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一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北京 100875)
隋唐時期的臨終祈?;顒友芯?br/>——以《資治通鑒》為例
鄭俊一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北京 100875)
我國佛教的發(fā)展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佛教對當時的社會發(fā)揮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這種濃烈的宗教氣氛之下,佛教思想也逐漸深入到人們的心靈,極大地支配著人們的行為。通過觀察當時人們在生死之際所采取的行為,可以揭示出佛教生死觀對當時人們的影響。
隋唐時期;臨終;祈?;顒?/p>
《資治通鑒》中記載了一些隋唐時期人們在臨終祈福的活動。這些活動有些是自己面臨死亡時所作,有些則是在他人臨終之際而作,其目的均是祈求福佑。由于這些活動發(fā)生在人們臨終之際,為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的生命觀念以及佛教對大眾的深刻影響提供了一個途徑。
《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唐紀二十則天順圣皇后永昌元年條
九月條彭州長史劉易從亦為徐敬真所引,戊申,就州誅之。易從為人,仁孝忠謹,將刑于市,吏民憐其無辜,遠近奔赴,競解衣投地曰:“為長史求冥福?!庇兴酒綔剩笔嗳f
高宗儀風三年,命李敬玄率軍討伐吐蕃,劉易從之父行軍總管彭城僖公劉審禮為副,戰(zhàn)不利,劉審禮為吐蕃所虜,永隆二年,卒于吐蕃。得知其父沒吐蕃以后,劉易從請求朝廷許可其入吐蕃尋其父。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唐紀十八唐高宗儀風三年九月條
敕聽次子易從詣吐蕃省之。比至,審禮已病卒,易從晝夜號哭不絕聲:吐蕃哀之,還其尸,易從徒跣負之以歸。
劉易從不僅是在私德上為朝野所贊賞,而且為官也受到百姓的稱贊。從吐蕃歸唐后任彭州長史,在其任上興修水利,造福一方。
《新唐書》卷四二志第三二地理六
武后時,長史劉易從決唐昌沲江,鑿川派流,合堋口埌歧水溉九隴、唐昌田,民為立祠。
《大唐新語》以及《舊唐書·劉德威傳》亦對劉易從祖孫三代忠孝之事記載甚詳,《新唐書·劉德威傳》就記載時人稱其家為“孝義劉家”。不僅如此,劉氏祖孫三代為政都頗受百姓稱贊,《舊唐書·劉德威傳》記載劉德威為官“以廉平著稱,百姓為之立碑”。永昌元年正值武后廢中宗為廬陵王大殺李唐宗室之時。而起兵反對武后的徐敬業(yè)迅速失敗,武后窮治其事。劉易從受到徐敬業(yè)之弟徐敬貞構陷,為周興所害。
如此忠孝之人,又澤被一方,卻因為誣陷面臨處決。彭州之吏民自然要“憐其無辜,遠近奔赴”,百姓對待這樣的淪為“反賊”的官吏肯定不能像對待劉德威那樣立碑頌贊的,那么彭州吏民如何寄托其悲憤之情是十分值得關注的?!敖庖峦兜亍笔且环N虔誠的佛教祈福手段,在唐代文獻中常常可以見到,茲舉兩例以表現(xiàn)其實施的情況:
《宋高僧傳》卷第九《唐潤州幽棲寺玄素傳》
楚人相慶佛日再耀。傾州奔赴,會于津所。人物拒道,間無立位,解衣投施,積若山丘。略不干其懷抱,令悉充悲田之費。
《舊唐書》卷一六○《韓愈傳》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凰翔……皆云天子大圣,猶一心敬信,百姓微賤,于佛豈合惜身命。所以灼頂燔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唯恐后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yè)。
《宋高僧傳》所記載的是唐潤州幽棲寺玄素和尚為江淮一代士庶之人所尊崇。玄素和尚抵達一處,州人紛紛頂禮,解衣投地作布施。由此可見“解衣投地”是一種佛教做功德的方式,通過將衣服布施給僧人而得到福佑。元和十四年唐憲宗派中使迎佛骨至京師,韓愈上疏切諫,也提及百姓解衣投地以求冥福的事情且與焚頂、燒指、散錢等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觀之,解衣投地是佛教中常見的一種做功德的方式,既可以是為現(xiàn)世做求得現(xiàn)世的福報,也可以是為了死后獲得佛祖的庇佑。既可以是為自己而做,也可以為他人而做。通過這幾條記載可以看到佛教在唐代社會中的廣泛影響力,也可以看出佛教在人們臨終之際扮演的重要角色。
前所引《舊唐書》卷一六○《韓愈傳》一段中,在迎佛骨之時出現(xiàn)“灼頂燔指”的情況。而更加明顯的例子記載了益州人張楚在母親疾篤時的祈福行為。
《南史》卷七三《孝義列傳》
母疾,命在屬纊,楚祈禱苦至,燒指自誓,精誠感悟,疾時得愈。
可見這些行為與信徒表達強烈的個人愿望有關,所以不惜毀身禮佛表達其虔誠。但是解衣求福又與燒指不同,似乎一般是在設齋集會的時候,可能是在舉行齋會之時投衣于寺院,然后寺院作為施舍物品給貧寒之人以此積累自己的功德。彭州百姓解衣投地可以理解為百姓代劉易從向佛祖祈福。因為祈福的地點不在寺院,所以吏民投地的衣服可能是由政府的有關的部門收集起來,然后估價出賣。而燒指供佛則往往是個人的激烈行為,所流行的范圍也遠遠沒有解衣投地那樣廣泛。
相對于激烈的燃指起誓和廣泛實施的解衣投地,焚香祈愿的實施范圍更大,時間也更加靈活,無論在公共場所還是自家佛堂都可以進行。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唐紀三武德二年五月條
(皇泰主)乃布席焚香禮佛:“愿自今已往,不復生帝王家!”飲藥,不能絕,以帛縊殺之,謚曰恭皇帝。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唐紀三十四至德元年五月條
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
在面臨死亡時,皇泰主布席焚香禮佛祈愿,希望永遠不再降生于帝王之家,可見在最后的時刻,佛教轉世輪回的思想對人們的影響是很大的。而楊貴妃被縊殺之時,將她帶到佛堂,恐怕也是如此。從《資治通鑒》所記載的與佛教相關的內(nèi)容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佛教對唐朝社會的巨大影響。上自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在生活當中,祈求佛祖保佑,尤其在臨終之時,佛教與道教和儒家相比顯示出更多的關懷,因而成為人們死亡之前祈禱的對象和死亡之后親友安慰亡靈的手段。佛教的輪回轉世的思想為面臨死亡的人們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人們相信通過一定的儀式禮佛,可以平靜地度過最后的時間,并實現(xiàn)自己對今生與來世的愿望。
[2(]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3(]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4(]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