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輝
汪紅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
自古以來,不同時期的服飾反映不同時期的文化思想意識和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隨著時代的變遷,服飾也在發(fā)生改變。服飾的發(fā)展變化與國家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與意識形態(tài)等等密不可分??梢哉f,一個國家的服飾發(fā)展是其文化發(fā)展史的一個小小縮影。
從整個中國服飾發(fā)展史來看,中華民族的主流衣飾,發(fā)展到近代出現(xiàn)了紋飾堆砌、式樣繁多、工藝淫巧的特點,而清代服飾之紋飾繁縟和形制多樣,堪稱歷代服飾之最。同時,這也是一個傳統(tǒng)服飾形制大變革的時代,晚清民國時期服飾文化所發(fā)生的變化是空前的,可謂是一個消除舊形式、舊制度,孕育和產(chǎn)生新形制的重要時期[1]。隨著國力的衰減以及國門的被迫開放,尤其是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并且建立新的國體之后,女裝無論從形制上,還是從裝飾上都出現(xiàn)了新的形式和特點。這是一個滿漢民族融合、西方文化東漸使中國服飾出現(xiàn)大跨度變革的時代[2]。清末民初是一段以變革為主的特殊歷史時期,在此大背景下,滿族女裝上的紋樣和裝飾必然會發(fā)生變化,那么研究這一時期滿族女裝主體紋樣和裝飾的變化過程、原因、審美特征,則映射出清末民初的時代變遷歷程,讓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
清朝時期的滿族服裝,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規(guī)范要求,這種帶有局限性的服飾制度決定了其服裝款式具有單一性,無論是滿族宮廷服裝還是滿族民間服裝的款式都大同小異,而服裝的用料、設色、紋樣圖案、裝飾則成了劃分等級差別的標志,所以滿族貴婦們不斷地在服裝上裝飾各種繁復華麗的紋樣與裝飾物,以彰顯自己身份等級的高貴,這種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鴉片戰(zhàn)爭前后。
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內憂外患加劇,社會動蕩不安,清政府的統(tǒng)治也在逐漸衰落,再加上這一時期內各個通商口岸被迫向西方開放,為西風東漸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渠道,所以滿族服裝較以前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舊有的等級服飾制度執(zhí)行日趨松懈,服裝紋樣和裝飾亂用的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如富有之家常常違例而用庶民禁止使用的金繡、彩繡給服裝做紋樣裝飾;其二,滿族服裝的款式逐漸開始了多元化的發(fā)展。在《清稗類鈔》中就有這樣一段描述:“上海繁華甲于全國,一衣一服,莫不矜奇斗巧,日出新裁[3]”。滿族女裝款式的多元化發(fā)展,也就意味著服裝上的紋樣和裝飾要求逐漸減弱,這為日后滿族女裝紋飾簡化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辛亥革命的到來成為了清末民初跨時代的轉折點。辛亥革命掃除了數(shù)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把傳統(tǒng)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為滿族女裝本身的改革清掃了政治障礙與禮教束縛,使?jié)M族女裝不再限制于旗女穿著,而且紋樣、裝飾也不再是劃分等級的標志符號。民國初期的滿族女裝紋樣與搭配裝飾更多的是為審美需求而裝飾,為感知需求而裝飾。舉例來說,因為民國初期的滿族女裝款式由松變緊,為了配合修身適體的服裝款式,所以服裝上的刺繡紋樣、滾邊裝飾等都必須減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辛亥革民雖然掃除了千年的封建等級制度,但是沒有帶來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局面,民國初期依舊是動蕩不安,動亂的社會現(xiàn)狀導致大多數(shù)的女性沒有財力、物力和意愿在服裝上做各種費時費工的裝飾,簡潔淳樸的紋飾自然成為女性們的首要選擇。
