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科佳陳夢鈴王飛高施玲玲徐全華
(1浙江省嵊州市景觀園林綠化有限公司 浙江嵊州;2浙江省嵊州市林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312400)
嵊州早櫻苗木培育管理技術研究
宋科佳1陳夢鈴1王飛高2施玲玲2徐全華1
(1浙江省嵊州市景觀園林綠化有限公司 浙江嵊州;2浙江省嵊州市林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312400)
根據(jù)嵊州早櫻植物學特性與一般櫻花的區(qū)別,通過對其種植密度、施肥及修剪等方面的試驗,提出了嵊州早櫻苗木培育管理的合理種植密度、施肥及修剪方法等高效栽培技術體系。
嵊州早櫻;高效栽培;管理技術;研究
櫻花因其花色艷麗、壯觀,為我國園林綠化工程中傳統(tǒng)配花樹種,深受人民喜愛,日本還作為國花,相互贈送作為友好往來象征。我國櫻花品種豐富,據(jù)統(tǒng)計有300多種,但多數(shù)品種未開發(fā)應用,目前市場上常用的只有3個品種,即大島櫻、染井吉野櫻(均屬于早櫻)及普賢象(晚櫻一個品種),這些品種櫻花不耐水濕,生長速度相對較慢,尤其是晚櫻普賢象。而嵊州早櫻,其根系發(fā)達,喜光,耐高溫干旱、也耐一定水澇,抗寒性好,耐鹽堿,抗風折、抗根瘤抗蟲害能力強,干性好,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優(yōu)良品種。因嵊州早櫻植物學特性特征與一般櫻花有所不同,為盡快將該品種推向市場,課題組對嵊州早櫻繁殖技術及栽培管理技術進行了研究,嵊州早櫻采用扦插無性繁殖,其技術已非常成熟,課題組已將該成果發(fā)表在上期的森林經(jīng)理中,論文主要對嵊州早櫻大苗培育技術進行了闡述,主要對不同種植密度、不同施肥方式方法及不同修剪方式進行了探討,還與我市常見的三個普通櫻花的生長量進行了對比試驗,摸索出嵊州早櫻花灌木大苗及高干行道樹喬木形態(tài)大苗培育的一套高效栽培技術體系模式,為該良種快速推廣提供技術支撐。
嵊州市靠近東南沿海,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年均氣溫16.4℃,年均降水量1447mm,無霜期235d,7月最熱,1月最冷,降水量集中于春季、梅季、秋季。試驗地設立在甘霖鎮(zhèn)士門村、甘一村、三界鎮(zhèn)白沙村、崇仁鎮(zhèn)豬娘嶺,地勢平緩,排水良好,土壤為輕粘質壤土,微酸性,土層深厚、肥沃。
2.1 不同種植密度對嵊州早櫻粗生長影響
嵊州早櫻生長速度快,通過對不同種植密度的對比試驗,統(tǒng)一挑選一批苗木高度為100cm,地徑粗為1.0 cm的特等級半年生扦插苗,開展4種種植密度與苗木生長量關系探索,每組30株,3個重復,共360株,于2013年2月份在三界鎮(zhèn)白沙村種植,種植密度與生長量關系如下表。
表1 嵊州早櫻種植密度對生長量影響一覽表
種植密度與粗生長成反比,隨著種植密度增加,苗木增粗生長量減小,高生長量增加,但櫻花是以干徑粗度論價格,考慮到經(jīng)濟效益,種植密度以每畝種植300株的經(jīng)濟效益為最高,每畝600株次之。建議合理種植密度以株行距1.5m×1.5m,每畝300株為最佳。
2.2 不同施肥方式方法對嵊州早櫻粗生長影響
