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安徽 蚌埠233030)
2015年5月1 日,我國存款保險條例正式實施,從無到有,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于總資產超過170萬億元人民幣之巨的中國銀行業(yè)和尚未完成的中國金融改革而言,存款保險制度的意義不言而喻。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與存款利率市場化、金融市場對內對外開放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最后一組金融改革的主圖景。
然而縱觀全球歷史,盡管先后有112個國家(截止到2014年12月)先后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銀行業(yè)危機的發(fā)生頻率并沒有降低的傾向。20世紀90年代初,以美國儲貸危機為代表的存款保險制度更是觸發(fā)了繼大蕭條之后最為嚴重的大規(guī)模銀行倒閉風潮。究其原因,既有隨著金融業(yè)復雜的環(huán)境造成的銀行體系的脆弱性,也表明了金融安全網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某些漏洞——存款保險制度中的道德風險。由于存款保險制度結合了銀行與保險業(yè)務的雙重的特殊性,其道德風險是不可避免的。盡管如此,我們不能因為道德風險的存在而否認存款保險制度在保護存款者利益和維護金融穩(wěn)定方面發(fā)揮的積極成效。因此,應正確對待存款保險制度的道德風險問題,并采取積極的措施防范風險的發(fā)生,從而發(fā)揮存款保險制度的作用。
“道德風險”的術語是于20世紀的7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Arrow 在研究保險問題時提出的。存款保險制度的道德風險具體是指在一個有效率的金融環(huán)境中,存款保險當事人的行為是理性的,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以存款機構和存款人的損失為代價,追求高風險的決策,以致銀行存在倒閉的可能性。如某銀行想追求高收益,就必須承擔相應的高風險,從一定程度上銀行就需要提高利率用來彌補經營風險。而在存款保險的庇護下,有了制度的擔保,存款人放松了對銀行的警惕,銀行壓力減小,更有動機從事高風險活動,進而形成一種信息不對稱的現(xiàn)象。
Wheelock & Kumbhaker (1995)利用Probit 模型,使用了來自OCBC (堪薩斯州國家銀行專員辦公室)的雙年度報告的100 多個個體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數(shù)據,選取了資本資產比率、貸款資產比率(貸款/資產)、現(xiàn)金存款比率(現(xiàn)金/存款)等作為自變量,得出了風險傾向更強的銀行更可能在存保制度建立之初申請庇護,因此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在存保系統(tǒng)中依舊存在[1];Wagster (2007)對加拿大進行相關研究時發(fā)現(xiàn),由于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進一步激勵銀行轉移風險,使得銀行更容易逃避責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銀行的非系統(tǒng)性風險[2];Shaffer (2012)利用96個國家2007-2009年的面板數(shù)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只有在金融危機爆發(fā)時,存款保險制度才可以顯著降低銀行風險,維護銀行及金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然而當經濟處于比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時,這種效果卻并不顯著[3]??梢钥闯鰢獾难芯恐饕性诖姹V贫冉⑹欠駮黾鱼y行的風險暴露水平的實證方面,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存款保險制度能保護存款者權益和維護金融穩(wěn)定,相對于其產生的道德風險來說利大于弊,從而說明存保制度的建立是必要的;另一種觀點則反對存款保險制度,認為其建立會加大金融風險的不確定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監(jiān)管。
錢小安(2004)在分析我國國內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時,結合對國外顯性保險制度道德風險的實證分析,說明我國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必要性[4];吳軍和鄒恒甫(2005)通過比較隱性和顯性存款保險制度道德風險的變化,并運用規(guī)范研究、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說明我國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必要性[5];謝正山(2009)對巴塞爾銀行監(jiān)管委員會提出的《有效銀行監(jiān)管核心》進行評價,指出一國決策者需要分析國內銀行體系和制度環(huán)境現(xiàn)狀,以選擇引入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最佳時機[6];姚冬旻等人(2013)通過實證對比央行救市與存保制度的效果(即顯隱性存保制度的對比)得出:存款保險制度能夠降低隱性存保制度不確定的弊端,且調控結果可評價[7]。由于研究角度的差異,國內學者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隱性和顯性效果的對比上,從而得出相比較隱性制度而言,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道德風險明顯比較小,由此說明我國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1.存款人的道德風險及影響