總的來說,雖然清末民初的滿族女裝的紋飾風格歷經(jīng)了一個由繁到簡的演變,但是其審美效果卻并沒有因紋飾的簡潔化而打折扣。反而從現(xiàn)代的審美角度來看,這種服裝紋飾由繁變簡的演變還是一種進步的表現(xiàn)。
其一,在清朝以前,中國就形成了以口岸城市為中心的經(jīng)濟發(fā)展體系,水上貿易十分發(fā)達。在晚清時期形成規(guī)模的通商口岸更是多達八十余座,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這些通商口岸為西方貿易敞開了大門,在光緒末年至宣統(tǒng)年間,通商口岸甚至成為了西方宣揚自己先進技術與文明的大展示臺,中國也以此為平臺便捷的了解、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可以說,通商口岸的開放為中國的紡織工業(yè)化發(fā)展首先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其二,晚清時期,清朝統(tǒng)治著為了挽救自身的統(tǒng)治,開展了一場自強救國的運動——洋務運動。原本傳統(tǒng)紡織業(yè)就很發(fā)達的江南地區(qū)率先創(chuàng)辦了以機械化為主的紡織企業(yè),這又為中國紡織工業(yè)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其三,在民國初期,歐美強國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而無暇顧及中國,短期內減少了對中國的商品傾銷,使中國本民族的紡織企業(yè)得以喘息。在已有的外來紡織技術條件的支持下,中國積極改革創(chuàng)新屬于自己的紡織工藝,這為中國紡織工業(yè)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機會。
基于以上三點,中國紡織技術加速了工業(yè)化的進程,為滿族女裝紋飾的演變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經(jīng)濟條件,下面具體從紡織工藝和染織工藝這兩個方面分析經(jīng)濟因素對滿族女裝紋飾的影響。
(1)紡織工藝與滿族女裝紋飾。19世紀末期,不僅西方紡織技術通過海上貿易傳入中國,西方殖民者把西式紡織廠也設置在中國。以機械化生產(chǎn)出的紡織品具有數(shù)量大、織品精細、風格奇特、價格便宜的特點,因此很快受到年輕女性的青睞,打破了原有以木質紡織機制作出來的紡織品壟斷市場的局面。不過,也因為機械化生產(chǎn)出來的紡織品紋樣具有單一性,沒有傳統(tǒng)紡織品富有變化,所以晚清時期,西式紡織品與中國傳統(tǒng)紡織品紛繁并處,都能應用在滿族女裝的制作上。辛亥革命以后,民國初期隨著紡織機器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國紡織企業(yè)采用西方紡織技術進行機械化紡織,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為西式化的紋樣普及奠定了基礎,也預示著滿族女裝的紋樣風格將會進行一場由繁到簡的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末民初時期除了西方工業(yè)化紡織技術影響到了滿族女裝紋飾外,還有歐洲的抽紗、花邊、絨繡等工藝和紋樣也進入到中國,對傳統(tǒng)的絲織裝飾紋樣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造成了滿族女裝傳統(tǒng)紋樣和裝飾的進一步簡化。
(2)染織工藝與滿族女裝紋飾。清末民初的染織工藝,最主要的就是采用了化學染料?;瘜W染料染織出來的織品比天然植物做染料染織出來的織品顏色色種更多、色澤更鮮艷、色牢度更穩(wěn)定,用化學染料印染織品成本低廉,不需要花費大量勞動力,這為民國后來單色織物的普遍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因為化學染織的織品色澤非常艷麗,為了能與服裝艷麗的顏色形成一種和諧的效果,所以服裝上的紋樣題材與裝飾風格都要根據(jù)織品的顏色進行相應的調整。
