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 要】中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其性格特點表現(xiàn)為自我意識很強,但自控能力不足,渴望實現(xiàn)自我價值卻又偏激,因此加強中職生的德育工作尤為必要。本文介紹了目前中職德育教學的現(xiàn)狀,并提出了利用心理教育滲透德育教學的方法,以期提高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及德育水平。
【關鍵詞】中職生;心理教育;德育;滲透;目標教學
一、中職生德育現(xiàn)狀
(一)德育學習缺乏動力
中職生普遍在學習上都會產生厭學心理,這主要是由于這類學生群體的基礎較差,沒有一個相對系統(tǒng)的學習框架或計劃,也沒有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后果就是對學習缺乏興趣,成績越差越不愿學習或是想學習時發(fā)現(xiàn)已經跟不上教學進度了,從而產生得過且過的惰性思想。對道德課程的學習就更是這樣,中職生甚至高等院校的學生普遍都認為德育教學只是走個過場,教學沒有目標、學習沒有壓力自然也就談不上學習動力。這種對德育片面的認識使得德育教學的局面更加被動。
(二)德育教學與社會實踐不符
目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和不道德現(xiàn)象與中職生接受的道德教育嚴重不符,學生容易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心理。中職生階段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價值觀還不夠牢固,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一方面,在學校接受正面的道德思想教育后,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愿意做一個道德高尚、積極奮進的青年;但另一方面,在社會上又大多看到的是貪污腐敗、誠信缺失的不良現(xiàn)象,雖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體的過度渲染,但仍然使得中職生剛剛形成的價值觀發(fā)生動搖,長此以往,甚至會做出隨波逐流的行為。
(三)部分德育老師的修養(yǎng)、水平、態(tài)度不夠
在學校中,中職生接受德育的來源主要是德育教師,因此德育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教學水平及對學生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中職生的德育效果。部分德育老師認為教導中職生是屈才,在學生面前自我感覺良好,經常表達一些對政府、社會的不滿;還有的德育老師為了和學生打成一片,迎合學生的“潮流”“時尚”思想,損害了老師的職業(yè)形象,這些行為都使得德育老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降低,不僅給學生樹立了一個無德的形象,還造成了很壞的社會影響。
二、心理教育滲透德育目標教學的實踐
要想實現(xiàn)對德育目標教學的心理教育滲透,就應該深入挖掘德育教材中包含的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利用這些豐富的心理健康實例給中職生樹立一些優(yōu)秀的道德榜樣,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滲透后的德育教學。
(一)挖掘心理教育因素
德育教學前先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針對教育目標找出學生沒有完成目標的原因。以德育課程《誠信》一篇為例,該課程主要是想教育學生在政治信仰方面自覺踐行政治信用;在學習方面追求真知、杜絕作弊欺詐;在人際交往方面誠實守信;在經濟生活方面,誠信花銷,科學理財;再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方面,踏實工作,有責任心。老師可以先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總結出學生未做到誠信的行為并分析出原因,如考試作弊、欺騙家長、不守時赴約等等。
(二)教學互動討論
在情境設置過程中,可適當預留停頓時間,鼓勵學生自由討論,遇到相同的事例時自己會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起到一個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在《誠信》教學中,筆者在每個線索中間都有暫停,給學生自由討論,如商人被救起會不會信守承諾給漁夫報酬,為什么,商人行為的心理特征,以及如果是學生自己,會采取怎樣的做法?在潛移默化中學生不自覺地接受了應該支付報酬,誠實守信的觀念,起到了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達到了誠信教育的效果。
(三) 理論聯(lián)系實際,知行合一
在學生已經基本接受誠信教育后,趁熱打鐵,讓學生做出承諾,在學校學習中或生活中應該做出哪些誠信行為、應該有怎樣的思想態(tài)度,讓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具體落實到生活實踐中,號召學生學習身邊的誠信榜樣,以實際行為深化學生對誠信的認識,做到知行合一,讓學生完成從心理暗示到實際行動的啟迪和升華。
三、結束語
要完成中職心理教育滲透德育必修課程教學的目標,首先就是要找準心理教育在德育課程中的切入點,設置合理的情境引導學生產生正確的心理暗示,進而接受德育課程的教學,情境的設計要注意貼合社會、貼合實際,從學生感興趣的方向出發(fā),層層引入,只要學生有了德育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德育教學自然會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昕.中職心理教育滲透德育必修課程目標教學初探[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26(3):55-59.
[2]徐心平.中職文化課分層次目標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西部大開發(fā)(中旬刊),2011(12):46-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