從存款人角度來看,其意識到在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下,即使銀行破產也會得到相應的補償,這使得存款人自我保護激勵減弱,從而引發(fā)了存款人的道德風險。存款人的道德風險一方面會導致市場約束機制的弱化;另一方面,存款人關注的焦點由“安全度”變?yōu)椤笆找媛省保瑢Ω呃⒌淖分饡膭畈徽數(shù)母偁幮袨?。這從一定程度上驅動銀行改變其風險偏好,為滿足存款人的“收益率”,銀行將存款進行高風險的投資,銀行的系統(tǒng)性風險加大,甚至會使得銀行破產,最終會致使存款人的存款受損[8]。
2.銀行的道德風險及影響
從銀行角度來看,由于存款保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存款人擠兌的可能性,同時存款保險對銀行風險的承擔進行了補貼,導致銀行承擔過度的風險,而銀行的資金成本不會隨著風險的增加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為追求利益最大化,銀行就更加愿意進行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活動,從而引發(fā)銀行的道德風險。這直接會導致銀行的經營風險不斷提升,使得一些低效率、資不抵債的銀行破產,而銀行系統(tǒng)存在著多米諾骨牌效應,隨著一些銀行的破產,存款人會產生恐慌心理,紛紛撤回存款,最終會增加整個銀行系統(tǒng)的不穩(wěn)定性。
3.監(jiān)管者的道德風險及影響
從監(jiān)管者的角度來看,主要表現(xiàn)為對銀行的監(jiān)管以及對存保機構的監(jiān)管。在銀行監(jiān)管中,由于認為存款保險制度會降低因存款人擠兌而發(fā)生銀行倒閉事件的概率,為了降低監(jiān)管的力度和自身努力,監(jiān)管者往往會更加放任瀕臨破產的銀行繼續(xù)在市場上生存,而不要求其立刻采取糾正措施,從而引發(fā)道德風險。這種放松監(jiān)督的行為會導致風險不斷積累,使得監(jiān)管者不能及時有效地對有問題銀行進行處置。而對于政府的監(jiān)管機構來說,由政府主導成立的存款保險機構是其代理人。因此,監(jiān)管者與存款保險機構之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道德風險問題。
4.存款保險機構的道德風險及影響
從存款保險機構的角度來看,在存保機構受到資金不足的約束下或者出于降低監(jiān)管成本的目的,會推遲對有問題銀行的救助,希望在一定的時間內自行解決。在銀行無法解決問題時,存保機構早已失去救助的最佳時機,只能選擇犧牲保險基金補償相應的銀行存款人,在此情況下,若持續(xù)地將保險基金作為補償,導致存保機構資金嚴重不足,甚至會引發(fā)破產。
1.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存款融資和信息不對稱
銀行的融資方式主要有存款融資和股權融資兩種,其中,龐大的存款是其主要的資金來源。且融資后,銀行通過流動性的服務——進行投資來提高社會福利,投資和融資的利息差額就是投資收益。以存款負債為主進行的投資隱含著重大的風險:由于存款負債具有儲戶分散、數(shù)額零散、流動性需求強的特點,用流動性負債來維持固定投資的根基是不穩(wěn)定的,一旦儲戶的信息受到影響,很容易發(fā)生擠兌風險[9];另一方面,銀行必須從事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才能夠應付債務利息的投資以及其他內部的管理成本,這樣一來就自然造成了一個循環(huán),如圖1所示。
圖1 存款融資項下儲戶銀行的行動
一方面,高風險投資是銀行的盈利模式面對存款負債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銀行具有信息優(yōu)勢:了解自身資本情況以及投資能力,而存款人并不能完整了解到銀行的經營信息,無法釋放監(jiān)督能力。這樣的情況會自然產生鼓勵冒險效應,風險逐漸累積。
另外,儲戶和存保機構作為存款保險制度的當事人,兩者存在著委托代理的關系,在存款保險制度下,儲戶相對于投保機構往往較為分散,實際結果則表現(xiàn)為存保機構與投保機構(特別是銀行)的關系更加密切。因此,基于自身利益考慮,在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存保機構會放松銀行的監(jiān)管,并存在尋租和腐敗行為的可能性。這種情況在存保機構境況每況愈下的時候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面對自身危機,存款機構以“飲鴆止渴”的方式收拾殘局。
2.道德風險產生的直接原因——以銀行的道德風險為例
對于存款保險制度加強了道德風險,本文使用一個Merton (1997)的期權定價模型[10]來說明這個問題。
(1)模型假設:
①假設銀行進行投保,若每年存款機構通過對銀行的檢查發(fā)現(xiàn)銀行資產(假定為A)小于負債(假定為B),則宣布銀行破產,股東權益為0;若資產A 大于負債B,則股東權益為(A-B+C),C為銀行特許權價值;
