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
(山東藝術學院戲曲學院,山東濟南 250300)
淺談和聲學教程的選擇
田文
(山東藝術學院戲曲學院,山東濟南 250300)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聲學教程數量日益增多,形成了多樣化的和聲教學體系。通過對六本和聲學教程的比較,可以找出各派和聲教學體系之間的聯系與差異,看到各本教科書的“共性”與“個性”,對和聲教學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
和聲學;和聲教程
和聲學包含理論性與實用性兩方面的內容。理論性方面涉及其他例如數學、生理學以及心理學、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實用性主要包括在音樂創(chuàng)作、和聲教學以及應用中所體現的和聲處理不同方法的研究。二者的研究范圍不盡相同,卻又緊密聯系。
和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學習和聲理論與應用知識,提高和聲寫作技能;了解和認識作品中使用的和聲手法,理解作品中的和聲語言,進一步提高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在和聲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既不需要把創(chuàng)作中的所有手法加以羅列,也不需要把和聲理論的各種成果和問題都加以闡述,應當將應用與理論相結合并加以概括,抽象化和規(guī)范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的規(guī)律,將教學內容作循序漸進、由簡及繁、由易及難的安排,根據教學對象、目的、要求等作相應的、具體的、特別的安排。
和聲學是經歷漫長歷史發(fā)展時期而形成的一門系統(tǒng)的基礎作曲技術理論,在各個階段的發(fā)展中,由于作曲家的音樂思想、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聽眾審美標準的不同,使得各時期的音樂風格不盡相同,和聲學也隨之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關于和聲教程的分析選擇,就如將互有聯系的事物進行分析對比,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找到它們之間的異同,把握其優(yōu)勢與劣勢,以根據不同的需要確定使用時取舍。
本文試圖對六本和聲學教材進行比較分析,梳理它們從整體到各部分具體內容的處理方法及各自特點,為和聲教學與實踐運用起到參考與借鑒作用。這六本和聲教科書分別是:《和聲學》(美國,該丘斯著,陳寶譯)、《傳統(tǒng)和聲學》(德國,亨德米特著,羅忠熔譯)、《和聲學教程》(蘇聯,斯波索賓等四人著,朱世民譯)、《和聲學教程》(桑桐著)、《和聲學新編》(沈一鳴著)、《和聲學教程》(吳世鍇著)。
該丘斯在《和聲學》中靈活而科學地使用了多種律制:以“五度相生法”為理論基礎,認為音階、各和弦與主和弦的遠近關系是根據五度相生體系而構成的;等音轉調的內容用平均律來進行闡述;三和弦的構成上運用純律進行分析說明等。律制的靈活運用,使學生在了解各種律制的同時,更便于清晰把握各章節(jié)的內容以及處理手法。
亨德米特在《傳統(tǒng)和聲學簡明教程》中提出和聲教學的主要原則是:簡明扼要地把學生所需要的材料交給他們,著重于歷史的根據和較有代表意義的和聲研究,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和聲方法。因此,作者將該教程中的和聲規(guī)則減少到最小限度,力求簡明。
在《和聲學教程》中,斯波所賓把傳統(tǒng)和聲歸納得科學縝密,闡述得合理透徹;講述循序漸進,法則嚴格、明確,是初學者極好的向導。但是,該書中有些規(guī)則過于機械刻板,雖然易于掌握,但若處理不好會導致和聲學習缺少靈活性。有些和聲手法在某個音樂歷史階段中起重要作用,但隨著和聲的發(fā)展,如今的實用價值已大幅減小。因此在使用該教材時,要注意發(fā)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
桑桐的《和聲學教程》,內容包括了大、小調傳統(tǒng)和聲、二十世紀現代和聲、中國民族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是一部與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及音樂理論研究實際狀況和需要相適應,集我國和聲研究之大成的優(yōu)秀教材。其對和聲基礎知識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條理清晰,例證準確,有利于學生基礎夯實。作者注重技法拓展,將現代和聲做了全面的介紹。同時,為使
和聲教學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該書還特別注重各種和聲材料的廣泛性和兼容性以及和聲材料的處理方法和應用原則的總結等,使教程更具實用性。
