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吞活剝”從字面上理解著實有點恐怖,甚至帶點血腥味。但其本義卻是指生搬硬套別人詩文的詞句,語出自唐代劉肅《大唐新語·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p>
據(jù)說唐朝初年,有個叫張懷慶的人曾擔(dān)任棗強的縣令。他喜歡抄襲當(dāng)時的一些著名文人的作品。當(dāng)朝大臣李義府曾作了一首五言詩:“鏤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睆垜褢c看到后,就在每句句首加上兩字,變成了一首七絕:“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人們讀了張懷慶的詩后,無不嘩然大笑。有人嘲笑他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p>
王、郭都是當(dāng)時以文詞聞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詔書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們的手筆。這里諷刺張懷慶只會生搬硬套、抄襲他人文章。后來引申為只會機械地照搬他人的理論、經(jīng)驗或方法,而不懂得變通和運用。如丁玲《杜晚香·媽媽回來了》:“她還不懂的,就把聽來的,生吞活剝地逐條念一遍。”
當(dāng)然,“生吞活剝”最初的含義可能指飲食習(xí)慣。我們的祖先在茹毛飲血的年代里,沒有火種可以煮熟食,狩獵所得的動物只能一塊塊地剝下毛皮或肉來生吃。后來的生搬硬套,不能靈活運用的意味大概與此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