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婷 肖冬瑞
【摘要】A Psalm of Life是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較早傳入中國的西方詩歌之一。自從傳入中國后,該詩不斷被譯成中文。在所有譯本中,以黃新渠的《生命的禮贊》、黃杲炘的《生之頌》和黃一寧的《人生頌》最為出名。本文通過對比《生命的禮贊》、《生之頌》、《人生頌》和《人生禮贊》這四個譯本,分析各自的利弊,指出在詩歌翻譯中,譯者不僅要注意意義對等,更要考慮詩歌的美學價值。
【關(guān)鍵詞】翻譯賞析 美學價值 措詞
【Abstract】A Psalm of Life is one of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s representative works, also one of the earliest poems introduced into China.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versions, among which the most famous translations are from Huang Xinqu, Huang Gaoxin, and Huang Yining. This paper aims to appreciate their versions and a version from Professor Li Ming, and to point out that in translating a poem, the translat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esthetics value of the poem, in addition to the equivalence of meaning.
【Key words】appreciation; aesthetics value; word selecting
引言
朗費羅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深受人們喜愛的“A Psalm of Life”寫于1838年,匿名發(fā)表于1839年。當時正值美國資本主義進入蓬勃發(fā)展時期,詩人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謳歌人生,反映出當時美國人民的心聲。這是一首催人上進的勵志詩。據(jù)錢鐘書先生考證,朗費羅的這首詩是英語詩歌中最早被譯成漢語的一首。該詩短小精悍、結(jié)構(gòu)嚴謹。雖然篇幅短小,但內(nèi)容豐富,條理清晰,層次感強。詩人滿懷激情地號召人們要以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生活、全詩分幾個層次遞進表達詩人的觀點。詩人首先強調(diào)了靈魂的重要、死亡奪走的只是一個人的身體,而靈魂不會消失;他強烈抨擊了“人生如夢”的思想,提醒人生要區(qū)分事物的表相與內(nèi)在、立足當下、不沉迷于虛幻的未來、亦不留戀已逝的過去,而要實實在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人生的戰(zhàn)場上做威武的英雄;繼而,詩人希望,人們能活得高尚,做出一番業(yè)績、把奮斗的足跡留在時間的沙灘上,既名留青史,又鼓勵悲觀者前行。
這首詩格式工整,用詞嚴謹,韻律感很強。洋溢在詩句里的,是一種對生活與生命深深的熱愛,這種愛呼喚我們不要浪費時間與生命,沉陷在想象與回憶的虛幻里不能自拔,而要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一步一個腳印,贏得屬于自己的光輝與燦爛!
一、A Psalm of Life賞析
1.節(jié)奏韻律方面。原詩共九節(jié),每節(jié)四行。多采用抑揚格,也有揚抑格。在英語中有大量的單詞,其發(fā)音都是一輕一重,也就是說抑揚格很符合英語發(fā)音規(guī)律。而詩歌采用抑揚格,讀起來更是朗朗上口。每小節(jié)一、三行是八個音節(jié),二、四行是七個音節(jié),很少有例外。從音節(jié)上來說,很有規(guī)則。
英文詩韻有xaxa式(單數(shù)行不押韻,而雙數(shù)行押韻)、aabb式(隨韻)、abab式(交韻)和abba式(搶韻)。原詩韻律很整齊,雖然全詩尾韻不是一押到底,但每節(jié)的尾韻韻式都是abab型,即隔行押韻。
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盡可能兼顧到原詩的節(jié)奏韻律。
2.修辭方面。全詩采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使形象更生動?!癟ell me not in mournful numbers,/ 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第一句將“l(fā)ife”與“dream”聯(lián)系起來。積極的人認為life is not an empty dream. 悲觀的人認為life is an empty dream. 在這里詩人就通過明喻的修辭手法明確表明他的態(tài)度,life is not an empty dream,從而號召大家積極樂觀向上。“And, departing, leave behind us/ Footprints on the sands of time;” 這一句中,footprints 當然不是指真真的足印,而是指人類活動的痕跡?!癓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 這一句中就將Past擬人化處理了。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考慮是否要保留原詩的修辭手法。
二、四種譯文比對賞析
原文: A Psalm of Life
譯文一:生命的禮贊
譯文二:生之頌
譯文三:人生頌
譯文四:人生禮贊
此處的翻譯的不同在于對life的處理,生命?生?人生?譯文一加了一個“的”字,而原文整篇語言簡潔,雖然把 “of” 翻譯成“的”并沒有錯,但是作為一首詩的標題,就做到越簡潔越好,所以譯文一對標題的翻譯并不可取。而“生”在漢語中一般用作動詞,或形容詞,與“熟”相對。所以譯文二太過簡潔,不好。至于“頌”和“禮贊”,筆者認為這兩者并無多大區(qū)別。
第一節(jié):Tell me not in mournful numbers,
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
譯文一:別用悲傷的語調(diào)對我低吟,
“人生不過是夢幻一場”!
