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伯春 姜樹華
一、 聯(lián)舊知,揭主題
師:上課之前,我想請同學們來看一句詩:
(出示PPT:“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保?/p>
師: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生:要想看到更遠的風景,必須再向上登一層樓。
師:很好。那這句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師:我們再看一句,這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PPT:“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保?/p>
生: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因為自己就在廬山里。
生: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自己身在廬山。
師:這句詩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生:觀察要全面,要客觀,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
師: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叫做什么?
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說得太好了。其實,這樣的詩句很多,表面上是說一件事、一處景,背后卻隱藏著深刻的道理,我們通常把它們叫做哲理詩。(出示:哲理詩)
【評析】小學六年級是學生思維發(fā)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思維由直觀走向抽象,由表象走向思辨。在這個年級向?qū)W生傳授一些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句,將對他一生的人格塑造、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打上鮮亮的底色。
二、 抓關(guān)鍵,明題意
師:今天我們將跟大家再學一首哲理詩。
(出示課題,齊讀)
師:題目中有一個生字,這個字怎么念?
生:聿(yù)。
師:怎么來記住它呢?
生:“紀律”的“律”字,去掉左半邊。
生:也可以將“津津有味”的“津”字,去掉左半邊。
師:子聿是一個人的名字,他跟這首詩的作者是什么關(guān)系?
生:他是作者陸游的小兒子。
師:你覺得課題中哪一個字是理解的關(guān)鍵?
生:“示”字。
師:“示”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啟示、教育。
師:那這個課題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夜晚,陸游用讀書獲得的感悟、感受教育兒子子聿。
師: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紛紛說:陸游為什么要教育兒子?陸游是怎樣教育兒子子聿的?陸游教育兒子的內(nèi)容是什么?)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這首詩。
【評析】一首詩的題目,往往揭示了整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體現(xiàn)作者的寫作意圖??梢赃@么說,古詩的題目是讀者打量這首詩的“一束光”,是走進作者內(nèi)心的“一扇門”。從題目入手,對于學生整體把握全詩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 讀詩句,感節(jié)韻
(出示“活動1”的要求:自由大聲讀詩句,要求:讀正確,讀流利。然后分小組交流。分組交流后各組在全班展示。)
哲學智慧
教育專家姜樹華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古詩讀起來都特別順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輕聲讀讀,找找原因。
生:因為古詩都押韻,而且一般都是偶句押韻。
師:這首詩哪兩個字押韻呢?
生:“成”和“行”。
師:找得很準,“成”韻腳是eng,“行”的韻腳是ing,eng和ing是相鄰的韻母,這在古詩當中是允許的,叫做“斜押”。
師:韻腳知道了,接下來,我們能不能把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讀出來呢?同桌練習練習。
(師范讀,生試讀,再齊讀)
師: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讀出來了,聽起來就會有抑揚錯落的音樂美!濃濃的詩味也就有了!
【評析】讀正確,讀流利,僅僅是朗讀古詩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讀出古詩節(jié)奏和韻律。抑揚頓挫的古詩誦讀,如涓涓細流浸潤著學生的心田,也潛移默化地熏染著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讀出意境或情趣作鋪墊。
四、 明詩意,說典故
(出示“活動2”的要求:1. 借助提示,說說你對詩句的理解,并根據(jù)詩意,談談你聯(lián)想到哪些成語典故。2. 小組交流,并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師:哪一組匯報,說說一、二兩行?
生:古人讀書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毫無保留。年少時付出的努力,年老了才有收獲。(師板書:做學問)
生:我聯(lián)想到古人勤奮的一些成語典故——懸梁刺股。(生分別說:囊螢映雪/鑿壁借光/聞雞起舞……)
師:能簡單講一講這些成語的典故嗎?
(生分別講述“懸梁刺股”等成語故事,略)
眾生讀:“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師指導朗讀一、二兩行)
師:哪一組匯報,說說三、四兩行?
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想理解獲得真知,要真正透徹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實踐。
生:這里的“紙上”,說的就是“紙上談兵”。
師:誰來講一講“紙上談兵”的故事?(生講故事,略)
師:趙括為什么會失敗呀?
