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青
(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 四川 汶川 623002)
論16—17世紀俄國向西伯利亞地區(qū)的擴張
張筱青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四川 汶川 623002)
自16世紀中葉起,由于地理及經(jīng)濟因素的驅動,沙皇俄國開始越過烏拉爾山脈,向東方擴張,至17世紀末基本征服了西伯利亞地區(qū),奠定了現(xiàn)代俄國疆域的基礎,對俄國歷史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俄國;西伯利亞;擴張
俄國原是一個歐洲國家,起源于公元882年諾曼人所建立的基輔羅斯,其地處東歐平原,四面開闊,是一個內陸國家,與其四周鄰國之間既沒有高山,也沒有大河將它們隔開。東歐平原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里海之濱,東起烏拉爾山脈,西達波羅的海,幾乎占歐洲全部土地的一半;地勢平坦,平均海拔170米,丘陵地帶的絕對高度不超過370米,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帶,只是邊遠地區(qū)有一些山。因此,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下,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俄羅斯常常把“領土擴張”作為維護其國家安全的基本途徑。俄羅斯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說:“一部俄國史,就是一部不斷向國外殖民、進行擴張的歷史。”(1)而基輔羅斯自從誕生之日起就走上了擴張的道路,公元1000年左右,基輔羅斯迎來了最強盛時期,疆界東起喀爾巴阡山,西到布格河和涅漫河,北起波羅的海和拉多加湖,南到黑海北岸的第聶伯河口,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人口500萬。(2)
然而好景不長,13世紀初,蒙古開始興起,并隨后進行了三次橫跨歐亞大陸的西征。1235年,鐵木真的長孫拔都率軍開始了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于1240年攻占基輔,1242年在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建立了金帳汗國,基輔羅斯滅亡,由此揭開了蒙古人統(tǒng)治羅斯240年的歷史時期。14世紀時,羅斯東北的莫斯科公國開始興起,并開始了俄羅斯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過程。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率兵在庫里科沃平原大戰(zhàn)中打敗了蒙古人,動搖了金帳汗國的統(tǒng)治,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由此獲得了“頓斯科伊”(即頓河英雄)的稱號。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當政時期,于1480年徹底擺脫了蒙古人的統(tǒng)治,其子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即位后,最終完成了俄羅斯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后的俄羅斯國家疆域,北至白海和巴倫支海,南達切爾尼戈夫和梁贊地區(qū),西到芬蘭灣、斯摩棱斯克等地,東抵烏拉爾山脈北部和下諾夫哥羅德地區(qū)。全國共有約28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600萬人口。(3)
1533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1533—1584年)即位,1547年親政。此時,伊凡四世已經(jīng)不滿于自已大公的頭銜,加冕為沙皇(意為凱撒),從此莫斯科公國改稱為沙皇俄國。當時的沙皇俄國,雖然面積比基輔羅斯時擴大許多,但仍然是一個內陸國,沒有出海口,是一個經(jīng)濟上落后的農業(yè)國,當時的對外貿易都被外國商人操縱,比如波羅的海地區(qū)的漢薩同盟和英國人成立于1555年的莫斯科公司,為了擺脫內陸國的不利地位,獲得出???,俄國開始了向外擴張。1558-1583年,伊凡四世為了獲得波羅的海的出???,發(fā)動了長達25年之久的立窩尼亞戰(zhàn)爭,結果以失敗告終。在俄國的西面,根據(jù)1569年的盧布林合并,波蘭和立陶宛為了應付莫斯科方面的威脅,進行了兩國的合并,成立了波蘭立陶宛君合國,勢力強大,俄國并無可趁之機。