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芳
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跨塘實驗小學以“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睘檗k學宗旨,積極貫徹“切合實際,關注過程,著眼細節(jié),重在落實”的“切實教育”理念,在規(guī)范中求有效,在有效中創(chuàng)特色,進一步提升學校內涵,打造跨小教學升級版。
一、規(guī)范與效益并重——校級管理規(guī)范的執(zhí)行與督導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學校堅持“管理出效益”的理念,強化教學管理,堅持管理體制層次化,管理方法科學化,管理過程精細化。
(1)細化“七認真”要求。學校根據管理的需求制定了一系列教學管理條例。同時,根據教學“七認真”的要求出臺了《教學“七認真”考核管理辦法》,要求每位老師做到備課“目標明確,適合學生”,課堂“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作業(yè)“精心設計,逐漸前置”,提優(yōu)補差“正視差距,因材施教”?!捌哒J真”工作在原有基礎上更注重過程的細致管理,從而引導教師由“七認真”向“七有效”轉變。
(2)落實行政負責制。學校提出了年級段行政負責制,明確各年級分管行政的職責,要求分管行政全面參與、負責年級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管理,從學校層面和年級層面研究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同時將這一工作和行政月考核掛鉤,采用月報表的形式進行總結、反思。這一制度的推行,對于加強教學管理和提高教學質量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3)重視校內督查。學校建立了“全方位教育教學工作督查”長效管理機制,制定了校內督查工作計劃,將日常隨機督查和每月定期督查相結合。日常督查結合每日護導,學校行政隨機對教師的教學常規(guī)進行巡查、抽查,每日及時公示反饋。每月的定期督查采用巡視、訪談、問卷、調研等形式,一是開展對薄弱年級、薄弱班級、薄弱學科的專項教學督查;二是開展某個年齡段教師的專項教學督查;三是開展某一年級某一學科的專項教學督查;四是開展教學規(guī)范專項督查。每次督查前,有計劃;督查時,嚴格按照計劃執(zhí)行,對檢查中暴露出的問題做到毫不避諱,及時提出整改要求;督查后,采取“回頭看”的方式,以保證督查的效果。
二、統(tǒng)整與特色并存——校本課程體系的架構與開發(fā)
學校確立“吳文化”為辦學特色以來,陸續(xù)開發(fā)了《吳文化100課》《蘇藝三編》《尋訪世遺精華——蘇州園林》等校本教材,并全部編入課程。2014年下半年,學校對這些零散的課程和教材進行了再開發(fā),選擇其中優(yōu)秀的內容和資源,與基礎課程中的相關內容進行統(tǒng)整,努力嘗試構建基于傳承“蘇藝文化”的“木樨”體驗課程。
從2015年開始,學校重點開始研究“木樨”體驗課程中體驗性課程的建構,分層設定小學階段的總目標、年段目標、年級目標以及特色目標,開發(fā)豐富多彩的“主題式”和“滲透式”蘇藝文化“木樨”體驗課程的內容,與國家基礎課程內容進行有機統(tǒng)整,將“蘇藝文化”無痕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讓學生在不影響基礎課程學習的同時,受到“蘇藝”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同時,積極進行蘇藝文化“木樨”體驗課程的資源開發(fā)與建設,立足“體驗”,涵蓋學校內外,從“蘇藝文化”課程、校園吳文化環(huán)境、校內外蘇藝專業(yè)人才等方面,進行資源的再次開發(fā)與建設,形成具有學校特色,又有普適意義的,豐富而較為完善的“木樨”體驗課程資源庫。同時也將開展基于蘇藝文化傳承的跨小“木樨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評價研究,通過對學生在學習蘇藝文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過程中,人格素養(yǎng)和審美情操發(fā)展的研究,尋找基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學生德育的有效途徑,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三、有效與個性并推——學科課堂教學的改革與推進
從多年前的生本到兩年前提出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切實教學理念,從前置性作業(yè)到前置性學習任務單,從作業(yè)設計到課堂研究,學校的總體性教學策略不斷完善,進一步推動了學科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實踐。
