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瑋鋒
福建農林大學園林學院 福州 350002
生態(tài)文化
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形制研究?
鄭瑋鋒
福建農林大學園林學院 福州 350002
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在傳承中國江南古典園林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明顯地融入了福州本土的民俗、信仰等文化要素,也因應了福州本土的自然環(huán)境要素,形成了具有鮮明福州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筑形制。除了福州本土文化,因福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近代西方建筑文化的影響下,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也留下了西式園林建筑元素的痕跡,構成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地域性特點的另一面。文章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與文獻調查相結合,通過分析研究,揭示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語匯的結構脈絡及構成要素,為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形制,福州
福州三坊七巷第宅園林的興造過程肇自唐末,興在兩宋,盛于清代,綿至民國。三坊七巷私家園林位于福州城市中心區(qū),一直保存至今,有一定規(guī)模,能代表福州古代城市私家園林興造特色。
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以其特色的清水木構架加之粉墻黛瓦的建筑色彩和材料質感效果以及馬鞍形封火山墻,富含福州民間傳統(tǒng)風俗信仰要素。至近代,三坊七巷園林建筑還受到西式建筑文化的影響。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在理念上體現(xiàn)出福州傳統(tǒng)的 “其俗儉嗇” “喜訟好巫”之風,善于在小空間中做體宜的建筑。
通過對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的研究,可以揭示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語匯特征,厘清福州傳統(tǒng)園林建筑的傳承路徑,進而為福州三坊七巷園林建筑空間環(huán)境保護提供理論支撐,為福州當代山水城市的園林建筑空間環(huán)境設計提供歷史借鑒。
1.1 廳堂
花廳是第宅園林廳堂建筑中最主要的一種。福州三坊七巷第宅園林廳堂建筑基本為花廳。花廳在狹義上指花廳建筑,在廣義上可指代含花廳建筑及其他園林要素在內的整個第宅園林。福州方言所說花廳即是對其廣義上的理解,由此亦可見花廳在福州三坊七巷第宅園林中的重要地位。
《園冶》對園林中的 “堂”做如是解釋: “堂者,當也。謂當正向陽之屋,以取堂堂高顯之義。[1]”三坊七巷第宅園林花廳、堂的位置經(jīng)營也注重當正、向陽和高顯,但與 “宅”的廳、堂對比,“園”中的廳、堂建筑在軸線位置選取上相對弱化,除考慮向陽和高顯外,更多地是考慮在宅園整體框架下與其他造園要素的關系,廳、堂空間較為開敞。
1.2 樓閣
從教化流轉的層面看, “宅”的建造重在建立“人作”的禮制秩序;“園”的興造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其形而下重在模仿自然之 “天成”,形而上重在 “情懷”之抒發(fā)。在三坊七巷第宅園林,這種 “情懷”常體現(xiàn)為 “通仙情懷”,在宅園的樓、閣興造中有所體現(xiàn)。
