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諾
(南開大學文學院,天津300071)
從漢語英譯看漢語“不”否定句式
許諾
(南開大學文學院,天津300071)
漢語“不”否定句式否定的是主觀范疇領域,可分為兩大類:常態(tài)類和意愿類。根據(jù)“不”的意義和后接的不同結(jié)構類型,常態(tài)類又可分為三類:“經(jīng)常,性狀,可能”。意愿類可分為“主觀意志和非主觀意志”類?!安弧狈穸ㄐ问脚c其英語形式的對應關系較為復雜,只有常態(tài)類中的“經(jīng)常和性狀”兩類與英語形式存在對應關系,其他類型的英語形式都需附加某種成分才可與漢語形式構成對應關系?!翱赡堋鳖?,在英語形式中通過否定情態(tài)動詞來實現(xiàn)對應關系;主觀意志類,在英語形式中需附加能愿動詞來實現(xiàn)對應關系;非主觀意志類的英語形式多用將來時態(tài)來構成與漢語的對應關系。正由于漢英形式之間復雜的對應關系造成了漢語習得者的母語負遷移,產(chǎn)生了大量的偏誤。
不;否定句式;對比分析;母語負遷移
“不”是漢語中最常見的否定詞①由于復雜的否定句式中干擾項過多,所以本文的例句與分析都為簡單的否定句式。英漢互譯過程中有”不對等”[2]現(xiàn)象,其產(chǎn)生的偏誤更為復雜,不屬于本文研究范疇,為排除這一現(xiàn)象僅對對應形式進行分析。,漢語學習者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就會接觸到大量使用“不”的語句,如:
(1)a.我不知道
b.我不能喝
c.我不喝
據(jù)語料統(tǒng)計,前兩例在學習者的使用中出現(xiàn)錯誤情況較少,結(jié)構較為簡單的第三種反而出錯較多。學習者在表達“我不喝”時通常會說出“我不去喝”,或者“我不要喝”等有趨向或情態(tài)的句子。從句法角度看,這樣的使用并不是錯誤,只是不符合母語者的語言習慣。這一情況的造成,與“不”否定句式被英譯后,其在英語中的對應形式有關,再加之學習者在習得漢語過程中的母語負遷移,導致了這種偏誤類型的出現(xiàn)。下文將分析常用“不”否定句式的分類及其在英語中對應形式,并分析偏誤形成原因,試圖解決學習者這一問題。
“不”是漢語中最常見的否定詞。陳平[1]認為:“‘不’是一個一般性的否定詞,否定的是動作本身,但往往因此而引出表示主觀意志的作用來。對于‘不’來講,‘主觀意志’則一般由該詞的本義引申而來,有時同否定意義糅合在一起,有時則并不出現(xiàn),‘不’用于單純否定的本義。它們的語義內(nèi)容可以圖解如下:
圖1
‘不’的‘主觀意愿’這一引申意義則一般利用英語有關情態(tài)動詞表現(xiàn)出來?!?/p>
本文認同陳平的觀點,認為漢語中“不”的否定句式既可以單純表示否定,也可表示否定意義與主觀意愿的糅合。并且漢語“不”否定句式表示否定主觀意愿時,在英語中的對應形式不僅有用有關情態(tài)動詞來表現(xiàn)這一種,還有一種是用將來時的時態(tài)來表現(xiàn)。
盧福波[3]認為:“‘不’否定的是非線性流程上的東西:非線性流程上的點大多數(shù)可以把它看作主觀范疇領域的東西,它包括主觀的意志愿望、主觀的情感態(tài)度、主觀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判斷、評價,或者跟判斷、認識、意愿等有關的可能性等等?!北疚恼J同這一觀點,認為漢語中的“不”否定的是主觀范疇領域的東西,是對于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這其中包括:意愿、態(tài)度、情感、判斷、性質(zhì)、評價、規(guī)律、真理、條件、可能性等等。并將以上主觀范疇領域的內(nèi)容歸入兩大類,即常態(tài)類和意愿類。
常態(tài)類主要指否定內(nèi)容是有長期穩(wěn)定性狀特征的否定句式。如:
(2)水不熱
(3)這不是一本書
(4)你不應該和媽媽吵架
(5)我不認識他
(6)我不喜歡他
