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乾輝+段歡慶
摘 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傳統(tǒng)體育內容豐富多樣,其流傳于民族民間的體育游戲數(shù)不勝數(shù),體育游戲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我國體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跳躍與投擲類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游戲趣味濃郁,在其漫長的演進過程中,積累了深刻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和極其豐富又喜聞樂見的內容,深受大眾喜愛,健身效果也比較理想。該文通過介紹徒手跳躍游戲、持器械跳躍游戲、投擲類游戲三個方面,能夠讓練習者以輕松休閑的游戲方式參與到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中,從而達到愉悅身心、發(fā)展身體和豐富業(yè)余生活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傳統(tǒng)體育 跳躍 投擲 游戲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6(c)-0136-02
跳躍是人體利用自身的能力,通過一定的運動形式,使人體騰越更高的高度或跨越盡可能遠的遠度,進而實現(xiàn)生產、生活和娛樂活動的需要。這是一項速度與力量相結合的身體練習,其游戲的鍛煉價值是提高練習者跳躍的技巧,增強下肢力量和心肺功能,發(fā)展速度、靈敏。投擲起源于早期人類漁獵勞作,人體以自身的運動把手持的器物投擲出去,要投得又遠又準才能射中獵物,這是一項技巧性高又與力量相結合的身體練習。游戲的鍛煉價值是發(fā)展練習者的上肢爆發(fā)力,提高練習者投擲的技巧與命中率。不同的游戲項目都具有各自身體的、心理的、社會的教育價值。[1]
1 徒手跳游戲
1.1 跳駱駝
跳駱駝,駱駝是早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交通的運輸工具。跳駱駝類似跳馬,是古代戰(zhàn)時當與敵人短兵相接時,便于飛上敵騎的擒拿技術,后演變?yōu)樯賰禾车母偧加螒?。[2]游戲時,七八個兒童按一定間隔站成一排,彼此之間前后間隔2~3 m,向同一個方向彎腰低頭雙手抱膝,這就是一個駱駝。站在最后的兒童依次助跑并分腿跳過前面裝扮做駱駝的同伴,跳到最后自己也以彎腰低頭雙手抱膝的姿勢成為領頭的駱駝。隨著一個個兒童完成跳躍。于是整個駱駝隊就一步步走向遠方。跳駱駝不僅是提高跳的技巧,發(fā)展了彈跳力、速度、靈敏和協(xié)調性,還增強了團隊觀念。增進團結友愛和社會交往能力。
1.2 跳門坎兒
跳門坎兒最初是一個京劇舞臺動作,它難度較大,需有一定的體力和技巧,多為單人跳,后演變?yōu)橐环N民間跳類游戲。游戲者原地跳起,在空中瞬間,用右手勾住左腳,然后右腳從左腿肚上方跳進跳出,左右手腳可交換。
1.3 跳鐵門坎
跳鐵門坎是一項集體游戲項目,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歡。游戲時有兩人相對坐地,兩腳相抵兩手相握扮門坎。作門坎人由其他孩子依次縱身躍過。兩只手漸漸升高,直至不能跳過為止。沒有跳過去的,換做門坎,重新開始游戲。
1.4 跳花盆
跳花盆也是一項集體游戲,一般為3人游戲,兩人扮花盆席地而坐,首先伸出一只腳,跳躍者橫跨而過;其次第二只腳跟架在第一只腳尖上,跳者越過;最后加上一只拳頭或加上五指張開的手,小拇指立在第二只腳尖上,跳者用力彈跳越過。
2 持器械跳游戲
2.1 跳板