②假設銀行在T 時期進行投保;
③股東的權益函數(shù)為:
E(A,B,T)= 0 A <B
E(A,B,T)= A-B+C A >B
(2)模型分析:
在T 時期,銀行在投保并具有清償能力的情況下,銀行向股東支付max (0,A-B),在加上特許權價值C,則進行貼現(xiàn)調整后的權益為:
其中,d1=[log(A/B)+(r+σ2/2)T]為標準正態(tài)分布;r為無風險利率。(1)式中的AN(d1)+e-rtBN(d2)表示銀行股權;e-rtCN(d2)表示特許權價值條件要求權的現(xiàn)值。
當C >0 時,由于資本增加會減少銀行倒閉概率并保有特許權價值,所以不能確定股東權益隨著資本的增加如何變化,在C 足夠大時才會使存款保險的價值降低;當C =0 時,股東權益為N (d1)-1 (小于0),表明在銀行的特許權價值為零的情況下資本增加會引起股東權益的減少,換句話說就是,銀行通過減少資本可以增加財富,這就是存款保險制度所引發(fā)的道德風險。
在此基礎之上,Marcus 認為,A 有個臨界值為A*,是銀行特許權價值的減函數(shù)。當A >A*時,增加資本可以保住特許權價值從而增加財富;當A <A*時,資本減少會增加財富。
從模型結果可以看出,在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銀行會更有傾向承擔高風險活動,因為銀行在增加其投資組合風險的同時并沒有相應地增加自身的資本。
在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已經醞釀了21年,這不僅是加入WTO 之后國家經濟金融形勢與國際大勢休戚相關的需要,也是我國深入推進經濟體制、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的關鍵之舉。歷年的存保制度政策見表1:
表1 存款保險制度21年推進表
當前,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正值金融業(yè)全面深化改革、金融創(chuàng)新加快發(fā)展的時期。但由于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在建立和實施上尚存在著一些爭議,因此,可能會導致某些道德風險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有銀行壟斷地位容易誘發(fā)道德風險。盡管五大國有銀行均已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但五大國有銀行在金融領域的壟斷地位并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動。在推行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一方面存保制度降低了存款人被擠兌的可能性,并對銀行風險的承擔進行了補貼;另一方面國有銀行知道一旦自身出現(xiàn)問題,政府為了確保金融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會對其進行援助,因此銀行會放松對風險的控制而追求高風險利潤,進而可能引起道德風險。
2.監(jiān)管混亂可能引發(fā)道德風險。存保制度建立后,為了避免風險大的銀行破產而支付大量的賠償金,存款保險機構要建立一定的機制對銀行進行監(jiān)管。我國《存款保險條例》第十三條規(guī)定:基金管理機構有核查權,若核查時發(fā)現(xiàn)重大問題有權告知銀監(jiān)會。在我國目前的體制下,如何處理存保機構、央行和銀監(jiān)會的關系就成為一個新的問題:三者獨立會導致職能交叉,機構冗余,增加成本,出現(xiàn)監(jiān)管混亂。而監(jiān)管的混亂使得監(jiān)管者會放松監(jiān)督、互推責任,更加放任瀕臨破產的銀行繼續(xù)在市場上生存,從而引發(fā)道德風險。
3.存款保險基金不足可能導致道德風險。根據我國《存款保險條例》第三條規(guī)定了保費的來源主要包括四部分:保險機構交納的保費;在投保機構清算中分配的財產;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運用存款保險基金獲得的收益;其他合法收入??梢钥闯?,目前真正可以保證的保費來源僅僅包括保險機構繳納的保費,在此情形下,如果保險基金沒有落實,存保機構會延誤對有問題銀行的救助,使得風險堆積,導致整個金融系統(tǒng)的不穩(wěn)定性[11]。
由于我國剛剛引進存款保險制度,基于不同主體道德風險的防范還存在著不足。因此,應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外部約束機制的設計、監(jiān)管環(huán)境的完善以及相關配套制度的建立,從而有效地抑制和防范道德風險。下面主要從信息的有效披露、金融安全網的設計和存款保險制度的宣傳教育三個方面,提出相關的建議。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yè)會計準則不斷改進和完善,相應的商業(yè)銀行信息披露制度也逐步與國際接軌,使得信息質量和透明度提高。盡管如此,虛假信息、違規(guī)操作等現(xiàn)象仍然存在。
1.建立信息披露發(fā)言人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發(fā)言人制度要求通過多輪的問詢與答辯,通過董事會會議、管理層會議等方式保證銀行的信息得到了解與商榷。2005年《證券法》的修改中已經首次引入了預披露制度,因此還應該強化以下兩項:獲知立即公告制度和說明審計的差異。立即公告中應當就有關利潤、收入等重要投資信息進行公布,彌補年報的時差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在審計年報中應當說明初步年報和審計報告的差異,以便更好地對銀行的編制報告進行監(jiān)督。