在民國初期,除了染織工藝的改進導致了服裝紋飾題材、風格的改變外,西方的三原色等色彩概念的引進,也讓女性們對于服裝的色彩選擇變得更多,為了迎合女性們的時尚需求,其服裝上原有的紋樣和裝飾也必然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1)本土文化因素。晚清時期,滿族女裝在漢族女裝的影響之下,其款式、紋樣與裝飾都在漢化,很少保留有傳統(tǒng)滿族女裝紋飾樣式。所以從晚清時期遺留下來的滿族女裝來看,服裝中主體紋樣和搭配裝飾有很多漢族女裝元素的影子。例如滿族女裝中常見的梅蘭竹菊紋樣、鑲滾邊裝飾、如意云頭裝飾等,這些都是從漢族傳統(tǒng)女裝中繼承發(fā)展而來的。
在前文有提到清末民初的交替之際,滿族女裝紋飾風格趨于簡化的趨勢,形成這一個局面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女效男裝。在孫彥貞所著的《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一書中就有一段提到光緒皇帝的寵妃珍妃曾在宮中穿蟒袍,著一品官服,頂戴花翎[4]。雖然珍妃的男裝形象只是一種取悅帝王的手段,但從側面也反映出了,長期受漢化影響的旗女們還是保留有一點傳統(tǒng)滿族女性戎裝躍馬、女效男裝的潛在意識。后來因為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女權思想得到了解放,服裝成為了女性們最直接、最便利的訴求載體。民國初期的滿族女裝款式除了逐漸追求“曲線美”之外,女性服飾的紋樣也不再以鮮艷奪目的色彩和繁花似錦的圖案為主,而是以素色為主,圖案多表現(xiàn)為簡單的線條紋理,這些都反映了女式服飾模仿男士服飾的趨勢。
(2)外來文化因素。清末民初,中國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受到外來資本主義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致使中國人對服飾的欣賞水平有著巨大的改變。
其一,中國的紡織企業(yè)吸收了大量歐美寫生技法、光影處理等方法來處理面料與紋樣的關系。摒棄了很多傳統(tǒng)的紋理樣式,開始采用西方的自然風景和建筑圖案。同時在顏色的選擇上,開始以柔和、素凈、沉穩(wěn)的色調為主。
其二,前文所提到的,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大量新式的紡織、染織技術被付諸應用,在新式的機械化技術下制作出來的服裝紋飾效果自然有別于傳統(tǒng)紋飾效果。
(1)晚清時的常見題材。晚清滿族女裝紋樣題材內容相當廣泛,可謂是中國傳統(tǒng)服裝紋樣題材的集大成者,概括起來有動物紋、植物紋、文字紋、其它紋樣這四類題材,另外從收集的40余張晚清滿族宮廷女裝照片來看,這四種題材紋樣應用形式有三種特征:一是取任何一種題材下的某一個紋樣做獨立裝飾;二是取同一種題材下不同紋樣做組合搭配裝飾;三是取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題材紋樣做混合搭配裝飾。
其一,動物題材紋樣及其應用形式。晚清時期,龍、鳳、猛獸、鳥禽、蝙蝠、蝴蝶等動物紋樣題材被大量地運用到滿族女裝當中,其中猛獸、鳥禽動物紋樣一般都具有權利符號的象征作用,被應用在官定服飾中做補服紋樣以區(qū)分貴賤和等級差別,而蝙蝠、蝴蝶等外形柔美的小型飛鳥動物紋樣則多數(shù)應用在常服女裝當中,不包含有等級意義,多象征吉祥寓意。從晚清遺留下來的服裝來看,動物紋樣中除了龍紋、鳳紋會做單獨紋樣裝飾服裝外,其它動物紋很少單獨出現(xiàn),通常會和植物紋樣或者其它題材紋樣搭配穿插來裝飾服裝,其中百花蝴蝶的組合形式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如清晚期的石青色緞繡牡丹蝶女夾坎肩(見圖1),可以看到蝴蝶紋和牡丹紋樣錯落有致地搭配裝飾于服裝之上。
圖1 石青色緞繡牡丹蝶女夾坎肩(清同治)
其二,植物題材紋樣及其應用形式。植物題材和動物題材一樣也是晚清滿族女裝中最為常見的紋樣。植物題材紋樣主要涉及花卉紋樣、枝葉紋樣、蔬果紋樣三個方面。
