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微公益視域下公民責任意識培育研究

2015-12-02 00:32楊利娜金燕
成人教育 2015年11期
關鍵詞:責任意識困境體系

楊利娜+金燕

【摘要】公民責任意識是公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維持和調節(jié)著公民行為。當公民責任意識培育面臨責任的親緣性與泛化傾向、責任判斷與選擇迷惘、責任認知與實踐相疏離以及責任教育方法機械單一等困境時,微公益作為一種新型的公益形式,以其獨有的優(yōu)勢為困境破解提供了解決之道。以微公益為平臺,構建家庭、學校、社區(qū)一體的責任教育網絡,發(fā)揮三者的合力作用,是公民責任意識培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責任意識;微公益;困境;體系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5)11002404

【收稿日期】20150519

【作者簡介】楊利娜(1989—),女,河南平頂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與公民教育;金燕(1974—),女,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微公益出現及其發(fā)展與公民責任意識緊密相連,成長于現代社會的公民越來越深刻地體驗到個人的福祉和幸福有賴于社會整體環(huán)境的改善,自身對自然、社會與他人負有不可推脫的責任,并由此積極行動。微公益于他們而言已經不是一種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而是履行責任、擔當責任,甚至是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途徑。面對當前公民責任培育的困境,微公益無疑為其提供了全新視角。

一、公民責任意識培育的內涵及其困境

(一)公民責任意識培育的內涵

公民責任意識,是指個體以公民身份對自己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所應承擔的責任價值、扮演的角色、表現的行為方式等客觀現實的合理認識與評價,主要包括公民對自身應承擔何種責任有明確的認知和判斷以及對自身作為責任主體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有深刻的體認。公民責任意識培育,是指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公民個體在參與社會公共生活中具有高度的公民責任意識,能夠主動關注公共福祉,了解自我在社會中的角色,自覺履行角色所賦予的各項責任,積極參與公共生活。[1]公民責任意識包含著公民豐富的價值取向,它不僅對公民主體的行為產生能動作用,同時維持和調節(jié)著公民行為。

(二)公民責任意識培育面臨的困境

1文化困境:責任的親緣性與泛化傾向

傳統(tǒng)中國社會總體上是一個以血親家族為社會單元的血緣社會,以親人和熟人為基礎的人情在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通過熟人產生責任是傳統(tǒng)責任產生的主要途徑。[2]這種建立在熟人和親人基礎上的責任關系將責任履行與承擔限制在小范圍群體內,有明確的特定對象,而對群體之外的陌生人卻沒有責任。梁啟超在《新民說》中也指出:“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盵3]這里的公德便是指除卻熟人之外的,個體對國家、社會以及他人所應承擔的責任。公德的缺失使人們更多考慮私人關系和利益,關注自身而忽視更大范圍的公共參與,缺乏對公共事務的興趣與熱情,這同時也是傳統(tǒng)責任不具有普遍性的原因。除責任的親緣性以外,傳統(tǒng)責任還存在泛化的傾向,即對責任的強調并沒有落實到實處,而是體現在形式上。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個人沒有清楚地意識到歸于自己頭上的具體責任時,不過是一種空洞的口號而已。[4]責任的落實與承擔包含著能力要求和明確的限度,一旦超出責任主體的能力范圍與可承受的限度,責任就成為空談。除此之外,我國傳統(tǒng)社會非常重視集體責任,而對集體責任的強調實際上是默認所有人都有責任,而這同時也意味著沒有人有責任。正如哈耶克所說:“欲使自由有效,責任還必須是個人的責任。”[5]

2沖突困境:責任的判斷與選擇迷惘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推動下,中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發(fā)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對物質財富盲目崇拜和追求,紛紛開始關注自我,重視個人利益與個人得失。當這種對自我利益的關注達到極端時,便逐漸喪失了對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感。于是社會上出現了不良商家的制假售假、唯利是圖,政府官員的貪污受賄、推脫搪塞,公民個體的見義不為、坑蒙拐騙等不良現象。這種不良現象進而波及到學校,使公民在校習得的責任倫理規(guī)范和技能在生活中無法運用,他們的責任認知與社會生活體驗不符。再加之當代各種社會思潮的風起云涌以及網絡媒體的劇烈沖擊,導致公民在進行責任判斷和行為選擇時出現迷惘和混亂。造成迷惘和混亂的根本原因乃是利益。一方面人們渴望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受道德倫理的約束,需要我們?yōu)樗?、社會、自然負責。當二者不可兼得時,公民便處于價值判斷和責任選擇的矛盾沖突中。因此,現代社會急需尋找一個支點,能夠將個人利益、他人利益、社會利益與自然相統(tǒng)一,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共贏。