2.明確責任,施加壓力
明確銀行各級管理層為信息的提供主體,對銀行全面、及時和準確的信息披露承擔直接責任。明確的規(guī)定和自上而下的強制方式有利于信息披露的執(zhí)行。
3.輿論監(jiān)督,信息披露平民化
當前,上市銀行的信息披露的主要載體為制定的報刊、網站和網頁,投資者理解“小道消息”的欲望似乎強于對專業(yè)信息的解讀。我國應該借鑒發(fā)達國家建立信息披露電子化系統(tǒng)等方式,利用最新信息技術改進信息披露手段,讓公民有接觸專業(yè)信息的渠道和意識[11]。
1.獨立機構的設置
在監(jiān)管上,銀監(jiān)會是我國商業(yè)銀行的主要監(jiān)管者,在這個背景下滋生出來的存款保險機構怎樣和銀監(jiān)會分權,是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谏鲜隹紤],我國應建立一個獨立的、直接隸屬于國務院的存款保險機構,并適當賦予存款保險機構一定的風險管理權力。這樣不僅有利于維護存款保險制度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而且有利于存款保險機構對存款賠付、風險處置等職能的專業(yè)行使,提高整個金融安全網風險管理的效率。
2.權責分明,分工協(xié)作
在對存款保險機構進行風險管理授權后,需要金融安全網其他成員的協(xié)作:如為取得存款機構和存款人特定信息,需要與銀監(jiān)會之間就現(xiàn)場檢查與監(jiān)管信息共享進行合作,根據對投保銀行的風險評價向銀監(jiān)會提出早期行動與關閉建議,對倒閉銀行進行風險處置等。這些具體工作需要存款保險機構與金融安全網的其他成員在自己的權限范圍內,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和資源形成合理分工,從而有利于提高整個金融系統(tǒng)的風險管控能力[12]。
1.加強對存保制度的宣傳
由于我國剛剛推行存款保險制度,大部分存款人對其認識還不夠充分,導致信息不對稱,從而引發(fā)道德風險問題。為了確保存款保險制度的有效實施,應加強對存款保險制度的宣傳,使公眾充分了解存款保險制度的范圍和作用,避免因認識不夠導致風險的加劇。
2.加強對存保機構人員的教育
存保機構作為政府的代理人,具有非營利性的特征,而在存款保險制度下,一些人員只考慮自身利益并利用職務的便利,從事尋租和腐敗行為,導致風險的加劇。從根本上說,這些人員只以個人為中心,缺少基本的道德修養(yǎng)和工作素質。因此,注重對存保機構人員的教育,培養(yǎng)恪盡職守、正直誠信的職業(yè)道德,從本質上遏制因個人貪婪而損害存款者的利益。
[1]Wheelock & Subal C.Kumhackar,Which Banks Choose Deposit Insurance?Evidence of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in a Voluntary Insurance System[J].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95 (27):1252-1299.
[2]John D.Wagster,Wealth and Risk Effects of Adopting Deposit Insurance in Canada:Evidence of Risk Shifting by Banks and Trust Companies[J].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2007(39):1651-1681.
[3]Sherrill Shaffer,Reciprocal brokered deposits and bank risk[J].Economics Letters,2012 (117):383-385.
[4]錢小安.存款保險制度的道德風險、約束條件與制度設計[J].金融研究,2004 (8):21-27.
[5]吳軍,鄒恒甫.存款保險、道德風險與銀行最有監(jiān)管——一個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國的應用[J].統(tǒng)計研究,2005 (2):39-44.
[6]謝正山.《有效存款保險制度核心原則》評介對我國的借鑒[J].上海金融,2009 (10):11-14.
[7]姚冬旻,顏建曄,尹燁升曰.存款保險制度還是央行直接救市?——一個動態(tài)博弈視角[J].經濟研究,2013 (10):43-54.
[8]凌濤.存款保險制度的國際經驗與借鑒[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225-231.
[9]Robert C.Merton,On the Cost of Deposit Insurance When There Are Surveillance Costs[J].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78 (51):439-452.
[10]韓祥濤.存款保險制度道德風險的分析與防范研究——基于存款人和銀行的角度[J].時代金融,2015 (15):18-21.
[11]李茜.我國存款保險制度中道德風險防范的法律對策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4.
[12]吳美萱,王學武.中國存款保險制度設計中道德風險問題研究[J].經濟視野,2014 (17):41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