烏山又名道山,緊接三坊七巷。北宋福州知州曾鞏 (1019—1083)作 《道山亭記》,記述了時任福州太守程師孟建道山亭以及對福州古城架構的認知:“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為是州,得閩山嵚崟之際,為亭于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簟席而盡于四矚。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為登覽之觀,可比于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 ‘道山之亭’。”宛若仙境的城市自然景觀,追求仙境的精神動力,吸引了三坊七巷的士大夫階層在第宅園林內廣建樓、閣,登高望遠,通仙抒懷。
三坊七巷第宅園林中的樓、閣,是園主人修身養(yǎng)性、以文會友、讀書、藏書之處,滿足士大夫 “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需求。面向戲臺的觀戲樓是娛神、娛賓之處?!跋扇撕脴蔷印?,園中樓、閣還是體驗、感悟通仙情懷的最佳去處。因此,園中造樓、閣成為三坊七巷第宅園林較普遍的現(xiàn)象。
清道光十二年 (1832年),梁章鉅構筑三坊七巷小黃樓 “東園”,共置12景。其中百一峰閣、小滄浪亭為園中2處觀景制高點。據(jù)梁章鉅 《楹聯(lián)叢話》卷十二記載: “百一峰閣,為園中最高處,余所手建,并題聯(lián)云:‘平地起樓臺,恰雙塔雄標,三山秀拱;披襟坐霄漢,看中天霞起,大海瀾回’。[2]”百一峰閣已圮,而小滄浪亭今尤雄踞小黃樓 “東園”假山之巔,逆推至古福州城,于小滄浪亭上亦恰可因借古代福州城之三山、兩塔,以至于遠觀海景。
三坊七巷小黃樓,位于 “西花廳”中間,2層,南北向較開敞通透,南向面向園中 “知魚樂處”景點。水榭戲臺的觀戲樓 (福州當?shù)亟y(tǒng)稱 “花廳”),是宅園中的1座重檐。
歇山2層樓閣。古時,男賓在底層品茶、觀戲,女眷在二層觀戲。戲樓卷棚有 “太白醉酒” “仙女飛天”等題材的雕刻,體現(xiàn)主人通仙情懷。
鼎盛于清代至民國時期的三坊七巷宅園,園主人于園中營造的樓閣,一類是傳統(tǒng)中式的,一類是近代洋式的,還有一類是受洋式建筑影響的中式樓閣。
1.3 亭
《釋名》對 “亭”做如是注釋:“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3]”亭在園林既是靜觀園景及園外景的停集點,又是園林的景觀點。
三坊七巷第宅園林尺度普遍小巧而開敞,因亭的尺度較其他宅園建筑小,具有較大的布置靈活性。因此,亭是園主人頗為重視經(jīng)營的景觀和觀景建筑元素,亭被園主人賦予了多重角色,是第宅園林中的 “活躍元”,除有觀景、休息、景觀功能外,還是處理小尺度第宅園林的重要視覺景觀樞紐。
建亭于假山高處,亭、閣并用,于小空間內滿足游園休憩、登高望遠、通仙達境的需求,是三坊七巷第宅園林較為多見的亭之布局方式。
三坊七巷宅園亭的樣式較為豐富,其平面形式有方形、六角形、五邊形,層數(shù)有單層、二層,形態(tài)有半邊亭、獨立亭,亭的位置有地面上、假山上、園中、園邊角,亭的組合方式有與墻組合、與廊組合。半邊亭在三坊七巷宅園中最為多見,因為半邊亭可以很好地解決在三坊七巷小空間宅園中營造具有足夠尺度感的亭的問題。三坊七巷宅園中的半邊亭有方亭和角亭2種形式。此外,三坊七巷宅園中也有少數(shù)因地置宜設置的獨立整亭。
1.4 廊
《園冶》對 “廊”做如下注釋:“廊者,廡出一步也,宜曲宜長則勝。[1]” “廡”即位于廳堂前之卷棚。廊與廡雖不同,但廊與廡在空間上卻緊密相連,所謂 “廡出一步”。福州當?shù)毓そ骋矊d堂前的卷棚空間稱為游廊。在三坊七巷第宅園林,游廊沿折線方向延伸即回廊,沿兩端或一端直線方向延伸可直達宅園園門,再經(jīng)庭園過渡或直角轉折入主園。
三坊七巷第宅園林廊的形式有位于廳堂前的游廊 (廡)、圍繞廳堂前庭的回廊、圍繞宅園貼園墻而設的游廊、園中游廊等。
三坊七巷第宅園林的廊,受地形限制,多數(shù)做不到 “宜長”。用以彌補這一缺陷的手段有貼墻設單廊或復廊、廊洞復合、廊亭復合、視線遮擋和引導等。
1.5 榭
《說文·木部》: “榭,臺有屋也。從木,射聲?!遍渴墙ㄔ诟吲_上的房屋?,F(xiàn)今園林中的“榭”,其基本功能有游觀、休憩等。
建于水上之榭即水榭,可上溯至漢代的 “水上云臺”建筑,其使用性質有 “一池三山”的仙境象征,還與 “水戲”“祭祀”“娛樂”等活動有關。三坊七巷衣錦坊第宅園林的 “水榭戲臺”,其潛在背景與上述分析不無關聯(lián),是戲臺建筑文化傳承的隱性基因。 《園冶·屋宇》 <釋名>云: “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邊,或花畔,制亦隨態(tài)[1]?!?/p>
