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延友
證人作證義務的理論基礎可以概括為社會契約論,這種理論更有助于確立該義務的正當性,因為它將履行義務與個人的終極關懷聯(lián)系起來。社會契約論要求每一個人基于自身的安全為他人利益作出犧牲,要求所有人平等地履行證人作證義務。但是在特定情況下,法律可以豁免特定人員的作證義務,這就是特免權制度。
證人作證義務既包括出席法庭并回答提問的義務,也包括向法庭如實作證的義務。一般而言,凡是負有作證義務的主體,可以被強制履行。強制證人履行作證義務的主體僅包括人民法院,不包括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這也是證人作證義務主要是基于對社會、對社群所負擔的義務的體現(xiàn)。證人作證義務主要通過對質權、強制程序權,設立藐視法庭罪,便利證人出庭作證機制、證人補償機制與證人保護機制得以實現(xiàn)。
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證人作證義務包括出庭作證并接受質詢,法院有權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對拒不出庭或拒不作證可進行處罰,并為證人作證提供保護與便利。但實踐中有關證人出庭作證問題仍存在著三大亂象:一是必要證人不出庭現(xiàn)象仍然普遍;二是證人出庭后不回答問題的情況不斷發(fā)生;三是偵查機關阻撓證人出庭的現(xiàn)象漸成趨勢。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案,一是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形式,明確賦予被告人與不利于己的證人當庭對質的權利和申請法庭強制傳喚有利于己的證人出庭作證的權利;二是通過司法解釋,明確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第188條但書規(guī)定確立了配偶、父母子女特免權,從而免除被告人配偶、父母子女提供不利于被告人證言的義務,但在被告人配偶、父母子女自愿要求提供證據(jù)時,應當傳喚其出庭作證;三是在擬議中的證據(jù)法中確立傳聞法則,以排除證人非在當下法庭上所作的傳聞陳述。
(摘自《法律科學》,2015年第5期,第163-175頁。)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