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衛(wèi)民
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實施至今,實證分析表明庭前會議的整體適用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庭前會議適用率較低;第二,基層法院的適用比例低于中院和高院;第三,一審的適用率低于二審;第四,同一審級中,低級別法院的適用率低于高級別的法院。
召開庭前會議的表面理由與法律規(guī)定趨于一致,而庭前會議的議題溢出了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從效果層面觀察,庭前會議立法所預設的目的并未完全實現。這突出表現為:第一,庭審效率提高有限。在事關庭審效率提高的“了解程序性問題、了解或詢問排非情況、了解質證意見和其他證據問題”三項庭前會議內容中,“了解質證意見”雖然使法官感覺到庭審效率的提高,但囿于庭前會議無法對程序性問題作出先行處理決定,所以其充其量能有限地提高庭審效率。第二,被告人的權利保障形式化,調研中僅以解決非法證據排除問題而召開的庭前會議最終沒有一例真正排除過證據。第三,庭審對抗性增效甚微。由于操作上的原因,使得庭前會議可能明確了爭議的焦點,但無法促進庭審的充分對抗。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庭前會議程序設計的“職權性”。我國的庭前會議在程序設計上偏重于法官利益的滿足,服務于法官權力行使的需要,尤其是法官有效控制庭審的內在需求,具有很強的“職權性”意味。第二,庭前會議效果設置的“非完整性”。庭前會議解決事項的范圍、解決到何種程度、庭審會議中的證據異議與法庭調查中的證據質證的關系等問題,均未得到明確的界定。第三,法官對庭前會議運用的“策略化”。在實踐中已有成本更小的機制能夠替代庭前會議的情況下,法官只會在“不得已”的情境下考慮召開庭前會議。第四,庭審中心主義的缺失。實踐中仍是偵查中心主義,庭審虛化流于形式。未來應該在充分考量訴訟主體實際利益需求的基礎上,按照對抗式的訴訟理念對庭前會議的相關程序設置進行必要的改革。
(摘自《中外法學》,2015年第2期,第469-4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