花卉紋常見的有牡丹花紋、菊花文、梅花紋、牽?;y,其中牡丹花紋的使用頻率最高,這與牡丹花紋象征大富大貴的含義有很大的關聯(lián)。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一種花卉紋不做單獨紋樣呈現(xiàn)在服裝之上,要不就是幾種花卉紋樣做組合搭配裝飾,要不就是一種花卉紋樣或多種花卉紋樣和動物紋樣混合搭配裝飾。
除了花卉紋樣外,樹葉紋樣在晚清時期的女性服飾中也常出現(xiàn),其中以竹紋和枝梅紋最為廣泛(見圖2 -圖4)。
圖2 明黃實地紗繡綠竹枝女單氅衣(清光緒)
圖3 淺湖色竹石紋一字襟坎肩(清光緒)
圖4 雪青色綢繡枝梅紋襯衣(清光緒)
從收集的40余張晚清滿族宮廷女裝照片來看,蔬果紋樣是植物題材紋樣中應用的最少的,但只要是帶有蔬果紋樣裝飾的女裝,上面都是石榴、葡萄、綿綿瓜瓞這種多子的蔬果圖案(見圖5),寄托了人們希望多子的愿望。
圖5 明黃色綢繡葡萄夾氅衣(清光緒)
其三,文字題材紋樣及其應用形式。在晚清滿族服飾中也會以簡單的文字作為紋樣題材。一般歸納起來有壽字紋、福字紋、卍字紋、雙喜字紋這四種文字,這四個字紋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寄托了旗人希望在戰(zhàn)亂年代也能夠福壽萬全、富貴綿長的美好祝愿。字紋通常用于搭配其它題材紋樣作服裝的底紋或輔助紋樣(見圖6、圖7)。
圖6 明黃色綢繡葡萄夾氅衣(清光緒)
圖7 紅納紗百蝶金雙喜單氅衣(清光緒)
其四,自然風景題材及其應用形式。這一類別的題材紋樣在晚清時期的官服中較為多見,大致概括有云紋、水紋、山紋等,這些紋樣通常也是組合搭配起來裝飾服裝,其中“海水江崖”就是最具代表的例子。
(2)民國初期的紋樣題材。在民國初期,滿族服裝紋樣是一個過渡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的滿族女裝紋樣題材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了前朝的風格外,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動物題材紋樣應用范圍縮小。鑒于旗人的地位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所以帶有等級標簽的龍紋、鳳凰、蟒紋等動物紋樣不再使用,帶有吉祥寓意的蝴蝶紋、蝙蝠紋則被保留,但整體來說,這一時期的滿族女裝上動物紋題材紋樣已不像晚清時期那樣應用頻繁。
其二,植物題材紋樣應用范圍擴大。這一時期的植物紋除了有中國傳統(tǒng)式的植物紋樣,還受到西方文化東漸的影響,舶來了大量帶有寫實性質的西式植物紋樣。如西式玫瑰花、西式草藤,以及不知名的野花野草紋樣等新式紋樣在民國初期逐漸受到女性的青睞。英美煙草公司在20世紀10年代的一幅廣告宣傳海報(見圖8),圖中女子就身著裝飾有西式玫瑰花題材紋樣的旗袍。
圖8 英美煙草公司海報(1915年繪)
其三,幾何題材紋樣、素面無紋樣應用的新出現(xiàn)。新增加幾何題材紋樣和素面無紋樣的使用是民國初期滿族女裝紋樣上的一個重大的突破。從民國初期繪制的仕女廣告畫來看,這一時期滿族女裝上的幾何題材紋樣與素面無紋樣的使用比率與植物題材紋樣相當,預示著這些新增的紋樣題材與應用形式將成為以后的主要流行趨勢。其中,在新增的幾何題材紋樣中,條形紋樣是最為常見的。如源和洋行海報(見圖9),圖中女子身著以豎條紋為裝飾元素的旗袍,寬窄相同的豎條紋形成了一種統(tǒng)一而又強烈的視覺效果。
圖9 源和洋行海報(20世紀20年代末期繪)
(1)晚清時期服裝紋樣的構成與布局。晚清時期,滿族女裝上的紋樣講求復雜精細,服裝紋樣對形式美的追求往往大過了服裝紋樣的功能性。這一時期紋樣布局與構成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單一式點狀構成。單一式點狀紋樣構成在晚清滿族官定服飾服裝中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這種構成形式的紋樣往往以身體的某一部位做重點裝飾。如晚清四品誥命夫人官像(見圖10),圖中旗女身著補服,補服上的補子圖案形成了一個強烈的視覺中心點。
圖10 身著補服的四品誥命夫人像(晚清)
其二,重復式點狀構成。晚清時期滿族常服女裝紋樣多也喜愛采用重復式點狀構成,主要是采用一種固定紋樣以重復的形式出現(xiàn)于服飾上。紋樣不是隨意地散布在服飾之上,而是有規(guī)律地布局,常見的有對稱布局、以肩胸腰為裝飾重點的布局、連續(xù)圖案或適合圖案布局三種方式。