3實踐困境:責任認知與實踐相疏離

責任認知與責任情感是支撐責任意識形成和發(fā)展的兩大基本要素,二者與責任行為一起構成了責任的內在心理結構,但三者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強化情感體驗和認知,責任行為才有施展空間。實踐是將三者統(tǒng)一起來的最有效途徑。脫離了實踐的責任意識培育就是無源之水,不會產生好的效果。美國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影響公民責任感的因素有兩種,一是自我意識障礙,二是與家庭、學校、社區(qū)疏遠。因此,他們積極倡導通過一系列的“親社會”行為克服障礙。[6]反觀我國的公民責任意識培育發(fā)現,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更多地注重認知教育、理論教育,卻往往忽視公民的真實情感體驗,從而造成知、情、行的不統(tǒng)一。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說,人的道德能力事實上是一種實踐理性的能力,實踐理性指導人們去做應該做的事,并且付諸道德實踐。[7]當公民獲得責任知識的時候,并不代表掌握了公民責任實踐的能力與技巧,也不一定會將知識付諸實踐,只有讓公民參與到各種實踐中去,才能實現知識向實踐理性的轉化,這恰恰是當前公民責任教育最缺乏的。

4方法困境:責任教育方法機械單一

目前,從現存教育事實來看,我國公民責任意識培育的主要方法仍以灌輸說教為主,漠視公民的主觀能動性,實質上是通過強制的方式使公民機械背誦和信奉一成不變的責任信條,是“責任虛無主義”的典型表現。為使公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各類公益活動,甚至采用獎勵和強行逼迫的方法,恩威并施以達到效果。這種方法不僅消解了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道德意蘊,而且不能使責任教育固化成公民個體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無法培養(yǎng)真正的公民責任意識。責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過于單一,機械化和程式化嚴重已經成為不爭事實。傳統(tǒng)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往往組織性較強,程序繁瑣,參與不便,單憑個人力量無法直接發(fā)起和組織,并且就實踐結果來看,公民并沒有感受到一次實踐能夠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幫助和改變,公民效能感低下。因此,公民責任意識培育急需一種參與方式多元、簡單、便捷高效的途徑,既能使公民隨時隨地參與,又能使其感受到自身的參與和加入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了改變。

二、微公益及其對公民責任意識培育的特殊意義(一)微公益的定義、特征

與傳統(tǒng)公益相比,微公益的精髓在于“微”,一是指參與主體與個體力量之微,二是借助微博等“微工具”平臺進行實施。本文將微公益定義為以互聯(lián)網為依托,以公民個體自愿參與為基礎,以傳播公益精神為核心,強調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的全民公益方式。

微公益的主要特征如下:第一,草根性強。傳統(tǒng)官方公益主要依賴政府和企業(yè)的力量,而微公益則依賴分散的網民,通過每個人做微不足道的善事來改變世界,為草根的善心表達提供了渠道。第二,方式多樣。人們可以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通過多種方式隨時隨地行公益。例如在Free rice網站上學習單詞捐贈大米給全球饑民,在逛街時以“街拍”的方式參與打拐等。第三,互動性高。借助高度公開的網絡信息資源,一旦微公益項目信息出現在網絡中,廣大網民就能在第一時間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快速實現信息的聚集與擴散,傳播議題。第四,運作透明。微公益的資金運作與支付寶合作,通過第三方平臺詳細公布資金的使用情況,[8]網民可以查到每一筆資金的去向。微公益組織還邀請媒體、相關機構以及公益熱心人士線上監(jiān)管項目的進展,從源頭上保證了項目的公開、透明與高效。

(二)微公益對公民責任意識培育的特殊意義

1利他博愛與微行大義有利于破解文化困境

利他與博愛精神是微公益奉行的價值理念, ?弘揚利他與博愛精神也是社會價值變遷與社會倫理重建的重要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正由以往親情關系、熟人關系向業(yè)緣關系、法理關系轉變,無情的市場競爭原則打破了原有以往熟人交往的溫情紐帶,社會人際關系更多地表現為功利取向和利益契約關系。[9]而微公益所倡導的利他與博愛精神,著眼于鼓勵人們樹立善良的同情心,促進人們友善互助的社會交往,從而有助于化解傳統(tǒng)責任觀的弊病,打破徇私的道德傳統(tǒng),使責任承擔更具普遍性。除此之外,微公益是微行大義的行動,平民化與草根性的特點使之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小而無負擔的形式使人人皆可參與,力所能及。這從責任承擔角度來說,在每個人能力限度之內,切實將責任落實到了個體,從而克服了責任泛化的弊病。

