閆彩紅
【摘要】 散文號稱美文,美就美在情感充沛、思想深邃、語言恰切、結構精巧,而這些,非讀難以知其奧,非讀不足悟其妙。筆者在本文中就散文鑒賞教學談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 散文鑒賞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09-033-010
一、大珠小珠落玉盤——瑯讀恬吟
散文號稱美文,美就美在情感充沛、思想深邃、語言恰切、結構精巧,而這些,非讀難以知其奧,非讀不足悟其妙。大儒曾國藩認為“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出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教育家葉圣陶對此也曾有深刻的論述:“誦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p>
既稱誦讀,就不是默默地看,而是瑯瑯地讀。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字宜正,腔當圓,音節(jié)要清晰明快,音調要抑揚頓挫,節(jié)奏要疏密有致。文本情感憂郁的,出之以舒緩低沉;情感歡快的,出之以熱烈高昂;情感嚴肅的,出之以平和端正??傊且x出蘊味,讀出情趣,讀出美感,讀得搖情蕩性,心神俱醉。
誦讀是整體把握文本內容、領會作者感情的第一步。著名學者陸象山說過:“讀書切忌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細思量?!彼麖娬{的是學習不要過于匆忙,一開始就字賞句品,切入分析;而應先之以涵詠思量。南宋巨儒朱熹說:“大抵讀書,先需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口;繼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彼麄兊脑捀嬲]我們,散文學習,首先要讓學生熟讀,只有讀熟了,對文本熟悉了,隨后的分析和賞鑒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誦讀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很多教師花太多的時間,致力于文章的分析,然而,這種教學讓散文的美與學生愈行愈遠,學過文章之后,不用多久,對教師講析出的妙處就會忘得一干二凈。因此,我們有必要大倡誦讀之風,要讓學生一遍遍地誦讀,直至熟極而流,毫無牽絆。
二、解釋春風無限恨——入境體情
誦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漸漸深入散文內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對于文本所描寫的物象及思想感情已有感性的把握,不過,這種把握和體悟都還不是十分準確的。只有披文入境,理性分析,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樣才能披文入境呢?
第一步,激發(fā)想象,感知意境。即隨著作者的筆觸,想象作者描繪的意象,并把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形成畫面。進而分析這些意象的特點和整個畫面的特點,這個帶有作者思想感表的畫面,就是意境。
第二步,品味語言,挖掘主旨。散文是作者心靈的外化,所以必定有些句子,極能顯示作者的寫作意圖,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了這些文眼性質的句子,就抓住了散文思想感情的關鍵。
三、一語天然萬古新——咬文嚼字
學生的鑒賞能力,最核心的就是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而語言的敏銳感受力,是要通過對語言的深度賞析及其長時間積累才能形成的,所以散文教學的一大任務是咬文嚼字。周汝昌先生說:“要想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先要學會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蔽覀冋Z文教師,須以散文中的美的語言來熏陶學生,讓他們在持續(xù)不斷的咬文嚼字中,揣摩語言的精準性、生動性和傳神性,從而進一步挖掘有關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表情達意作用。這樣,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必能日有所增。
一是鑒賞那些初讀就感到十分精彩的詞或句。這樣的詞,往往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寫人狀物如在目前。比如《記念劉和珍君》,在描寫劉和珍的時候用了兩個詞“微笑”“溫和”,引導學生分析,就會知道,這兩個字反復出現(xiàn),就突出了劉和珍的形象特征,給人深刻的印象;同時突出了劉和珍的可愛與兇殘殺人者的可恨。這樣的句,往往巧妙地運用了修辭手法,形式新穎,手法新奇,意思的表達非同一般。
二是鑒賞那些初讀感覺一般,其實大有深意的句子。有些句子沒有用什么修辭,卻自然而然地能夠充分表達作者的意思。它們往往樸實無華,卻又達到了語言形式與所表達內容的完全相合。
四、不知細葉誰裁出——察技溯因
文本解讀,一般應該走三步,一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人文的熏陶;二是分析文本是怎樣寫的,即分析其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三是分析為什么這樣寫,即作者選用的寫作手法、語言形式何以是最適合作者思想感情表達的。如果學習散文,僅僅“入境”,還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更重要的任務是后面的兩步,它們才是散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這就需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作進一步探究。
以巴金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的大議論段為例,許多教師在執(zhí)教此文時,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寫景上,也就是幾幅畫面——庭院秋景圖、槐樹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日秋棗圖。等賞完這幾幅圖的情之后,本課的教學也就結束了。至于后文“有些批評家說……才感受得到底”這一大段議論,就像不存在似的,被老師們忘到了九霄云外。如果我們不肯把教學內容限止在對作者思想感情的賞析上,而是察技溯因,就會明白這一段其實是大有深意的。如果我們把這一段刪去,再看這篇文章,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本文一下子變得十分單調,失去了厚重感。于是,本文段的重要性立時變豁顯出來了。察其技——這是直抒胸臆。溯其因——這是作者在回憶了幾幅畫面之后,由于愛之極而情不自禁地發(fā)出的對故都的秋的贊頌。對此贊頌再察其技,則由正襯反襯層層托出:先講中國的文字里贊頌秋的文字特別多,再講世界各地文人都贊頌秋,從長間之外和空間之大突出秋天對人的影響之大,一方面暗示自己頌秋十分正常,一方面惟有北平的秋影響最大,這就是正襯。然后又通過想象,指導囚犯都能感到的秋味,暗示像自己這樣的文人學士,對于秋的感受自然更加強烈。經(jīng)過這樣一番探究,本議論段的妙處自然就凸顯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