根據(jù)觀察,嵊州早櫻喜大水大肥,改進以前傳統(tǒng)的“2月、4月、8月”撒施施肥方法,將2-6月定為重點施肥期,休眠期2月份在主干基部外圍地徑6倍處進行切斷根系開深溝(深25—30cm)環(huán)形施肥,并與常規(guī)施肥方法撒施、常規(guī)月份施肥方式進行了對比試驗,試驗地設在三界鎮(zhèn)白沙村,試驗苗木為1.5年生苗木,結果如下表。
表2 不同施肥方式方法對粗生長影響一覽表 單位:cm
在苗木休眠期2月,在主干基部外圍地徑6倍處進行了切斷根系開深溝(深20 cm)環(huán)形施肥,生長期仍進行撒施(4—6月每月2次,即施肥方式B),發(fā)現(xiàn)苗木粗生長最顯著,明顯優(yōu)于全年撒施的施肥方式A與B,在12月份挖掘苗木根系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2月份開過深溝施肥的苗木須根數(shù)量明顯多于未開溝的施肥方式A與B,數(shù)量為3到4倍不等,且未開溝施肥的須根處于相對較淺部位,開溝施肥的須根向深層發(fā)展。另外,從上表可看出,嵊州早櫻粗生長速生期在5—7月份,8月以后生長速度很慢。所以嵊州早櫻施肥要抓住上半年,根據(jù)其大水大肥特點,在4—6月可每月施用2次,且在2月份休眠期開溝環(huán)形施肥,可有效增加須根數(shù)量,從某種程度上說,根系數(shù)量越多,生長勢好,增強了抗風倒能力。
2.3 不同修剪方法對嵊州早櫻干徑粗生長及樹冠形態(tài)影響
2 種修剪方法的對比試驗:
一是喬木樹種修剪方法:培育明顯的主稍,不平截主干,只在離地面高50 cm以下剪去側枝,50 cm以上暫不修剪小于主干的側枝,到春季抽稍發(fā)芽后第一輪側枝延長枝長到60
cm時對其摘心處理,促使多分蘗形成下一級側枝。栽培1年后,于冬季或早春在離干高1.2m以下從基部剪光側枝,1.2 m以上側枝保留60 cm左右(一級側枝),到翌年春季抽芽發(fā)稍后培育二級側枝。以后每年冬季剪去側枝,將樹冠依次培育三級、四級側枝,并逐年提高枝下高到符合行道樹喬木形態(tài)的干高(一般2—3m)為止。冬季修剪時對各側枝進行短截,壯芽留作剪口芽,作培養(yǎng)下一級側枝延長枝,同時在上一級側枝上分別選留側枝,同級側枝同方向,防止側枝相互交叉,影響透光通風以及樹形,經(jīng)過這樣3—5次重度修剪,就能形成以主干為中心喬木樹種形態(tài)的圓整樹冠。在園林中,喬木樹種形態(tài)的嵊州早櫻,可以孤植于草坪、水體、假山和庭院中,但由于其高分支,可創(chuàng)新作為行道喬木樹種種植于道路兩側,開花時成為春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是花灌木修剪方法:也即形成自然杯狀形的修剪方法,于干高100 cm進行平截定干,剪去頂梢,剪口下留壯芽。等春季抽稍發(fā)芽后,在平截面下10—20 cm內,選留適當數(shù)量的芽,培育成骨架枝(也稱一級側枝),一般一級側枝為3個(所謂三權九頂十二枝),少數(shù)也有4 或5個。一級側枝選留的位置在主干上呈放射狀斜生,著生點有間隔,但不很遠,一級側枝生長后近輪生,但中心開闊,透光好,樹干不高,養(yǎng)護管理方便。強壯樹一級側枝延長枝生長達120cm以上,并有副梢形成,冬季修剪需剪去1/3~2/5;弱樹(一般種植過遲或土壤不適的地塊)一級側枝延長枝一般只有50cm左右,很少形成副梢,冬季可剪去l/2~2/3。修剪時注意剪口下的第一個芽要面向樹冠外側,利于形成斜向上自然杯狀形樹冠。嵊州早櫻只要經(jīng)過3次冬季的強度修剪后,就能形成圓滿優(yōu)美的樹冠,用于園林綠化之中,這樣自然杯狀形的樹冠形態(tài),常應用配置于小草坪、小水體、假山和庭院中。