而在南方,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自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以來,此時正處于蘇萊曼一世(1520-1566年)統(tǒng)治下的全盛時期,這也使得俄國無法與之抗衡。此時俄國的東面,越過烏拉爾山脈,則是廣闊的西伯利亞地區(qū),而西伯利亞又和東歐的地理情況極為相似,其大部分為平原地帶,特別是西西伯利亞平原,介于烏拉爾山脈和葉尼塞河之間,地勢低平,沼澤寬廣,平均海拔只有120米;當時西伯利亞地區(qū)人跡罕至,且土著居民大多處于原始社會階段,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強大國家;因此特定的地理條件和歷史條件使得俄國開始了向西伯利亞的擴張。
除此之外,俄國向西伯利亞擴張的經(jīng)濟動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16世紀時,歐洲市場急需大量的毛皮,貴重的毛皮是國際市場十分走俏的暢銷品,哪個國家擁有大量的毛皮,就意味著哪個國家獲得的大筆外匯收入。西伯利亞地區(qū)地域廣闊,面積約1200余萬平方公里。這里河流縱橫交錯,地勢平坦,其上覆蓋著許多原始森林,生長著各種耐寒的動物:貂、北極狐、銀鼠、白熊、狍子、狐貍等,吸引了獵人和商人的注意,并促使俄國向西伯利亞擴張。而俄國東進擴張尋找毛皮,則給其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整個17世紀,毛皮貿易占據(jù)了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政府在除去行政開支后,仍有大筆財政盈余,并合并了大片土地。
從陸上尋找通往中國的商路,也是刺激俄國向東往西伯利亞擴張的因素之一。自從《馬可·波羅行記》在歐洲流傳以后,歐洲人一直把東方,特別是中國看成是遍地黃金的人間天堂,所以歐洲人對中國非常向往。自1453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領巴爾干、小亞細亞和黑海北岸地區(qū)后,歐洲傳統(tǒng)上經(jīng)意大利到地中海東岸再到中國的傳統(tǒng)商路因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對過往商品課以重稅,實際上已經(jīng)堵死。歐洲人由此開始了尋找通往中國新商路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1519-1522年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完成,已從實踐上證明了地圓學說。在此情況下,俄國外交家和學者格拉西莫夫于1526年最早提出經(jīng)東北航路去東方的設想和建議。即從歐俄北部起航向東,經(jīng)過冰海(北冰洋),穿過阿尼安海峽(后來的白令海峽),進入太平洋,抵達中國、日本、盛產香料的東南亞和印度。格氏還繪制了說明自己新航路設想的俄國北部的簡略地圖。(4)1549年,曾任奧地利駐俄公使的格爾貝爾希登繪制了莫斯科公國地圖,圖上反映的東北新航路的設想被縮短了:即從歐俄北部駛過冰海(北冰洋)到達鄂畢灣,溯鄂畢河一直而上便可到達河源中國湖,而中國首都汗八里城(即北京,源自馬可·波羅的稱謂)便在湖以東不遠。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想要打通東北航路是不可能的,16世紀的東北航道探險最終以荷蘭航海家威廉·巴倫支的悲劇命運而告終。直到1879年,芬蘭人諾登舍爾德率領船隊繞過亞洲大陸的東北角,進入白令海峽,人類才打通了東北航路。
在當時東北航道無法打通的情況下,伊凡四世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采取向東擴張的政策,于1552年和1556年征服了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實際上已經(jīng)打開了越過烏拉爾山脈通向西伯利亞的大門。西伯利亞和歐俄地區(qū)相似的平原地形也有利于俄國擴張先鋒哥薩克的行動。通過西伯利亞,去往中國通商自然成為俄國擴張的現(xiàn)實選擇。
在俄國向東擴張過程中,出身于俄國北方沿海農民的斯特羅甘諾夫及其家族起到了急先鋒的作用。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是16—20世紀初期俄國最大的富商。這個家族在烏拉爾山脈以西的卡馬河流域擁有大片領地,而且經(jīng)營著鐵礦、銀砂,從事著制鹽、干魚等事業(yè)。而且他們很早就用玻璃珠等廉價商品巧取豪奪西伯利亞的黑貂、北極狐等貴重毛皮,從毛皮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1558年,沙皇伊凡四世仿效西班牙經(jīng)營美洲殖民地的辦法把奪取西伯利亞的任務委托給斯托羅甘諾夫家族。1574年,伊凡四世給這個家族頒發(fā)特惠詔書,“允許他們越過烏拉爾山脈修建堡壘,購置火器,耕種土地”(5)。并規(guī)定二十年內免繳各種貢物和賦稅,并擁有對這塊領地上居民的監(jiān)督和裁判權。