譯文二:別用悲切的詩句對我唱:
“人生只是虛幻的夢一場!”
譯文三:別用憂傷的韻調(diào)向我哀嘆:
人生不過是一場空虛的夢!
譯文四:勿用悲傷的詩句對我吟唱:
人生只不過是夢幻一場!
第一節(jié)主要是糾正“l(fā)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的頹廢論調(diào)。四個譯文全部都達意了,區(qū)別主要在于措詞的不同還有標點符號的不同。先看標點符號。原文并沒有使用雙引號,而譯文一和譯文二的第二行都加了雙引號。筆者認為,在第二行加雙引號比較好。因為在整首詩中,詩人假想了兩個人物,一個是青年(the Yong Man),另一個是歌者(the Psalmist)。這節(jié)詩中使用了一個話語過程,借青年之口反駁。所以加個雙引號更合適。對第一行的翻譯,譯文一、三、四用的是低吟,哀嘆,吟唱,都是兩個字。而譯文二用了“唱”,一個字,短促有力,與原文的語氣不符。第四行“things”,譯文三譯成了“肉體”。原文并沒有指明things指什么,譯文三太過具體。
第二節(jié):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
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
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t,
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
譯文一:生命是真實的!生活是嚴肅的!
它們的終點決不是墳場;
“你來自塵土,必歸于塵土”,
但這是指肉體,靈魂并未死亡。
譯文二:人生多真切!它決非虛度!
一抔黃土哪里會是它歸宿;
“你來自泥塵,得重于泥塵,”
這話所指的并不是靈魂。
譯文三:人生是實在的,人生不是虛無;
墳?zāi)共⒎蔷褪撬慕K極地。
“你本是塵土,復歸于塵土”——
那不是說靈魂,指的是肉體。
譯文四:人生實實在在!人生充滿期望!
人生的目標不是墳場;
“你來自塵土,必歸于塵土”,
但靈魂決不是如此消亡。
原文第一行,選用的詞語音節(jié)都很短,急促有力,后一句語氣比前一句更強,表達了青年迫切地想闡述自己的想法。譯文二“它決非虛度!”語氣弱了下來。譯文三“人生是實在的,人生不是虛無;”兩個小句的語氣都不強烈,與原文不符。雖然譯文一的語氣夠了,但是把“earnest”譯成“嚴肅的”,在這里,表達不出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第四行,譯文一跟譯文三,太冗長。而譯文二“這話所指的并不是靈魂”,不像是詩歌的語言,語氣不對,只是簡單地敘述。譯文四“但靈魂決不是如此消亡”就更好。
第四節(jié):Art is long, and time is fleeting,
譯文一:藝術(shù)長久,韶光飛逝,
譯文二:學藝費光陰,時日去匆忙,
譯文三:藝業(yè)需恒久,而光陰只一晃。
譯文四:藝海無涯,時光飛逝,匆匆忙忙,
原文中“art”應(yīng)該取下面這種意思“an ability or a skill that you can develop with training and practice” 譯文一譯為“藝術(shù)”是錯誤的。
第五節(jié):Be not like dumb, driven cattle!
Be a hero in the strife!
譯文一:別作默默無聲、任人驅(qū)使的牛羊,
要在戰(zhàn)斗中當一名闖將!
譯文二:別像默默的的牛羊任驅(qū)趕!
要爭取做英雄,能征慣戰(zhàn)!