宋明以后,“榭”的功能逐漸融入園林景觀及休憩功能,是戲臺建筑文化傳承的顯性基因。
三坊七巷 “水榭戲臺”座南朝北,與 “宅”的主屋座北朝南相對。 “戲臺”與 “主屋”間的禮制秩序顯而易見,顯現(xiàn)出戲臺具有的 “祭祀”、 “娛樂”功能。水上建戲臺,與 “雪洞” “亭” “假山”相互呼應,反映出的園林組景手法顯而易見,同時也寄托了園主的通仙情懷。因此,三坊七巷 “水榭戲臺”所見文化表象是多元融糅的。
2.1 園林建筑布局的 “因”“借”“體”“宜”
《園冶·興造論》:“園林巧于 ‘因’ ‘借’,精在 ‘體’ ‘宜’…… ‘因’者:隨基勢之高下,體形之端正,礙木刪椏,泉流石注,互相借資;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徑,頓置婉轉,斯謂 ‘精而合宜’者也。 ‘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疃,盡為煙景,斯所謂 ‘巧而得體’ 者也。[1]”
“構園無格,借景有因?!眻@林建筑布局也沒有固定不變的范式,但 “無格”卻有 “法”可循。這個 ‘法’就是 “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薄啊颉菆@林布局中最要緊的,從 ‘因’出發(fā),達到 ‘宜’的結果”[4]。
2.2 建筑布局的畫境追求
追求畫境般的致樸致真、盡善盡美,是中國園林的終極標準。致樸致真的境界為道家思想所崇尚,盡善盡美的境界為儒家思想所推崇。從建筑的層面看,園林的畫境追求究其源是儒、道思想在園林建筑布局中的具體體現(xiàn)。
中國畫講究畫面布局的虛實相生,計白當黑?!懂嬻堋分姓f: “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4]。”園林建筑布局不僅注重建筑實體的經(jīng)營,而且注重建筑外部空間,即 “沒有屋頂?shù)慕ㄖ钡慕?jīng)營,“虛”與 “實”嵌構成統(tǒng)一整體。
中國畫講究命意在空不在實。園林建筑布局從總體的角度,是整個園林圍合空間的 “墻”;從建筑個體的角度,建筑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互相流動滲透。建筑的 “墻”不過是內、外空間交流的媒介。
中國畫講究多點透視,時間、空間交互更迭,在動態(tài)中把握整體。園林建筑布局通過對景、借景、空間序列組織等手法達到移步易景的目的。
2.3 建筑布局手法
高、低結合,禮、趣共存。第宅園林中樓、閣的興造,使 “宅”與 “園”的建筑布局呈現(xiàn)各自不同的特點 (表1)。漢代畫像石所反映的庭園建筑布局特點在中國傳統(tǒng)私家宅園中一脈傳承 (圖1),這在三坊七巷第宅園林建筑布局中仍清晰可見 (圖2)。
表1 宅、園建筑布局比較
圖1 漢代畫像磚中的宅園
圖2 三坊七巷小黃樓整體模型 (作者拍攝)
3.1 福州本地固有風格
三坊七巷第宅園林建筑體現(xiàn)福州本地固有風格的多建于明、清兩代,粉墻黛瓦。花廳為硬山兩坡頂,鞍形山墻,前高后低;廳堂面闊多為三間,或明三暗五;進深多為七柱;穿斗式減柱造清水木構架,用材較碩大;穿枋尾部呈曲線形向外伸出。福州本地方言稱其為 “燭仔”。前后多設有卷棚頂敞軒游廊。按當?shù)仫L俗,廳堂室內頂棚中后部置有“丁杠”,寓意人財兩旺。室內不設天花,按當?shù)仫L俗,脊槫象征家長的至尊等級,應通過視線設計從庭院至廳堂內給予適當遮擋。
3.2 受近代洋式建筑影響的變異風格
也稱 “洋樓”,福州方言俗稱其為 “番仔厝”。多為清末、民國時期所建,分為2類:一類是西方國家在福州直接建造;第二類為留洋海歸人士所建筑,此類往往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福州本土建筑與洋式建筑的合璧。三坊七巷宅園此種風格建筑屬第2類。
三坊七巷第宅園林建筑受近代外來洋式建筑風格影響,中西風格結合,墻體多為清水磚墻,多用青磚,少數(shù)建筑用紅磚。三順一丁、五順一丁或梅花丁式砌法。也有用木板做成 “雨淋板”形式的墻面?!肮叭狈柍3霈F(xiàn)在這種風格的建筑中。
4.1 墻