跳板是我國朝鮮族婦女在節(jié)日常舉行的表演性游戲,它是以蹬跳為特征的全身運動游戲。在跳板比賽主要賽高度,賽技巧。練習與參賽時可以手持扇子、圈、花環(huán)等進行跳花圈或在騰空瞬間變換各種花樣的展示。
2.2 跳竹竿
黎語稱“卡洛”,屬于舞兵游戲。游戲輪流擊竿和跳竹竿,擊竹者每4人一排對面跪、蹲站均可,每人雙手各握一根竹竿的兩端,在音樂或鑼鼓伴奏下,有節(jié)奏地將手中竹竿一分一合、一高一低(8根竿兩端各放根枕木)擊打枕木,發(fā)出呱噠的聲響。跳竿人隨著竹竿的分合、高低,靈巧優(yōu)美地跳躍其間。
2.3 搭井臺兒
搭井臺是一種在女孩間流傳的民間游戲,一般四人參與,游戲者手位手成圈,似井臺的樣子,都舉左腿搭在左手上。然后用右腳有節(jié)奏地跳動或轉著圈跳,邊跳邊唱兒歌,唱完一段或轉完一圈再換右腿搭手上,換腳跳。
2.4 夾包兒跳
可夾包或夾小石頭跳,小包都是自己用小布塊里邊裝上沙土或大豆縫制而成的。游戲時,參與者用兩腳尖夾住包,原地跳起用力將包甩出去。大家輪流著玩,誰夾拋得遠,誰為勝。
3 投準類游戲
3.1 打瓦
打瓦在我國滿族民間流傳甚廣,是一項傳統(tǒng)的拋擲游戲。游戲時,在相距40~50步的地方立一塊磚高的方石,參加者手持一塊瓦片,從遠處用力拋擊方石。在比賽時,規(guī)定每人打瓦次數(shù),以打倒的方石次數(shù)多者為勝。[2]
3.2 古朵
古朵由藏族牧羊人勞動休閑時的一種游戲發(fā)展而來。原為牧羊人在一條軟鞭頭上拴住一小球,然后用旋轉甩動方法擊中牲畜。后演變成一種旋轉投遠、投準活動。游戲中,在一定距離處用幾根小木棒壘搭起來上面放一個球,游戲者用古朵甩出的球把球打掉,而下面的小木棒不動。[3]
3.3 穿藤圈
穿藤圈最初是我國海南島人民為訓練捕殺山豬的技能以標槍穿藤圈的練習,后逐漸演變?yōu)橐环N競技游戲。藤圈直徑80 cm,用紅藤制作。穿標多以竹制,后端拴有繩索。游戲時一人持圈向前拋滾,持標槍人向滾動的藤圈投擲,要求標槍從圈中穿過。
3.4 叉草球
叉草球由赫哲族的叉魚活動演變而來,赫哲族人捕魚經(jīng)驗豐富,只要見水中冒出一圈圈水紋,就知道魚在水下吃食,便用代尖的竹竿迅速插下命中。后來少年兒童模仿大人叉魚的技巧,在草坪上以滾動的草球類似魚在水中游耍,去叉草球。
4 其他投擲類游戲
4.1 打響鞭
打響鞭游戲在我國青海一帶的土族、漢族中十分流行。響鞭類似趕牲口的鞭子。鞭長約3 m,鞭把是約30 cm長的圓木棍,相傳青年男子相約到村子高處打響鞭是為驅趕妖魔鬼怪,久之演變一種打響的趣味游戲。打響鞭靠臂力將鞭掄起,向逆時方向旋轉,然后在空中猛地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一種猛烈地轉動,發(fā)出叭、叭的清脆聲響。
4.2 哆毽
哆毽在侗族普遍開展,類似漢族的踢毽,但不用腳,而是用手打。以打得高、遠,接得穩(wěn),落地少為勝??梢詥未颉Υ?,或圍成圓圈集體打。技藝高超者一口氣可以連續(xù)打毽約600~700次,打法多變,身姿優(yōu)美,時而鳳凰起舞,時而“海底撈月”,時而“鷂子翻身”等,場面十分精彩,極具觀賞價值。
4.3 雞樅陀螺
雞樅是蘑菇的一種。陀螺似蘑菇,因而叫雞樅陀螺。陀螺以硬質木頭制成。玩時先用細繩套住陀螺,用力拉,將陀螺先在地上旋轉起來。技巧高超者從胯下或轉身把旋轉的陀螺投放于地。比賽時以轉得時間長為勝,或以陀螺沖撞比賽,碰撞次數(shù)和旋轉時間長者為勝。
參考文獻
[1] 文展.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綜合分類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9(15):122-123.
[2] 王雪.方棋和打瓦在中學體育課程開發(fā)中的價值研究[J].寧夏教育,2016(5):73-74.
[3] 宋健.藏民族的“古朵”文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3):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