吳世鍇在《和聲學教程》中,從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實際出發(fā),在整體上力求體現與和聲基本原理的密切結合。在和聲理論部分,相對于其它同類書,不局限于技法的講述,而是從音樂的角度講到對和聲功能色彩、連接性質、旋律等方面的理解。該教材第一章為我國民族調式及旋律簡述,可見作者對我國民族風格的調式類型及其旋律特性的重視,并且使學生對和聲配置的對象—旋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各個章節(jié)內容的選定與技術處理的細節(jié),除了傳統(tǒng)規(guī)范的內容和技法外,還包括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某些特殊的和聲用法。教材中所舉的和聲圖示,注重在高聲部采用帶有一定民族音調的旋律,并力求音樂的完整性。
沈一鳴的《和聲學新編》與其它教材體系截然不同的,是將自然音和弦與變音和弦同步進行。從和聲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來看,自然音和弦與變音和弦是互相交織共同發(fā)展非單獨存在,在和聲教材中把它們分為兩部分進行講述,是人為歸納的結果。本書采取的內容編排方式,是沿著和聲發(fā)展的軌跡所走的另一條路子。變音和弦本是自然音和弦的變化形態(tài),因此在和弦結構、和弦功能、和弦連接等方面存在很強的一致性與相似性。降二級變音和弦與自然音二級和弦之間,除了根音相差半音外,其它在和弦的結構、功能、和聲處理等方面幾乎完全相同。因此,為了避免自然音體系與變音體系完全分離容易產生的不良影響,把一個和弦的基本形態(tài)及其變化形態(tài)放在一起進行講述,既合乎邏輯,也是完全可行的。
六本和聲學教材在各部分內容的處理不盡相同,和弦外音的大量使用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和聲特點,本文僅以和弦外音為例進行其內容的比較。
該丘斯的《和聲學》以五度相生法為理論的基礎,對和弦音與弦外音作了簡單界定:和弦音是以根音為基礎,連續(xù)三度疊置至五個音,五個音以上的則歸入和弦外音;在和弦外音的分類上,把所有的和弦外音都歸入“鄰音”,這種劃分方式較為簡單,便于學生掌握。
亨德米特的《傳統(tǒng)和聲學簡明教程》在和弦外音章節(jié)提出了“自由音”的說法,是一種與前后聲部均為跳進關系的和弦外音。此外,他在和弦外音處理上的要求較寬,比如平行五度如果發(fā)生在和弦外音與和弦音之間是可以使用的。
斯波所賓在《和聲學教程》中,將不協(xié)和音分為和弦內的不協(xié)和音與和弦外的不協(xié)和音,把延留音、經過音、輔助音、先現音的各種形式分別講述其形成、種類以及解決方法。
桑桐在《和聲學教程》一書,認為在一定的和聲基礎上,將聲部作音型化的處理中,所使用的一些不屬于和弦結構內的音的出現,稱為和弦外音,并將和弦外音進行了更條理、細致的分類。如下圖所示:
這種更為系統(tǒng)、清晰的總結,有利于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
沈一鳴在《和聲學新編》中將和弦外音分為六種:留音、倚音、經過音、助音、先現音及換音,并按照它們所處的節(jié)拍與音節(jié)強弱位置分為強、弱兩類和弦外音進行講述。另外,該書就和弦外音的作用有著獨到講解:和弦外音可以避免和弦轉換的慌亂,從而突出旋律的主導作用;是對旋律進行裝飾,使旋律進行的線條流暢;能帶來新的和聲色彩。
吳世鍇在《和聲學教程》中著重講述了單聲部的和弦外音。在講述和弦外音的種類時,除了將大家所熟悉的和弦外音按照強、弱進行分類講述外,還提及在我國五聲性旋律中所使用的和弦外因的情況,大量列舉中國傳統(tǒng)音樂片段進行講解,體現了和聲的基本原理與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實際相結合的精神。
在音樂的學習中,和聲學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其理論的形成是通過音樂長期發(fā)展積累形成,它隨著歷史發(fā)展、音樂審美、創(chuàng)作風格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變化,多樣化的和聲教學體系,是作者在理論觀點、教學要求、具體處理技術手法的不同形成。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六本和聲學教程的分析比較,找尋不同和聲教學體系之間的聯系與差異,得出它們之中的“共性”與“個性”,以期對和聲教學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在實際的和聲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要求,靈活而有效處理教程之間的關系,力求教學過程更加順暢,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陳艷如)
J614.1
A
2095—7416(2015)06—0137—02
2015-06-11
田文(1979-),女,山東淄博人,藝術學碩士,山東藝術學院戲曲學院音樂理論教研室主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