三坊七巷宅園建筑的山墻形態(tài)極具地方特色,為 “曲線形馬鞍墻”,形式有對稱式及 “前高后低”的非對稱式,使宅園建筑構圖在統(tǒng)一中有變化。
墻體表面裝修多為簡潔的大面積白色,有利于反襯宅園植物以綠色為基調的多種色彩,有利于營造宅園空間的光影效果。白色山墻與宅園建筑清水木構架的木材本色共同構成和諧的色彩效果。少數(shù)墻體表面施以大面積灰色,以求變化。
與墻體的大面積簡潔裝修形成對比,墻頂則注重細節(jié)處理,檐部施以青瓦,檐下有彩色灰塑花邊紋飾,或與漏空花格裝飾結合,產生虛實對比。墀頭施彩色灰塑或平面彩繪。墻體彩色灰塑及平面彩繪的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歷史故事、自然山水、園林建筑及象征吉祥如意的 “?!?“祿”“壽”“喜”圖案字樣。
4.2 門窗
三坊七巷第宅園林的園門依其所處位置有3種類型。
1)宅園與坊巷之間出入口的園門。其構造型制等級低于宅門,一方面為了體現(xiàn)主次關系,另一方面構造簡潔的宅門可以反襯園內造園要素及宅園空間的豐富。此類型園門處理的重點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注重其在宅園空間引導及意境塑造上的作用??臻g引導的方式有對稱、非對稱2種,其共同的特點是以園門為起點,引導相對收束的空間流線,最終到達宅園主空間,先抑后揚,達到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以豐富宅園的空間層次。
2)“宅”與 “園”之間聯(lián)系的園門。其作用在于界定 “宅”與 “園”的空間,在視覺上引導、暗示從 “宅”到 “園”的空間轉換。園門常與造園要素形成對景,以強化視覺引導。
宅與園 “跨院式”組合時,園門軸線與宅的主軸線垂直。第1進院落廳堂前敞軒游廊與園門軸線重合,通過敞軒游廊的線性空間營造進入宅園的引人入勝效果;第2進及以內院落也有設園門的做法,園門常與披榭、小庭院組合成灰色空間,引導入園。宅與園 “盡端式”組合時,園與宅通過院落過渡,園門位于宅的主軸線兩側,園門軸線與宅的主軸線平行,園門與回廊組合成灰色空間,引導入園。
3)宅園內部空間彼此轉接的園門。此類園門起到宅園空間場景轉換、過渡作用,形成游園線路的迂回曲折。三坊七巷第宅園林園門的形式較單一而且簡潔,與福州本土的 “儉嗇”之俗相契合。
在園林景觀處理中,利用門洞做 “框景”的手法較為常見,但三坊七巷第宅園林鮮見此種做法。因 “框景”做法要求園林空間有足夠的景深,而三坊七巷多數(shù)第宅園林尺度較小,難以滿足景深要求,故少有直接利用門洞的 “框景”做法。這也是三坊七巷第宅園林園門形式較單一而且簡潔的原因。
三坊七巷宅園建筑極盡木門窗、木隔扇雕飾之功,這得益于通過閩北進入福州的工匠的技藝。門窗木雕主要有浮雕、透雕2種形式,題材與前述墻體灰塑及彩畫相似。
三坊七巷宅園建筑木門窗、木隔扇除雕飾外,采用欞格圖案的做法也較為普遍。欞格用木材斷面有方形 (一般是正方形)及一邊為略凹或略凸曲線的方形。三坊七巷宅園建筑采用小榫頭拼接,做工精細。
三坊七巷第宅園林建筑木窗凌格圖案在形式上較為豐富,在文化層面上與宅園的其他組景要素一樣,也體現(xiàn)出儒、道、釋思想及其交互融合,有時甚至是三教合一的。
萬字紋及盤長紋等體現(xiàn)佛教題材的圖案出現(xiàn)較為普遍。冰裂紋、斜斗等園林中較常見的紋樣在三坊七巷第宅園林建筑中多以六角三的形式出現(xiàn),在嚴謹?shù)膸缀螆D案中內含自然肌理。
福州民間習慣以瓶花象征平平安安,因此瓶花紋樣在三坊七巷宅園建筑木窗凌中也較多出現(xiàn),且做工精細。此外尚有直接用 “福、祿、壽、喜”等吉祥字樣于木窗凌格的做法。在三坊七巷文儒之士大家宅園中,還有以動物、菊花等紋樣出現(xiàn)于木窗凌中。
上述建筑木窗凌格圖案做工精美、考究,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三坊七巷私家園林建筑布局充分 “因” “借”周邊的 “三山兩塔” “滄海瀾回”等自然和人文景觀,達到觀景及擴大宅園空間尺度感的目的。因本土建筑文化及近代西方建筑文化的雙重作用,使宅園建筑風格多元化,主要有3種類型:一是本土固有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二是近代洋式建筑風格,三是受近代洋式建筑影響的本土建筑風格。其中,本土風格的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門窗的木雕刻、木欞格題材主要以自然動植物、歷史人物、當?shù)孛袼诪橹?。游廊卷棚做工精美。曲線形馬鞍墻之灰塑、彩畫做工考究,極具地方特色。三坊七巷宅園建筑木構架不施漆畫,為清水木構架。木構架構件的懸鐘、一斗三升、駝峰、丁頭拱雕工精美,題材以自然歷史風物及當?shù)孛袼诪橹?,充分體現(xiàn)清代建筑將結構裝飾起來的特點。但在三坊七巷宅園,這種 “裝飾”的手段沒有彩畫,僅用木雕。三坊七巷宅園建筑的木雕構圖及技藝在某些方面不亞于江南古典園林建筑。
[1]計成.園冶注釋[M].陳植,注釋.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
[2]梁章鉅,等.楹聯(lián)叢話(附新話)[M].白化文,李鼎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3]劉熙.釋名[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馮鐘平.中國園林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Form of Private Gardens at“San Fang Qi Xiang”in Fuzhou
Zheng Weife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F(xiàn)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xiàn)uzhou 350002,China)
The private garden at“San Fang Qi Xiang”in Fuzhou was builtwith the tradition China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 style,which integrates obviously the cultural elements like folk custom and religion belief and also adapts to the localnaturalenvironment to form garden architecturewith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zhou.In addition to the local culture of Fuzhou,the private garden at“San Fang Qi Xiang”keeps the traces of western garden elements under the impacts ofmodern western architecture culture 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which constitutes the other side of its regional feature.The paper analyzed and revealed the structure and constituting elements of the private garden b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s,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private garden at“San Fang Qi Xiang”in Fuzhou.
“San Fang Qi Xiang”,private garden,architecture form,F(xiàn)uzhou
2015-02-06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 (JA13124)
鄭瑋鋒,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園林建筑、傳統(tǒng)地域性建筑,E-mail:a69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