2利益整合與多方共贏有利于破解沖突困境

利益是人們責任行為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責任沖突的根源所在。在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身利益與他人、社會和自然利益緊密相連,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利益整體。微公益參與者從內心認同自己是國家或社會共同體的一部分,表現出對公共生活和公共利益的尊重、理解、善待與關懷,因此,在價值選擇上更傾向于選擇“公共善”,追求利益整體的和諧共生。當人們用微公益的思維生活時,不僅幫助了受眾,同時能夠真實體驗到給與付出的樂趣,感受“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將會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道德素質。另外,眾多國內外成功的微公益項目均以社會企業(yè)的形式運作,實現了用戶、企業(yè)、受助者和微公益項目的多方共贏??傊?,微公益是“個人善”與“公共善”的完美結合體,它使得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協(xié)調一致,使個人能夠超越一己私利而關注整體,從而化解了責任選擇的迷惘困境。

3知行合一與全民參與有利于破解實踐困境

全民參與是微公益的追求,同時也是克服知識與實踐、理論與行動、個體與共同體分裂狀態(tài)的最有效途徑,它為公民責任品質的成長提供了實踐、鍛煉、理解和學習的平臺。與傳統(tǒng)公益或其他社會實踐方式相比,微公益主要由公民個體自主發(fā)起,親身實踐,參與度更高。它不僅強調公民個體的參與,同時強調公民作為共同體成員的共同參與,它有利于公民團隊責任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由于“行”的輕松便捷,微公益解決了公民在“知”基礎上“行”不便的困境,實現了知、情、行的統(tǒng)一。通過更多微公益平臺建設,發(fā)起更多微公益項目,倡導更多微公益參與,不僅可以培養(yǎng)公民更為健全而穩(wěn)固的共同體精神和公民品德,同時還能避免公民責任教育陷入知性模式和價值灌輸的誤區(qū),保持公民責任教育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最終完成公民責任教育使命。

4方式多樣與公開透明有利于破解方法困境

微公益平民化、草根性、強互動性的特點使其更像一種生活方式,傳遞著“人人公益”的理念,為公民踐行責任提供了更加寬廣的舞臺。在日常生活中,公民可以根據自身喜好,選擇多種方式參與。例如,通過微博轉發(fā)、評論幫助走失兒童尋找親人,通過購物、看電影幫助貧困失學兒童,通過旅行幫助山區(qū)孩子重建校舍,將閑置物品捐給“隨手公益”以幫助需要的人……這種參與方法更為簡單、直接和有力。雖然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但通過社交網絡平臺的聚力作用,最終會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世界的改變就是從點滴轉發(fā)、號召和行動開始的,公民責任也正是在點滴參與和行動中形成的。另外,微公益運作方式透明,公民可以要求公開募捐人的賬目,了解每一分錢的具體用途,這能使公民清楚、深刻地感受到自身行為給他人和社會帶來的改變,進而增強公民效能感,實現公民參與的良性循環(huán)。

三、以微公益為平臺,構建公民責任意識培育體系(一)以個人參與為起點,重視家庭責任教育引導

微公益的最大特點在于“微”,強調個體的主動參與,這是微公益得以展開的基礎,因此就需要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細胞從自我做起。首先,家庭作為培育孩子責任意識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要養(yǎng)成良好的公益習慣,經常參加社區(qū)組織的各項微公益活動,在旅行、消費、休閑娛樂時有意識地選擇公益項目,同時積極向孩子們普及公益知識,帶領他們一起行動,使公益理念逐漸內化為他們內心信仰的一部分。其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改變重智育而輕品德的傾向。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事例適時地對孩子進行家庭責任、生命責任、社會責任以及自然責任意識的教育。最后,公民在微公益活動中,除了扮演參與者角色外,同時還是發(fā)起者和傳播者。[10]當發(fā)現身邊的求助者時,可以借助網絡傳播工具直接發(fā)起“微公益”活動,或向網絡意見領袖、名人求助,借助他們的影響力來引發(fā)關注。同時在生活中努力扮演好傳播者角色,傳遞正能量,過濾虛假信息。