(1)研究有效作業(yè)。教師們在日常行為研究中改變行走方式,努力做到“研究有主題”、“作業(yè)顯個性”、以“研”促“教”抓質量。重點研究了“前置性”學習任務單的設計,研究從宏觀逐步向微觀轉變。針對學困生,研究設計了每單元的“保底作業(yè)”。對于優(yōu)秀學生,則通過個性化作業(yè),讓學生在競爭中不斷提升能力。老師們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入手,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思考探索有效作業(yè),并不定期地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作業(yè),相互學習借鑒。
(2)探究高效課堂。在研究“前置性”學習任務單的基礎上,現(xiàn)階段學校側重研究“前置性”任務單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老師們緊緊圍繞切實教學理念,結合在研的多個教學課題,以“三減一增”的研究為突破口,繼續(xù)堅定不移地推行課例研究。以“課堂微觀察”為突破口,以分層教學為新途徑,利用骨干教師的專業(yè)引領,引導學科老師深入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基于學情思考教學問題,力爭在案例分析中突破,在反思提煉中發(fā)展,在調查研究中改進,在互動交流中提升。
(3)深化“翻轉課堂”。作為園區(qū)“翻轉課堂”試點學校,從參與實驗開始,老師們就不斷地在學習、實踐、反思中前進。實驗組老師在“走出去請進來”中不斷更新觀念,在一次次的翻轉研討中逐漸形成了“交流收獲、協(xié)作探究、遷移運用、拓展提升”的學生個性化學習教學模式,進一步推進了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
(4)打造“未來課堂”。自2014年下半年起,為積極響應園區(qū)教育局“智慧教育”建設的號召,學校加快了“智慧校園”建設的進程,以“未來教室”的建設為契機,迅速成立了“未來教室”研究小組,確定了“種子老師”,在各個學科中開展項目研究。通過培訓、交流、實踐,用足、用好“未來教室”,推出一批優(yōu)質“未來課堂”,進一步促進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四、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并進——教師校本研修的組織與開展
學校以“發(fā)展好每一位教師”為目標,創(chuàng)新教師的學習和激勵方式,豐富培訓內容和形式,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校本研修和交流活動,打造具有跨小特色的優(yōu)秀師資隊伍。
(1)以“學科組建設”為立足點,開展主題教研。依托教研組、備課組這兩個學科組,學校重點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努力:①研究內容由研“教”向研“學”轉變,由分開研究作業(yè)與課堂向研究作業(yè)與課堂有效整合轉變;②研究方式由“茶館式”向“卷入式”轉變,各組圍繞既定主題,深入研討,逐步形成學科特色;③集體備課由一課兩備向一課三備、一課四備轉變,不僅有了量的保證,還有了質的充實。
(2)以“規(guī)章制度導行”為歸屬點,明確發(fā)展目標。學校教發(fā)中心對教師年段結構、發(fā)展需求等情況進行梳理總結,通過設置青年教師個人成長檔案、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規(guī)劃、新教師月回顧、反思、考核等,規(guī)范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用目標來導行。
(3)以“基本功訓練”為生長點,提升專業(yè)技能?;谛饶贻p老師日益增多,教發(fā)中心加強了基本功訓練,以自我練習和主題比賽相結合,以練促賽,以賽推進,聯(lián)合其他部門開展了主題化的基本功競賽月活動,形成基本功訓練系列化,不斷提升年輕老師的基本素養(yǎng)。
(4)以“青藍結對工程”為支撐點,實現(xiàn)互學共長。學校三年教齡內的年輕教師占了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為了讓他們盡快地成長起來,教發(fā)中心采取“一徒多師”“一師多徒”的形式進行青藍結對,幫助他們在教學、科研、班主任工作中盡快上手。
(5)以“三班研修活動”為落腳點,推進分層發(fā)展。教發(fā)中心組建了“新進教師研修班” “骨干教師研修班”和“青年教師探航隊”這三個班,各班實行目標導向管理,在培訓組織上嘗試“班主任+輔導員制度”,在培訓方式上既注重導師引領也追求自主生成,在培訓內容上不僅重視理論修養(yǎng)提升而且努力探索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的實踐智慧,以期讓學員的發(fā)展駛上快車道,成為學校匯集人才的“蓄水池”。
跨塘實驗小學始終秉承著“積極進取,永無止境”的校訓,在教學改革之路上譜寫“切實教育”的新篇章,向著美麗進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