生:因為他沒有將讀到的兵法與實際結(jié)合起來。
生:因為書本中的知識是機械的,需要靈活運用,他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
眾生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p>
(師指導朗讀三、四兩行。齊讀全詩。)
【評析】在理解詩句的過程中,聯(lián)系詩中暗藏的經(jīng)典成語典故,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不僅走向深刻立體,而且也感受著作者語言文字的溫軟、熨帖,詩中用“典”的哲學智慧,這也是本課教學的研究重點——詩中用“典”。
五、 品詩句,悟“真知”
師:一首好詩需要反復品讀,接下來我們看“活動3”的要求。
(出示“活動3”的要求:再讀詩句,思考哪些地方你最欣賞,為什么?重點關(guān)注兩組反義詞。小組活動后全班交流。)
生:“少”“老”是一對反義詞。
生:他們用在同一句中,這樣更能體現(xiàn)古人做學問很勤奮,而且持之以恒。(板書:持之以恒)
師:你知道哪些人是青少年時代花費了工夫,到后來取得成就的嗎?
生:“大器晚成”的有齊白石。
(生紛紛答:劉邦/司馬光……)
生:“行”與“知”是反義詞。
生:“知”是指書本知識?!靶小笔侵笇嵺`經(jīng)驗。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將書本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結(jié)合起來。
師:這叫做什么?(板書:知行合一)
師:同學們,窗外是凜冽的北風,一位壯志未酬的老將軍,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愛的兒子!他俯下身來,耐心地教導兒子如何做學問——
(生齊背詩)
【評析】始終有兩組相對的字詞,“老”和“少”,體現(xiàn)古人做學問的不易和持之以恒;“知”和“行”,則告訴我們,獲得真知必須“知行合一”。通過兩組反義詞的品析,揭示做學問的兩個核心要素:持之以恒、知行合一,這也是這首古詩的作者寄予后人的人生智慧。
六、 用典故,寫片段
師:這節(jié)課,我們回顧了不少成語典故,體會了詩人詩中用典的精妙,古人很智慧,古詩當中用“典”的比比皆是。我們來看一看。(出示PPT)
師:這些加點的詞語都是典故,只是我們平時沒有用心發(fā)現(xiàn)。典故不僅是中國悠久歷史的厚重積淀,還蘊藏著中國古人特有的哲學智慧。下面我們也來學習古人運用典故。請看——(出示PPT)
【評析】詩中用“典”的詩句很多,讓學生把學到的典故完成片段練習,將典故進行古今“遷移”,學以致用,就是將語言文字的學習由“輸入”走向“輸出”,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七、 課總結(jié),獲感悟
師:這節(jié)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生:一個人光埋頭讀書不行,還必須用于實踐,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生:學習了詩中用“典”。
八、 拓延展,了期盼
師:同學們,陸游對他的兒子給予了殷切期望,一連寫了八首他《冬夜讀書示子聿》。課后大家可以把陸游的其他七首與今天所學的這首對比著讀一讀,你肯定會有不少新的發(fā)現(xiàn)。(出示:《冬夜讀書示子聿》(八首))
【評析】由一首到八首,一下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把學習延伸至課外。讓學生知曉:課堂所得終究是有限的,要想學好祖國語言文字,必須還要有課外豐厚的積累。
【總評】詩中用“典”是本節(jié)課的研究重點,執(zhí)教老師的設計可謂“匠心獨運”。他先由詩句出發(fā),聯(lián)想到哪些成語,接著說成語背后的典故,然后出示學生平日未曾發(fā)現(xiàn)的詩中用“典”詩句,一下子拓開學生的視野,最后學以致用,用典故完成片段練習,加深對典故的體認。環(huán)環(huán)相扣,拾階而上,學生在感受古詩用“典”的哲學智慧中,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鏗鏘拔節(jié)、迅速提升。兩組反義詞的品析更是妥帖精當,直指詩人的寫作意圖:做學問就要持之以恒、知行合一。
(丁伯春,“雉水名師姜樹華工作室”首批培養(yǎng)對象、南通市骨干教師、如皋市如城小學副校長;姜樹華,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小語特級教師、如皋市安定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