(二)以校園公益為主體,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學校是公民責任意識培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將微公益與學校公民責任教育相融合,借助微公益平臺,能夠促成學生廣泛參與,使學生在參與中形成和強化責任意識。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思想道德滲透的方式,在教學中進行公益精神的有效滲透,強化學生對微公益的認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益精神,切實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志愿參與公益活動的公民。其次,要積極運作學校的社團和組織,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微公益活動,例如募捐、義務家教、環(huán)保,以及各種文明行為的倡導與踐行,通過切實有效的微公益參與來強化學生的責任體驗。[11]由于微公益活動可以由個人發(fā)起和組織,因此,學校中有能力和責任感的個人都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微公益活動,帶動身邊的伙伴一起參與,在發(fā)起和組織中提升公民責任能力。再次,要營造充滿公益精神的校園文化。健康的校園文化能夠在無形中陶冶人的情操,促進學生人格的發(fā)展。在微公益文化氛圍的影響下,學生對微公益的認知將更進一步加深,并內化為個體情感,進而轉化成外在行動。

(三)以社區(qū)公益為基石,培育積極行動的責任公民

社區(qū)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之地,在這里,有熟人和朋友,人們彼此之間能面對面地接觸交流,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紐帶,社區(qū)公民彼此之間有認同感,對社區(qū)有共同的利益歸屬,因此,在這里容易形成志愿參與的氣氛和傳統(tǒng)。在社區(qū)中做公益,最適宜的方式就是通過社會工作或者志愿組織進行,讓公民自己有力量依靠自己的參與來實現社區(qū)的需求。[12]例如,“‘愛·尚微公益——舊物回家”項目帶著低碳環(huán)保的公益理念進社區(qū),利用居民閑置的衣物,制作成精美的純手工飾品,吸引了眾多社區(qū)居民的加入和參與,這不僅解決了社區(qū)廢舊物品的回收難問題,而且居民在參與制作中也強化了環(huán)保責任意識。社區(qū)工作者可以組織各類公益性的文化活動,發(fā)掘和培育社區(qū)中的骨干,和這些積極分子一起討論和建立關于社區(qū)公共生活的制度和規(guī)則,使之形成為自己生存的社區(qū)行動和負責的意識。同時,也可以支持社區(qū)公益組織和地方政府、企業(yè)一起來解決社區(qū)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社區(qū)就可以不斷培育出積極負責的公民,在這個層面上,社區(qū)工作者的目的不在于自己做了多少好人好事,而在于激發(fā)起多少公民的責任意識使之來做公益。[13]

【參考文獻】

[1]牛衛(wèi)國.成就責任公民:社群主義向度的公民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8,(23):29—33.

[2][4]謝軍.責任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0—221.

[3]梁啟超.新民說[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16.

[5][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101.

[6]王繼軍.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J].中國成人教育,2009,(2):53—54.

[7][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韋卓民,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68—669.

[8]王振耀.現代慈善與社會服務(2012年度中國公益事業(yè)發(fā)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09.

[9]萬仁德.轉型期城市社區(qū)功能變遷與社區(qū)制度創(chuàng)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1(5):33—36.

[10]王勝利.論公民在“微公益”活動中的角色扮演[J].新聞世界,2013,(5):179—181.

[11]吳紅,楊昌春.微公益與大學生利他教育融合機制探析[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04—107.

[12][13]朱建剛.中國公益發(fā)展報告(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0—11.

Analysis on Cultivating the Civic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 Public Welfare

YANG Lina, JIN Yan

(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Civic responsi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izen consciousness, which maintains and regulates the behavior of citizen. The cultivation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mainly faces the dilemma such as consanguinity and generic tendency, liability judgment and choice confusion, cognition and practice alienation and the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 public welfare crack the plight of the cultivation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with its unique advantages. Taking the micro public welfare as the platform, constructing the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network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playing the role of the three party are the new ways of cultivating the citizen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responsibility; micro public welfare; dilemma; system

(編輯/樊霄鵬)2015第11期(總第34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11 2015Total No.346

猜你喜歡
責任意識困境體系
東臺市精準約談 強化企業(yè)責任意識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困境
不斷強化責任意識 著力提高辦理實效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須正視的理論困境
我國霧霾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強化責任意識 樹立擔當精神
“三位一體”德育教育體系評說
遂平县| 云龙县| 当雄县| 祁门县| 广宗县| 紫金县| 花莲县| 贵定县| 彰化市| 奉新县| 桂林市| 金阳县| 申扎县| 海口市| 凤凰县| 崇阳县| 浦城县| 安国市| 綦江县| 德安县| 霍林郭勒市| 陵川县| 林周县| 五常市| 西充县| 上虞市| 朝阳县| 乐平市| 玉溪市| 青冈县| 张家界市| 玉田县| 河曲县| 长子县| 凌源市| 麻城市| 冕宁县| 炎陵县| 鲁山县| 绥滨县|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