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登翔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在中秋這一天,中國民間有賞月、吃月餅的風俗。
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網(wǎng),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人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我國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網(wǎng)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文人墨客對中秋節(jié)更加寄托情懷,直抒胸臆。宋朝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中寫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網(wǎng)?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
中秋節(jié)的夜,銀盤似的明月,懸掛在大海似的晶瑩透亮的夜空。就這樣美好的夜晚,怎不激起一個人的遐思。
當皎潔的月光撒下一地清輝的時候,在虔誠的長者的率領下,全家表情肅穆地做完繁瑣的祭月儀式,然后在歡聲笑語中,分食西瓜和果品,老人們便會給兒孫講起嫦娥奔月、吳剛獻酒、蟾宮折桂的故事。此時的農(nóng)家小院,別有一番不同凡響的溫馨。
說到中秋節(jié),人們自然會想到吃月餅。圓圓的月餅是吉祥、團同的象征。每逢中秋,人們都期盼能全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今年的中秋節(jié)又要即將來臨,愿我們人人在品嘗節(jié)日美食之時,也能品味出好年代帶給我們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