對稱式的服裝紋樣布局傳達了一種莊嚴、嚴肅的視覺效果,晚清時期的滿族女裝大量應用到了這種藝術形式。除了常見的中軸線對稱,中心對稱也非常普遍,如絳色緙金水仙紋袷馬褂(見圖11)就采用了水仙紋樣作為衣身的主要紋樣,衣身通身紋樣都是以開襟為對稱軸中心展現(xiàn)出來的。
圖11 絳色緙金水仙紋袷馬褂(清光緒)
滿族女裝中還常有以團花形式作裝飾的點狀圖案重復出現(xiàn)的構成形式。團花裝飾紋樣一般都裝飾在衣身的肩、胸、腰部做重點裝飾,以突出美感(見圖12)。
圖12 香色納紗八團喜相逢單袍(晚清)
從晚清后宮妃嬪服裝的遺存的實物圖片來看,在少量采用單一式點狀構成中的服裝中也有連續(xù)布局和適合圖案布局兩種形式(見圖13、圖14)。
圖13 藍色漳絨團八寶大襟馬褂(晚清)
圖14 石青色緞繡平金云鶴紋袷大坎肩(清道光)
其三,多元式點狀構成。晚清時期,注重張揚個性的圖案裝飾也是一種時尚傾向,服裝上常會有兩個和兩個以上的單獨紋樣進行組合排列。這種組合紋樣分為兩種布局方式:一是類似對稱,即服裝中的紋樣是完全對稱形式的,而搭配紋樣則只是看起來是對稱形式的;另外一種是散點式布局,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圖案隨意的擺放在服裝之上,形成了一種多中心又無中心的局面,給人一種奇異、豐富的視覺效果。如寶藍緞繡平金云鶴夾馬褂(見圖15),采用了仙鶴紋和云紋兩種大單位紋樣無規(guī)律的布局,極具個性。
圖15 寶藍緞繡平金云鶴夾馬褂(清光緒)
(2)民國初期服裝紋樣的構成與布局。辛亥革命前后滿族女裝主體紋樣的構成方式除了繼承有晚清時期的單一式點狀構成、重復式點狀構成和多元式點狀構成這三種點構成形式外,因為受到西方點、線、面美學理論的影響還出現(xiàn)了主體紋樣以面狀構成的形式。在民國初期,這種面狀構成的形式普及面較廣,其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三種形式。
其一,重復排列線條的面狀構成。在前文有提到,在民國初期,有一些旗袍上開始使用條形紋題材,服裝中將一條線狀圖案重復排列起來,其實把這些線條成行或成列或交叉排列起來,也就給人產(chǎn)生一種“面”的感覺,如良友畫報封面(見圖16)。
圖16 良友畫報封面(民初)
其二,均勻分布的面狀構成。從民國時期的手繪畫報中可以看到,女性身著旗袍紋樣也多有均勻分布的面狀構成的形式。如中國大東藥草公司廣告牌(見圖17),就是將一種幾何紋樣有序地拼接、均勻分布于服裝之上,整體給人一種面的感覺。又如雙美人牌香粉廣告牌(見圖18),則是以小碎花紋做四方連續(xù)排列分布于整個服裝從而形成一個面。
圖17 中國大東藥草公司廣告牌(民國時期)
圖18 雙美人牌香粉廣告牌(民國時期)
其三,組合拼接的面狀構成。在民國初期,有的旗袍通身都不用任何紋樣題材進行裝飾,只是簡單的將不同色彩的面料進行拼接組合,或者使用不同質感的面料創(chuàng)新組合,這類新型紋樣給人前所未有的新感覺。即使現(xiàn)代,這種紋樣構成形式制作出來的服裝也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如中國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廣告(見圖19),圖中兩個女子身著的旗袍都是以面料拼接的形式構成了面。
圖19 中國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廣告(20世紀30年代左右,鄭曼陀繪)
《中國絲綢紋樣史》說道:“既注重紋樣的社會功利性,又注重紋樣的審美愉悅性;既注重紋樣形式美的創(chuàng)造,又注重情感意念的傳達。……是中國絲綢紋樣的審美特征?!盵5]從這一段文字來比照晚清時期的滿族女裝,可以發(fā)現(xiàn)晚清時期的滿族女裝紋飾就包含有社會功利性、審美愉悅性、形式美創(chuàng)造、情感意念傳達這四種審美特征,而且在社會功利性與情感意念傳達這兩個方面的表現(xiàn)尤為明顯。
