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丕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已經走過了六十多年的歷程,有其內在的運動規(guī)律和豐富的理論內容,需要認真回顧與深入總結。
1949年中國人民大革命的勝利開啟了當代中國第一次法律革命。第一次法律革命是在廢除舊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法治發(fā)展,創(chuàng)設了新型的國家制度,有力推動了現(xiàn)代國家發(fā)展。并且致力于形成社會改造的法律機制,初步建立了一種全新的社會和法律秩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之形成奠定了基礎。
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進入第二次法律革命的新時代。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大法治方針,確立了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重大法治原則,積極推進國家制憲和立法進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經過30多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與法治變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新階段,努力夯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法律基礎,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推動國家與社會生活的法治化進程。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共十六大以來,把依法執(zhí)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如期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法治機制,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蓬勃生機和活力。
以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為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來把握,精心謀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方案,堅定不移推進法治領域改革,成為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顯著特征。
(摘自《中國法學》,2015年第5期,第29-52頁。)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