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燚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既為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保護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同時也應注意到借助“申遺”東風得到切實發(fā)展的多集中在民眾基礎較好、有一定傳承規(guī)模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上,而原本岌岌可危的弱勢民族傳統(tǒng)體育并沒有擺脫瀕危的生存困境。文章以河南省瀕危武術文化為研究對象,界定了瀕危武術文化的標準,并對瀕危武術文化傳承價值進行研究。
關鍵詞:民族傳統(tǒng)體育 瀕危武術文化 非物質文化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10—0016—02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河南省瀕危武術文化。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體育資訊網以及電子閱覽室查閱、搜集整理了國內有關保護武術文化遺產的相關文獻資料。
1.2.2 專家訪談法
通過電子郵件、電話等方式咨詢國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較有影響的專家的意見。就河南省武術文化遺產的保護發(fā)展與現實價值等問題進行訪談。
1.2.3 問卷調查法
對全國16所高校的27名專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家、教師以及河南省被列入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9名傳承人及弟子進行問卷調查,確定瀕危武術文化遺產的界定標準。
1.2.4 田野調查法
對漯河、駐馬店、周口、商丘、洛陽、安陽、焦作地區(qū)41個鄉(xiāng)鎮(zhèn),84個村落進行實地調查,記錄當地武術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1.2.5 邏輯分析法
對查詢和調查所取得的資料運用邏輯分析法進行歸納總結。
2 瀕危武術文化的界定標準
瀕危武術文化(如:“通背拳”、“小尚炮拳”等活動項目等,面臨消失的窘態(tài))是相對強勢武術文化(如:陳式太極拳、登封少林寺,政府和民間都非常重視,給與大力支持)而言的,是指那些經濟或觀賞價值不高,不被政府和民眾所重視,基本上處于自然發(fā)展狀態(tài),或被有關部門挖掘、整理加以簡單的保護成為“雞肋”的武術文化,在當前社會轉型期,瀕危武術文化維系和傳承問題出現逐漸式微、趨于泯滅之勢的困境。
那么在眾多的武術文化遺產中哪些是處于瀕危地位,如何來判定是否處于瀕危地位。調查組認真研究,確定了從兩個方面來確定瀕危武術文化的標準。其一,結合世界遺產委員會針對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景觀遺產以及文化和自然復合遺產進行瀕危評估的標準;其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瀕危語言的認定標準。綜合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將瀕危武術文化標準進行如下界定(見表1),其中滿足以下12條標準中的6條,即定為瀕危武術文化項目。
3 河南省瀕危武術文化項目名錄
通過瀕危武術文化的界定標準,發(fā)現河南省武術文化遺產中處于瀕危狀態(tài)的武術文化有7種(見表2)。比如,曾與少林拳、太極拳齊名的河南三大拳派之一的萇家拳因固守傳統(tǒng)授徒思想已面臨失傳危險。在少林和太極興盛的背后,上百種民間拳種和武技已經走向衰亡。萇家拳的衰落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4 保護瀕危武術文化
4.1 民族文化多樣性決定了不應該丟棄瀕危武術文化
某些瀕危民族傳統(tǒng)文化盡管在某個歷史長河中處于被忽視的地位,但卻都是本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載體,是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的同源共生、生氣相通的文化共同體,同樣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各門各派的民間傳統(tǒng)武術,實質上就是各個地域不同時代的歷史進程和不同民族文化風格的再現,由此促成了我國民間傳統(tǒng)武術在逐漸發(fā)展的歲月里,不但有相對清晰的文化主干,而且有南北東西不同文化交融而展現出的多彩文化。所以,我們僅僅垂青于主流的、發(fā)展興旺的傳統(tǒng)武術去探究、去發(fā)揚,而對那些看上去不重要的瀕危武術文化缺乏探究和漠視,這樣的現狀若不扭轉,對我國民族傳統(tǒng)武術多元文化的保護是頗為不利的。“而一個只允許主流文化存在的世界或國家,在失去文化多樣的同時,也喪失了文化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單一的文化世界,等于是文化生態(tài)遭到了嚴重破壞,這樣的世界是不適合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的。”
4.2 瀕危武術文化的歷史性和獨特性
武術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是過去時代留下來的財富,我們可以從中活態(tài)的了解歷史。每一派武術文化總有其產生的歷史條件,總帶有特定的歷史特點,通過這些非物質文化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特定歷史時期的生產水平、社會組織結構和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道德習俗及思想禁忌。
每個民族、種族的文化都具有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和迥異于其他民族的特有價值,都是不可重復的、不可替代的生成體系,不管是強勢武術文化或是瀕危武術文化都是具有獨特價值的獨特傳統(tǒng)。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勢。這種獨特性具體表現在構成人類的各種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文化的獨特性是交流、革新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庇行┪湫g文化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淪為了“瀕危群體”,逐漸退出了主流舞臺,但是其文化所經歷的時代滄桑和記錄下的人文情懷卻并不會因為暫時的“被冷落”而有絲毫的減弱。
4.3 瀕危武術文化傳承的原生態(tài)性突出
民俗體育項目在推廣傳播的過程中,利用了現代的科技手段與傳播方式,會不自覺的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相融合,那么文化傳承的原生態(tài)性就很難得到保證。對于弱勢民俗體育項目因其受到現代社會的影響較小,其傳承的文化空間和途徑,均具有較高的原生態(tài)性。如河南月山八極、心意六合拳、萇家拳其傳承方式也是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瀕危武術文化的原生態(tài)性,不僅影響了以中國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歷史,而且至今還引領著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方向。
4.4 保護瀕危武術文化的現實意義
對河南省瀕危武術文化保護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為:對全民健身的促進、對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貢獻等。隨著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民族傳統(tǒng)體育起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其本身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健身性、親民性。比如滎陽市的萇家拳、商水的圣水蓮花拳、焦作的通背拳等,其發(fā)源地居民皆有傳承練習的傳統(tǒng),只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西方經濟體育的興盛,當地的民俗體育文化沒有被很好的重視與開發(fā),群眾基礎相對薄弱,開展的規(guī)模不夠。因此,在推廣瀕危武術文化中可以借鑒我省具有較好群眾基礎的太極拳、少林拳。將當地民俗體育文化項目引入課堂、深入群眾,使其成為當地民眾健身不可或缺的部分。武術文化的傳播與興旺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前景也非常廣闊。當地政府應該培育當地武術文化,使其成為成為當地宣傳的名片,開展定期的武術文化節(jié)或者民俗體育年會等,從而促進當地旅游、教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對此,瀕危武術文化同樣可以借鑒少林功夫、太極拳的產業(yè)化經營模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