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紅瑜
內容摘要:要使學生讀懂古典詩歌之真義,除了利用工具書或者知識儲備,排除淺層理解障礙之外,我們還應該引領學生找到解讀詩歌的密碼,即抓住關鍵,在反復誦讀中,從意象中發(fā)現(xiàn),從寫法上發(fā)現(xiàn)。
關鍵詞:古典詩歌 誦讀感悟 捕捉關鍵
讀懂古典詩歌意味著不僅知曉淺層意思,還要參透內在核心。這個核心恰是作者立意和運筆的根本所在。如何讓學生讀懂古典詩歌呢?
一.厚積薄發(fā)多儲備
由于時代、語言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初讀詩歌必然產生很大的陌生感。而必要的知識準備則能幫助學生快速地拉近與作品的距離。比如,必要的文言詞匯的積累,以及文化常識、作者及作品背景、常用手法等等的了解。這依賴于平時博聞強記、研讀必考詩歌的扎實的學習活動。
杜甫的詩作《登高》,題目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登上高處,一種是重陽節(jié)習俗,又稱“登高節(jié)”。古人登高的意圖多種多樣,或者登高望遠,或者上山采摘果蔬、藥材等,可聯(lián)想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至于杜詩中的登高究竟何意,那么,有了這些儲備,學生就有了有力的抓手。學生根據詩歌描繪景象、“萬里悲秋常作客”的交代,可以輕松地判定寫作時間為秋季,詩人當時是客居他鄉(xiāng),也就大體上能夠初步理解“登高”之意了。該詩前四句寫秋景,后四句寫詩人自曝生活狀況。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審視,寫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這是運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烘托之類的手法。有了這樣的知識準備,學生一讀到寫景之句,自然會產生出相關的聯(lián)想。
可見,知識儲備越豐富,理解的準確度就會越高。
二.庖丁解牛找關鍵
“詩言志”,志為心聲,是詩人心靈世界的外顯。所以,此“志”可理解為會情,為悟理,而抒發(fā)情感和悟理的方式運用最多的是寫景、敘述,即離不開具象的內容。寫作的目的決定著立意,立意決定著作品的核心內容。讀懂的關鍵就在于尋找立意密碼。
如何尋找呢?
1.誦讀感知,潛心體會
出聲誦讀,憑借語感的支撐和知識的儲備,學生大體上能夠感知詩歌大意。在初步越過艱澀字詞的理解障礙之外,誦讀便會積累針對對象的體認。古典詩歌本身極其講究平仄押韻,誦讀講究的是涵詠品味、抑揚頓挫,二者結合起來,便會引領學生逐漸抵近詩歌核心。“抽繹其義,蘊至于無窮,是之謂讀”。
2.順流逆溯,反反復復
如果學生吟誦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會仿佛看到一望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落著無數(shù)的葉子,那望不盡頭的長江之水一浪接過一浪地滾涌而來,再讀一遍,學生“知人論世”,心中便會想到,此時此刻,詩人該想寫什么呢?顛沛流離他鄉(xiāng),正逢國愁家思之際,他一定是獨立寒秋,遙想故鄉(xiāng),憂國憂民的詩人一定會想到國家之事,替朝廷而憂心忡忡。
如果帶著這樣的想象,再回溯詩中所描繪的凄涼蕭殺之景、顛沛流離之事,那心中之愁便會愈加濃重,這樣再讀“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詩作,便幾欲潸然淚下了,所讀之音便會愈加沉郁頓挫,字字有千金之重。
可見,按照“誦讀——品味——誦讀”這樣的模式,便能做到“表面——內里——表面”,反反復復,順向體悟,逆向追尋,學生就逐漸進入詩歌的內景了。
3.尋尋覓覓,詩人在哪
讀懂詩歌的標志是什么呢?無非就是詩人究竟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悟到怎樣的理。一句話就是要找到詩人在哪。無論那種文學作品,它都不可能純粹地表現(xiàn)客觀事物,總是將其蒙上個性化色彩。詩人一定通過其作品里的每一個構成元素來具體體現(xiàn)他的意圖。
(1)從內容上發(fā)現(xiàn)。詩人絕不會故意和讀者兜圈子,總是通過適當?shù)孛浇閬韨鬟_他的表達意圖,或者直接傾訴,或者委婉表達,或明或暗地寄附在意象上。這些意象就是讀懂詩歌的一個個密碼。例如,“登高”一詞的含義可推知懷鄉(xiāng)之感,“風急天高猿嘯哀”可推知秋景之蕭煞,“渚清沙白鳥飛回”可聯(lián)想到詩人飄落他鄉(xiāng)的孤苦伶仃,等等。
(2)從寫法上發(fā)現(xiàn)。表達基調、詞語冷暖色調的選擇、修辭手法,以及情景交融、對比襯托、烘托渲染、虛實結合、動靜相稱等,都有可能被詩人使用,如果學生有了這些語感,就會很快意識到,要讀的詩使用了怎樣的手法,根據相應的手法,隨機產生相關的常識性理解,再結合具體的詩句,把握詩句的內涵也就不那么困難了。例如,杜甫寫秋景之凄然,襯托心情之悲然,“蕭蕭”與“滾滾”疊詞寫出“蕭”之深、“滾”之強,“萬里”“百年”實為夸張,則強調距離故鄉(xiāng)之遠、身體之苦,等等。
以上兩點,誦讀是基礎,尋找關鍵是深入。學生將二者緊密結合,就會摸索出讀懂古典詩歌的要義。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武進區(qū)三河口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