譯文三:做一個英雄去英勇奮戰(zhàn)!
不要像被人驅(qū)使的啞牲口!
譯文四:勿做默默無語、受人宰割的羔羊!
要勇于斗爭,做一名闖將!
“cattle”的意思是“cows and bulls that are kept as farm animals for their milk or meat”,但是在中文語境中,牛一般用來形容勤勤懇懇工作的人,“俯首甘為孺子?!?。羊一般用來形容性格溫順,甚至軟弱的人。所以在譯文中用羊代替牛會更好,便于目的語讀者接受。
第六節(jié):Trust no Future, howeer pleasant!
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
譯文一:莫信托未來,不管它怎樣歡暢!
讓逝去的歲月將死者埋葬!
譯文二:將來再美好也別空指望!
讓死的過去把死的埋葬!
譯文三:別指望未來,不管它多歡樂;
讓已逝去的歲月也去它的蛋吧!
譯文四:勿寄望于未來,不管有多美好!
讓逝去的歲月將過去埋葬!
原文第一行pleasant future,譯文一譯的是“歡暢”,譯文二是“美好”,譯文三是“歡樂”,譯文四是“美好”,在漢語中,一般是不會用歡暢,歡樂來形容未來的。第二行“its dead”是同前半句“the dead”聯(lián)系起來的,譯文一譯成“死者”,過于具體,使得范圍變小了。譯文二“死的”,意思不通順。譯文四“過去”,則比較好。而譯文三語言太過粗俗,不適合現(xiàn)代詩歌用語。
第七節(jié):Lives of great men all remind us
We can make our lives sublime,
譯文一:偉大人物的生平把我們提醒,
我們能使我們的一生變得高尚,
譯文二:偉人的生平向我們指出:
我們能使此生超群脫俗—
譯文三:偉人的一生都是好榜樣—
我們能使得人生崇高而偉大。
譯文四:偉人的一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們因此讓生活變得更加高尚,
第一行,譯文一“偉大人物的生平”太過冗長,而且“生平把我們提醒”動賓搭配不當。譯文二“生平向我們指出”也是動賓搭配不當。第二行“sublime”,譯文二譯為“超群脫俗”,有點過度發(fā)揮。譯文一跟譯文四譯為“高尚”就很好。同時,譯文一和譯文四中二、四行“尚”“上”押韻(ang)。
第九節(jié):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ur and to wait.
譯文一:永遠要有所作為,不斷追求,
學會勞動,也學會等待和期望。
譯文二:不斷去收獲,不斷去追求;
永遠在學著苦干和等候。
譯文三:不斷地探求,點滴地積累,
要學會工作,還要堅持不息。
譯文四:我們永遠進取,我們永遠追求,
我們學會勞作,我們學會等待。
最后一節(jié)詩是全詩的高潮部分,譯文要注意語氣的遞進。而且第三、四行重復了“still” “l(fā)earn to”。譯文一“有所作為,不斷追求”沒有重復效果;“學會勞動”“學會等待各期望”,重復了“學會”這個動詞,可是后面這個小句多了一個“也”字,而且“等待和期望”跟 “勞動”字數(shù)不等,就破壞了原本并不強的重復效果。譯文二第三行保留了原文的重復效果,可是第四行就省略了。譯文三第三行把“點滴地積累”改成“不斷地積累”就可以保留原文的修辭手法;第四行也是動詞不對等,賓語字數(shù)不相同,因此就沒有重復的效果。這兩行處理得最好的就是譯文四了。第三四行都只改了動詞所帶的賓語。能夠在達意的基礎(chǔ)上,保留原文的修辭手法,讓目的語讀者也能感受到原文作者特意采用的修辭方法。
三、結(jié)束語
本文對A Psalm of Life四種漢譯文進行對比賞析,分析各自的優(yōu)劣,說明漢譯英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達意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達意的基礎(chǔ)上還要兼顧措詞,標點,修辭等方面。同時,譯文還要滿足詩歌的美學價值,詩歌翻譯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結(jié)合。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朗費羅[OL].http://baike.baidu.com/view/78006.htm,2013.07.19.
[2]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第二版)[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206.
[3]錢鐘書.七綴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