前文述及,晚清滿族女裝紋飾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權力象征,不同的紋樣代表了不同人的地位高低,權力大小,這就表現(xiàn)出了其社會功利的一面。以后宮妃嬪的吉服——龍褂上的紋樣為例,按照定制,皇太后、皇后可以用龍紋進行裝飾,而妃嬪只能用夔龍紋進行裝飾。就龍紋和夔龍紋本身而言,是不具備任何權利的,但是在嚴苛的服飾等級制度下,能夠使用龍紋的人地位等級、權力自然就要比使用夔龍紋的人要高、要大。另一方面,晚清時期的滿族女裝紋飾包含有吉祥寓意,寄托人們的美好祝愿,這體現(xiàn)出了滿族女裝紋飾情感意念傳達,晚清時期的滿族女裝紋樣上可以說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眾多的吉祥寓意紋樣多是表達“祝愿幸福、多子長壽”的愿望[6]。例如將牡丹和白頭翁搭配在一起象征“富貴白頭”,將卍字、鲇魚、如意搭配在一起象征“萬年如意、年年有余”,石榴、佛手、桃實搭配在一起則象征“福壽三多”。
滿族女裝紋飾的權力符號、吉祥寓意象征的情況只維持到辛亥革命前后。到辛亥革命之后,隨著封建制度的瓦解,滿族女裝紋飾徹底失去了其權利符號象征的作用,只保留下了吉祥寓意的內涵。而在民國初期,伴隨著紋樣題材和紋樣應用形式的演變,女性對紋樣內涵的要求越來越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非吉祥寓意的紋樣搭配,具有象征性意義的符號紋樣徹底被具有形式美的紋樣取代,更多的新滿族女性服飾只是單純地體現(xiàn)服飾的美感。至此,民國初期的滿族女裝紋飾不再包含更多的社會功利性和情感意念傳達,只注重形式美創(chuàng)造與審美愉悅性,并在這兩個審美特征下繼續(xù)發(fā)展變化。
清末民初是一段承上啟下的特殊歷史時期,在政治、文化、經(jīng)濟這幾大要素的影響之下,滿族女裝的紋樣和裝飾在不斷地演變發(fā)展,呈現(xiàn)出新的內容與形式,也形成了新的藝術特征。
從服裝的主體紋樣來看,清末民初的滿族女裝紋樣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紋樣題材的變化,晚清時期滿族女裝上紋樣的題材相當廣泛,可謂是將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鳥走獸、奇花異草都以藝術性的表現(xiàn)手法給再現(xiàn)了出來,不過總體歸納起來,常見的紋樣題材主要有動物、植物、文字、自然風景這四類。到了民國初期,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之下,滿族女裝紋樣題材更具廣泛性,除了有繼承部分中國傳統(tǒng)紋樣題材外,還吸收了西式的花卉、建筑、風景題材紋樣,增加了幾何紋以及素面無圖案的紋樣。
二是紋樣構成及布局的變化,晚清時期的紋樣構成主要是三種以“點”為主的構成形式,在此構成形式下,紋樣的布局又有對稱、集中、散點三種方式。到了民國初期,紋樣的構成形式逐漸轉向了以“面”為主的新構成形式,而在布局上不像晚清時期那樣具有固定模式,民國時期的紋樣布局方式更具隨意性。
三是紋樣象征意蘊的變化,晚清時期滿族女裝服務于等級服飾制度,紋樣強調權力符號的象征性,越是等級地位高的女性,其服裝紋樣就越繁雜華麗。此外,吉祥寓意是另一個更為普遍的象征寓意。至民國初期,隨著紋樣的演變發(fā)展,紋樣逐漸不再具備權利符號象征和吉祥寓意這兩種特點,更多的只是為了服裝的視覺美和服裝的感知美而裝飾。
經(jīng)過漫長的演變與發(fā)展,滿族女裝的紋飾并沒有淹沒在歷史之中,在現(xiàn)代仍可以看到大量的滿族女裝紋飾在服裝設計中被借鑒甚至再現(xiàn)。服飾是文化的縮影,要想在西方強勢文化潮流中繼承與發(fā)揚本土服裝設計,一定要把時代審美趨勢與中國傳統(tǒng)紋飾的“源”與“流”的整體關系相結合,才能夠讓滿族女裝乃至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紋飾發(fā)展之路越走越遠。
[1]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352.
[2]呂美頤.中國近代女子服飾的變遷[J].史學月刊,1994(6):47-53.
[3]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新華書社,1984:11.
[4]孫彥貞.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3.
[5]回顧曾.中國絲綢紋樣史[M]. 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0:104.
[6]彭娜.淺析中國近代初期女裝圖案[J].大眾文藝(理論),2009(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