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芳
摘要:俗話說:“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毙W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的學科,但是,人文性的教育在實際教學當中也依然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既要重視對學生智力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注重對學生品德方面的良好教育。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大語文觀,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都能夠在語文這片肥沃的土壤中吸收更多的養(yǎng)分。筆者也結(jié)合自身的實踐教學經(jīng)驗,淺析幾點自己的見解,希望給其他的語文教師帶來一些幫助。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教學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31
一、教學時,教師要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正如一句古語所說的,做事先做人。做人也有社會行為規(guī)范以及道德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也可以說是教學生怎樣做人,教學生如何做一名好人。對小學生的的德育教育需要從小抓起,從點滴做起,從點到面。比方說,教師要時刻教育學生自我管束、自我要求,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
例如,在分析課文《豐碑》時,文章中有這么一個片段:“一個凍僵的老戰(zhàn)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衣服緊緊貼在他的身上?!睘榱俗寣W生都能夠表達出對凍死老戰(zhàn)士的尊敬,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就要提醒學生語速放慢,句調(diào)要平直,而且還要帶有一種莊嚴、悲痛的情感在里面,通過朗讀學習讓學生意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幸福生活。
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對我國的革命史以及建國史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既能幫助學生學習到相關(guān)的語文知識,又能增強學生作為中國公民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為了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學生也會更加努力地去學習,為建設(shè)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背景滲透進行德育教育
要想讓作者的情感內(nèi)化成學生的情感體驗,第一需要做的就是縮短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了解作者的一些生平經(jīng)歷,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讓學生也置身于作者所處的時代中去,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感受當時的寫作心態(tài),這樣也便于學生和作者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
例如,在探究《做一片美的葉子》這篇文章時,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是借助優(yōu)美的詞句表達自己的情感:“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薄按禾斓臅r候,葉子嫩綠;夏天的時候,葉子肥美;秋葉變黃;冬日飄零?!逼渲?,課文中這一句話:“無數(shù)片不同的葉子做著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乳汁奉獻給大樹?!眲t在全文當中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教師在指導學生品味課文中這些優(yōu)美句子的同時,也要把握好文章的基調(diào),文章中用一片看上去無比樸素平凡的葉子,去發(fā)現(xiàn)其中所隱藏著的內(nèi)涵,發(fā)現(xiàn)葉子的內(nèi)在精神——默默奉獻、無怨無悔,但是卻是偉大且崇高的。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潛在的涵義時讓學生也能夠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負著的歷史責任與使命感。
三、在指導朗讀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睂W生在朗讀中也能夠感受文章的內(nèi)涵和韻律之美。比方說,教師可以多讓學生朗誦一些聲情并茂且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佳作,在朗讀中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以及文章思想情感的品味,這樣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心靈,陶冶學生的高尚品質(zhì)。
例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這篇文章時,這篇文章的語言感情非常的豐富感人。本文作者也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適時地使用一些祈使句、感嘆句,以及設(shè)問和反問等句式,主要表達了作者的贊美、感激、關(guān)切以及崇敬等的感情內(nèi)容,而且文章在字里行間中都洋溢著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情。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文章中的這種感情,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弄明白朝鮮人民主要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情,而且還為此付出了哪些代價后,再組織學生朗讀文章中的一些重點的句子、重點的段落等,讓學生們在多次反復(fù)朗讀當中,將他們的情感激發(fā)出來,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在朗讀中真正地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四、優(yōu)化教學,擴大德育教育面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涵著的德育內(nèi)容分散且豐富,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則是學習語文知識最佳的一條途徑。例如,教師可以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把語言文字的表現(xiàn)力挖掘出來,將課文中形象的感染力發(fā)揮出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熏陶,這樣的教學效果,德育滲透效果也就能夠水到渠成了。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
教師也可以在揭示課題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同時也是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聚焦。抓住題眼,也就能夠揭示課題的內(nèi)涵,讓學生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進而再順利地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
例如,在探究《陽光》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抓住文中那些精美的語言,借助一些肢體語言、有感情地進行朗讀,讓學生學會把愛送給別人,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要懂得尊重老人的好學生。在學習《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篇文章時,讓學生通過朗讀品位文章中的故事內(nèi)涵,順勢再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且具有良好品德的好孩子。
語文教材中蘊涵著的德育因素還有很多,只要教師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都能夠主動剖析與品味課文的詞句,將文章中蘊涵的思想內(nèi)容挖掘出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肯定也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滲透德育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有目的、有度地進行德育滲透,同時也要把握好教育的契機,在寓字上多下一番功夫,同時也要準確地把握好語文知識和德育滲透的最佳“結(jié)合點”,真正地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相霞.關(guān)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11).
[2]朱榮.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D].上海師范大學,2011.
[3]朱青.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中國知網(wǎng),2011.
[4]陳紅旗.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的幾點做法.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8).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