1547年,斯特羅甘諾夫家族的哥薩克軍在托博爾河口,擊敗了西伯利亞汗國的統(tǒng)治者苦楚姆汗。1579年,這個家族招安了被沙皇政府宣判死刑的殺人強盜葉爾馬克及其屬下的罪犯540人,后來又加上在立窩尼亞戰(zhàn)爭被俘的德國人、立陶宛人以及斯托羅甘諾夫家族的兵丁等三百人,計八百四十人,組成了一支遠征隊,于1581年9月乘船沿楚索瓦雅河溯流而上,入侵西伯利亞。他們雖然人數(shù)不多,但裝備有火槍和大炮,這是入侵西伯利亞的第一支哥薩克。這伙武裝強盜所到之處立即搶劫一空。為了取得沙皇的進一步支持,他們又派出使團到莫斯科,把搶來的部分貴重毛皮呈獻沙皇,并請沙皇接管他們侵占的土地。伊凡四世接見了使團,宣布赦免哥薩克以前的罪行,并且賞給葉爾馬克皮大衣一件,銀桶一個,愷甲兩付,并答應派出援軍。
1582年11月4日,俄軍占領西伯利亞汗國首都失必爾(亦稱西伯利亞,即今伊斯克爾),但遭到西伯利亞汗國各族人民游擊戰(zhàn)的反抗。1584年8月5日,苦楚姆部隊乘雨夜偷襲了在瓦加伊河與額爾齊斯河匯合處宿營的葉爾馬克遠征隊,全殲遠征軍150人,葉爾馬克也掉進河里淹死。(6)1587年,俄軍建起托博爾斯克(鄂畢河與托博爾河交會處),作為侵占西伯利亞的軍事、政治中心。雖然西伯利亞汗國各族人民英勇抵抗,但刀矛弓箭終究難敵火槍火炮。1598年,俄國基本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是俄國向東擴張過程中碰到的唯一的有國家、有民族、有文明的對手和抵抗者(蒙古人、中國人等除外)。西伯利亞汗國被征服后,俄國向西伯利亞地區(qū)擴張的門戶就打開了。1595年,俄國人在鄂畢河中上游離北部支流派杜吉納河河口不遠處建立了納雷姆;1604年,在鄂畢河中上游支流托木河畔離河口65公里處建立了托木斯克;到1618年,又在托木河上游支流康多馬河河口建立了庫茨涅茨克城,這標志著俄國人已經(jīng)基本完成對西西伯利亞的發(fā)現(xiàn)和兼并。1618年,俄國人在葉尼塞河中上游與左岸一條小支流匯合處建成了葉尼塞斯克要塞,后來成為俄國在中西伯利亞的最重要的據(jù)點之一。1632年,俄國人在勒拿河中游弓形河灣的西岸,即勒拿河最偏東處(東經(jīng)130°)建立了雅庫茨克要塞,這成為俄國遠征隊新的前進基地。1647年,俄國人抵達鄂霍次克海,1649年,在海岸中部的奧霍塔河河口建立了鄂霍次克要塞。
在俄國人以雅庫茨克要塞為基地向太平洋擴張的同時,俄國人又把擴張的目光投向了往南的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俄國第一次武裝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是1643年由雅庫茨克要塞秘書官瓦西里·波雅科夫率領的哥薩克遠征軍。遠征軍因綁架達斡爾族首領而遭圍攻,死傷多人,且糧源斷絕。波雅科夫下令食人肉以越冬,這一年冬天他們“吃掉了五十個異族人”(7),黑龍江流域當?shù)鼐用癜阉麄兎Q作“吃人惡魔”。波雅科夫一伙經(jīng)過長途跋涉,于1646年夏季返回雅庫茨克要塞。他向雅庫茨克統(tǒng)領普什金詳細報告了入侵黑龍江流域的經(jīng)過,及當?shù)氐牡乩?、民族、物產等情況,極力宣揚這個地區(qū)的富饒和侵占的必要性。1649—1653年,富農、商人、鹽場主哈巴羅夫糾集匪幫對黑龍江流域再次武裝入侵。1653年,哈巴羅夫離開后,由其部下奧努弗里·斯捷潘諾夫率余下的哥薩克繼續(xù)在黑龍江流域流竄。1665年被流放的殺人犯切爾尼果夫斯基伙同84人竄來黑龍江流域。為抵抗侵略,制止對居民的殺戮,清軍于1685—1687年進行了雅克薩攻城戰(zhàn)。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正式訂立。條約規(guī)定兩國東段以外興安嶺(斯塔諾夫山脈)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從法律上肯定了中國對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遏制了俄國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從此,中俄東段邊界在150年內,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武裝沖突,這對促進兩國民間往來和貿易交換起了有益的作用。
俄國在向黑龍江流域擴張受阻后,把勢頭轉向了東北,于1697—1698年擴張到了勘察加半島,并逐步征服。最終在17世紀末完成了對西伯利亞地區(qū)的整個擴張過程。