于12月份調查測量,發(fā)現(xiàn)對其生長量、樹形影響很大。試驗地點為三界鎮(zhèn)白沙村,試驗苗木為0.5年扦插苗,苗木規(guī)格統(tǒng)一為高1cm、地徑粗為0.8 cm,每組30株3重復,總180株,于2013年12月份進行調查測量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
表3 不同修剪方法對粗生長及樹冠形態(tài)影響單位:cm
不同修剪方法對嵊州早櫻第一年粗生長與樹形影響很大。結果如下:
干徑粗生長量的影響:喬木樹種修剪方法,粗生長量明顯不及花灌木形態(tài)修剪方法,究其原因,喬木樹種修剪方法因不去頂,分蘗的側枝數(shù)量少,干徑粗生長量不及花灌木形態(tài)修剪方法。
樹冠形態(tài)的影響:行道樹喬木樹種修剪方法,樹冠長寬比為3∶1;花灌木修剪方法,樹冠長寬比為3∶2。
2.4 嵊州早櫻與普通櫻花的生長量對比
嵊州早櫻苗木高為100 cm、粗為0.8 cm,普通櫻花選擇嵊州市常見的3個品種,即大島櫻、普賢象、染井吉野櫻,普通櫻花都采用嫁接,規(guī)格統(tǒng)一:高為150 cm、地徑粗為1.0 cm,采用多地點重復試驗,結果如下表。
表4 栽培1年嵊州早櫻與其他櫻花生長量一覽表單位:cm
從上表可看出,嵊州早櫻干徑年粗生長量為大島櫻的3.9倍、普賢象的6.1倍、染井吉野櫻的1.5倍。
(1)不同種植密度對嵊州早櫻粗生長影響較大,0.5年扦插苗以株行距1.5 m×1.5 m,每畝300株為最佳,栽培1年高度可達2.5cm,粗度可達4.5 cm,粗生長量為普通櫻花的2.8倍。
(2)不同施肥方式對嵊州早櫻粗生長影響較大,嵊州早櫻喜大水大肥,苗木休眠期2月,在其主干基部外圍地徑6倍處進行切斷根系開深溝(深20 cm左右)環(huán)形施肥,生長期4—6月每月2次進行撒施,采用該施肥方式方法,發(fā)現(xiàn)苗木粗生長最為顯著,明顯優(yōu)于“2月、4月、8月”各1次的傳統(tǒng)撒施方法及“2月1次、4—6月各2次的”撒施的施肥方法,且開溝施肥能成倍增加苗木須根數(shù)量,使根系向深層延伸,有效提高苗木抗風倒能力。
(3)不同修剪方法對嵊州早櫻粗生長、形態(tài)影響較大。干徑粗生長量:喬木樹種修剪方法,粗生長量明顯不及花灌木形態(tài)修剪方法;樹冠形態(tài)的影響:喬木樹種修剪方法,栽培3年后才形成較為豐滿樹形,樹冠長寬比為3∶1;花灌木修剪方法,栽培2年后就形成較豐滿樹形,成自然杯狀形,樹冠長寬比為3∶2。
[1]陳夢鈴,宋科佳,施玲玲,等.嵊州早櫻無性扦插快繁技術研究[J].華東森林經(jīng)理,2014,28(4):5-8.
[2]楊曦坤,劉正先,胡佐勝,等.野生櫻花栽培技術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19):207-209.
S723.1
B
1004-7743(2015)01-0009-04
2015-02-10
浙江省重大林業(yè)科技項目“抗風優(yōu)良綠化樹種選育與示范推廣”(2012B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