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火星人》真的精確描畫了人類登陸火星的使命嗎?
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火星人》于2015年10月2日登陸美國各院線,據(jù)稱該影片比以往任何一部電影都更加真實地描繪了人類登陸火星的狀況。這部電影根據(jù)安迪·威爾寫于2011年的小說改編而成。
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馬特·達蒙扮演的植物學家邁克·沃特尼成為宇航員登陸火星,不小心被同事給落在火星上了。他孤立無援,食物短缺,供應不足,只能等待一年后的救援,于是他開始了獨自一人的艱難探索。
“要不就信科學,要不就死掉?!苯Y果,救了沃特尼的命的是工程學。電影的結局是鼓舞人心的,沃特尼成功地離開了火星—這個屬于外星人的又冷又干燥的行星。當美國太空總署的工人們正努力發(fā)射飛行器想把他帶回來時,沃特尼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活了下來。他把棲息地改成了化學實驗室和溫室,從火箭燃料里萃取飲用水,也用自己的排泄物和貧瘠的火星土壤來培植馬鈴薯。他用膠帶修復了太空服和噴氣塞,用應急裝備代替依賴太陽能電池充電的長運距裝備,用放射性钚來取暖,然后,艱難地向太空總署的“探路者”著陸基地跋涉。他還修好了無線電,依靠它與地球取得了聯(lián)系。
在威爾的小說和斯科特的電影里,有幾處不夠精確。第一,在火星上著陸時,塵暴掀起的風很不科學,火星上的風甚至連紅旗都吹不動,因為那兒的大氣非常微薄。第二,火星土壤里有冰,所以,現(xiàn)實版的沃特尼將不是從火箭燃料里提取水。第三,由于火星上的大氣太稀薄,磁場作用非常小,以至于不用避開宇宙輻射,因此,沃特尼用不著穿那么沉重的、盔甲般的、含钚的太空服來保暖,事實上,他所接受的大部分輻射來自他自己的太空服。
但《火星人》電影中的內容與現(xiàn)實的最大分歧不在科學方面,而在技術和政治方面。如果要問《火星人》中的情節(jié)是否精確,要這樣提問:沃特尼或者其他人應該在火星上的哪個地方降落?這個問題才言歸正傳了。如果沒有這個落地點,故事該怎么往下講呢?
小說與電影都沒有明確地指出著落地點,但是威爾透露了一個信息,即沃特尼和他的船員們是在2035年11月登陸火星的。他們乘坐著一艘非常大而昂貴的星際航天飛船,在火星和地球之間穿梭了四個月。航天飛船旋轉著飛行,為它的乘客提供人造重力,以免他們的身體在零重力下受損耗。另外,沃特尼的使命是人類第三次登陸火星,前兩次登陸也是在2030年代。
所有這些仿佛都跟美國宇航局的“火星之旅”吻合。這次旅行的目標就是在2030年代送宇航員登陸火星。但是,近距離看看美國宇航局的計劃,該計劃仍然存在不少障礙。除了《火星人》這個科幻故事里所講的科學和技術的精確性方面,美國宇航局則還要面對政治力量,包括爭取聯(lián)邦預算。
美國宇航局沒有計劃制造更大的往返地球和火星的宇宙飛船,可能是考慮到這種宇宙飛船太貴了。對此項支出,一直爭論不休。預算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各方面的指標:運載火箭、能源、引擎和到外層空間飛行的宇宙飛船的品質。如果缺少政治支持,美國宇航局不可能在2035年登陸火星。
而且,到了2030年代,人們可能還有更好的理由拒絕登陸火星。對外太空生命的探索是人類試圖登陸火星的理由,但這個理由也很容易被推翻。而且,美國宇航局發(fā)布的火星上有液態(tài)水的瞬變流動又激發(fā)了此項討論。人類如果登陸火星,如何才能不破壞這個棲息地?要知道,由于我們的消毒措施不夠,早期菌類已經在星際旅行航天飛機里的機器人身上開始繁殖了。怎樣才能避免它們破壞火星上的原生態(tài)呢?
如果少量在機器人身上繁殖的細菌都值得我們憂慮,更不要提成千上萬跟隨著探索者們侵入的細菌了。保護行星這個理由,足以削減火星之旅的預算或阻止我們向火星繼續(xù)探索。
有人提出另一個解決方案,即送人類到火星的衛(wèi)星—火衛(wèi)一或其他衛(wèi)星上去。由于這些衛(wèi)星表面重力較低,比較容易登陸。或許待到登陸這些衛(wèi)星之后,到了2040年,就是人類登陸火星的時候了。
(本文轉自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