15世紀末時,西歐航海家們沿大西洋沿岸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路時,俄國人因自身地理條件限制沒有參與其中,且正忙于自身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自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末,俄國開始向東方擴張并征服了西伯利亞地區(qū)。自1581年,葉爾馬克率哥薩克侵入西伯利亞地區(qū),到1647年,俄國人抵達鄂霍次克海,他們從烏拉爾山脈推進到太平洋的西岸用了很短的時間,客觀的說,俄國人向東方的擴張也包含地理發(fā)現(xiàn)的意義。當時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qū)人跡罕至,原住民大多處于原始社會階段,很多人文與地理情況不為文明世界所知,只是在俄國人到來之后,才為外界所知。俄國人在東進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眾多的河流、湖泊、沼澤、山脈,證實了亞洲以北是北冰洋,北冰洋與太平洋相通,亞洲和美洲通過白令海峽隔開。這一行為與西歐面向大西洋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一樣,促進了文明世界對未知世界的認識,加速了世界地理從分割到聯(lián)系,世界歷史從分散走向統(tǒng)一的過程,這是其正面意義。但正如列寧指出,“16—18世紀歐洲國家為爭奪殖民地而斗爭過”,并強調,“沙俄征服西伯利亞等地和16—18世紀西歐國家爭奪殖民地是統(tǒng)一性質的?!?8)在俄國人到來之前,西伯利亞地區(qū)的土著民族包括韃靼人、漢特人(奧斯恰克)、曼西人(沃古爾)、涅涅茨人、恩加納善人、謝爾庫普人、阿爾泰人、通古斯人(鄂溫克)、雅庫特人、科里亞克人、楚科奇人、勘察加人、千島人、基里亞克人、達斡爾人等,并沒有斯拉夫人。俄國人向東方擴張,征服西伯利亞地區(qū),打斷了這一地區(qū)原住民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并給他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16-17世紀,俄國向西伯利亞地區(qū)的擴張,也給俄國自身發(fā)展帶來深遠影響。作為現(xiàn)今領土面積1707.5萬平方公里,版圖居世界第一的俄羅斯來說,1200余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地區(qū)占有重要地位。西伯利亞地區(qū)在給俄國帶來廣闊空間,以其巨大的戰(zhàn)略縱深滿足其地緣安全需要的同時,本身所蘊藏的資源,如密布的河流湖泊(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的淡水儲備量達到了2.36萬立方公里,占全世界淡水儲量的約20%)、豐富的礦藏和能源(以秋明地區(qū)為主的西西伯利亞油氣田,已發(fā)現(xiàn)的油田和氣田就達200多個,是世界上僅次于波斯灣的第二大油氣田)、大片的原始森林(著名的西伯利亞森林覆蓋了西伯利亞地區(qū)的遼闊地域,其木材蓄積量占原蘇聯(lián)的四分之三以上),也為其后俄國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正如俄羅斯科學之父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所說:“俄國的強大在于西伯利亞的富饒!”
注釋:
(1)艾周昌,程純:《早期殖民主義侵略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5頁。
(2)智仁:《奴役與征服的巔峰對決》,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4頁。
(3)(蘇)普羅霍洛夫:《蘇聯(lián)百科手冊·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lián)東歐研究所《蘇聯(lián)百科手冊》翻譯組,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頁。
(4)(蘇)別洛夫:《北方航路的發(fā)現(xiàn)和開拓史》,第1卷,莫斯科1956年版,第41頁。
(5)(俄)岡索維奇:《阿穆爾邊區(qū)史》,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譯,第4頁。
(6)(蘇)瓦西里耶夫:《外貝加爾的哥薩克》,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徐濱等,譯,第1卷,第25頁。
(7)(蘇)瓦西里耶夫:《外貝加爾的哥薩克》,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徐濱等,譯,第1卷,第58頁。
(8)《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6卷,第146頁。
張筱青,男(1983-),江蘇淮安人,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歐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