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中華
[摘 要]學生空間觀念不強,不能很好理解立體圖形的特點,動手操作做一個圓柱可以使學生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功能進入最佳狀態(tài)。經(jīng)過動手操作,學生也經(jīng)歷了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認知過程,有利于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再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學生更是獲得了“意外”的收獲。
[關(guān)鍵詞]動手操作 感悟 發(fā)現(xiàn)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2-037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可見,動手操作或進行數(shù)學實驗應成為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活動形式。在教學“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時,我以動手操作感知代替以往枯燥的觀察感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片斷回放】
師:圓柱體簡稱圓柱,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形的?
師:請大家拿出材料袋里的材料(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硬卡紙若干張),互相協(xié)助,動手做一個圓柱。(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指導)
師:誰能說說自己做圓柱的經(jīng)過以及心得體會?(提示:A.選用怎樣的幾張卡片;B.做的關(guān)鍵是什么;C.做的過程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D.做的過程中有沒有失敗的,為什么會失敗。)
生1:我是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和兩個圓形紙做成的。
師:所以圓柱是由幾個面圍成的?
生1: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
師:大家看這3個面,長方形紙片需要彎曲后才能圍成,我們稱為“曲面”。大家用手摸一摸這個曲面,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生2:我用的兩個圓形的紙片是完全相同的。
師:那如果兩個圓大小不一樣,我們來看看得到的是怎樣的圖形。(電腦出示“圓臺”)
生3:不是隨便的長方形和圓形的紙就可以做成圓柱,圓形紙的周長和長方形紙的一邊要相等。
師:大家同意嗎?如果隨便用一張長方形紙和兩個相同的圓做圓柱,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師(拿出一組不匹配的長方形紙和圓形紙示范):如果圓形紙的周長和長方形紙的一邊不相等,當我們圍起來的時候就會有多余的部分,或者是不夠圍,對嗎?
生4:我在做的時候就沒注意,圓形紙大了,長方形不夠圍一圈。如果圓形紙小了,長方形圍一圈后還有多余,還要把多余的部分剪掉。
生5:我發(fā)現(xiàn)圓柱有三個面,一個面是側(cè)面,是由長方形圍成,另外兩個底面是兩個圓,而且這兩個圓是完全一樣的。
……
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圓柱,用數(shù)學化的語言小結(jié):①圓柱由3個面圍成。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形,叫做圓柱的底面。②圍成圓柱的面叫做圓柱的側(cè)面,是一個曲面。③圓柱上下是一樣粗的。
【教學反思】
1.在動手操作中感悟
學生的空間觀念不強,不能快速地理解立體圖形的特點,在課堂上動手做一個圓柱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能力。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圓柱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了怎樣才可以做成一個圓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所得到的感性經(jīng)驗,正是圓柱特征的體現(xiàn)。例如,學生在做圓柱的時候要剪兩個圓,就必須剪成兩個完全相同的圓,如果不相同,做成的就不是圓柱,這就是圓柱的特征之一——圓柱的兩個底面完全相同;再通過學生思維的碰撞,對于圓柱的特征學生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
2.在動手操作中發(fā)現(xiàn)
經(jīng)過動手操作,學生經(jīng)歷了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認知過程,有利于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學生對側(cè)面這個曲面的得來也格外清楚,再通過交流,獲得了“意外”的收獲。比如說“圓形紙的周長和長方形紙的一邊要相等”,這讓學生明白了,將圓柱體的側(cè)面沿高剪開,展開后是個長方形,并且這個長方形的一邊與底面圓的周長是相等的,這些都是進一步學習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基礎知識。
這種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方式,比讓學生直接觀察立體圖形,聽教師講解獲得的知識要牢固得多,學生通過動手制作,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才有話可講,思維自然就活躍,他們才能夠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