有些否定句式的常態(tài)性表現(xiàn)很明顯。例(2)中“不熱”否定的是“熱”的狀態(tài),“熱”狀態(tài)指所述對象“水”現(xiàn)在的情況,并在一定時間內(nèi)其“熱”狀態(tài)不變,具有穩(wěn)定性,因此可以認為這類“不”否定句式是常態(tài)性的。例(3)中,“和媽媽吵架”雖然是可能是一種偶發(fā)性的事件,但是該句中“不”否定的是“應該”,“應該”通常表示一種常理性的判斷,而常理性的判斷都帶有穩(wěn)定性。此處指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應該“不和媽媽吵架”,因此也是對常態(tài)的否定。對于無法直接判斷是否屬于常態(tài)類的句式,從形式的角度,可以用添加“通常”“從來”“一直”等表示通常性、規(guī)律性、穩(wěn)定性副詞的手段來判斷是否可以納入常態(tài)類,能添加這些詞并且不改變其在原語境中的意義,不需要改變上下文內(nèi)容的就可以被認為是常態(tài)類的。如例(6)中的“喜歡”是心理動詞,因此很容易被誤判斷為意愿類,認為“喜歡”出于說話人的意愿,實際上這里的“喜歡”表示心理的一種常態(tài),即“喜歡”這一心理狀態(tài)是穩(wěn)定的,其前可加上“一直”“從來”等,變成“我一直不喜歡他”或“我從不喜歡他”,而不影響該句在上下文中的句義。因此,認為這類否定句式也屬于常態(tài)類。
意愿類是指對于意愿的否定。如:
(7)我不想聽
(8)我不愿意去
(9)我不抽煙
例(7)中“愿意”和例(8)中“想”都是能愿動詞,其動詞本身就表示一種意愿或想法,這類句式較容易被判斷為意愿類。例(9)“我不抽煙”這類句式則分為兩種情況,可為例(9)設定幾種語境,其上下文如下:
a.我不抽煙,我喝水
b.我不抽煙,我今天嗓子不好
c.我不抽煙,我嗓子不好
a句中“不抽煙”和“喝水”從形式上看表示的是事件,實際上其包含了說話人的一種意愿,a句在語境中多作為對“你抽煙嗎”一類問句的回答,而該問句明顯是對說話人“抽煙”意愿的詢問,說話人回答的也是意愿。“不抽煙”和“喝水”這里不僅是事件,在情態(tài)上也是說話人的意愿,因此,a句中的“我不抽煙”是對意愿的否定。b句和c句從形式上看差別只在“今天”一詞,b句中“今天”的出現(xiàn)將“嗓子不好”這一狀態(tài)限定在了短時范圍內(nèi),有偶發(fā)性,并非常態(tài)。因此“我不抽煙”也并非常態(tài)而是由于偶發(fā)的“嗓子不好”狀態(tài)而導致的,這里“不”否定的是由于偶發(fā)性狀態(tài)而導致的短時的意愿。c句中雖然其表示的也是“不抽煙”的意愿,但是“嗓子不好”是一種常態(tài),由于這一常態(tài)而導致的沒有“抽煙“的習慣,具有穩(wěn)定性,表現(xiàn)出一種常態(tài),因此將c句劃分到常態(tài)類中去。同理,a類也可列入常態(tài)類。
關于“不”后面出現(xiàn)的結(jié)構類型,前人已經(jīng)做了很多研究。馬慶株[4]認為“自主動詞前的‘不’否定現(xiàn)在、將來和經(jīng)常性的動作行為,表示‘不肯、不愿意’;非自主屬性動詞前頭的‘不’否定某種屬性,即不具有這種屬性。屬性是廣義的,包括:判斷、同一、歸屬等關系,可能與估價;多余和缺少;心理屬性”。管春林[5]把“不”的意義做了分類,包括:
a.[否定]+[經(jīng)常性或習慣]
b.[否定]+[主觀意愿]
c.[否定]+[狀態(tài)/性狀]
d.[否定]+[可能]
根據(jù)前人關于“不”的意義和后面所接的不同結(jié)構類型的研究,以及劉月華[6]對于動詞的分類,將“不”的意義進入到常態(tài)類和意愿類后,其后接成分情況如下:
常態(tài)類:[否定]+[經(jīng)常性或習慣]
自主動詞及由這類動詞形成的述賓結(jié)構(表長期意愿)
心理類動詞:喜歡、討厭等
[否定]+[狀態(tài)/性狀]
判斷、同一、歸屬類動詞:是、等于、屬于等
估價類能愿動詞:值得、配等
認知類動詞:認識等
多余、缺少類動詞:缺等
形容詞:熱、硬等
介詞短語:在學校住等
[否定]+[可能]
表可能、判斷、準許類的能愿動詞:能、可能、應該等
動補結(jié)構:叫不醒、甩不掉等
意愿類:[否定]+[主觀意愿]
自主動詞及由這類動詞形成的述賓結(jié)構
意愿類能愿動詞:愿意、想等
下面將具體分析不同的“不”否定句式英譯后的不同點,在考慮漢語句式的英譯時,不考慮在句中或者上下文語境中能夠明確判斷出過去和將來時間的情況,因為“不”否定句式的一些意義在英譯后會有時態(tài)的體現(xiàn),如漢語句式本身帶有時態(tài),則其英譯形式就無法判斷其時態(tài)表現(xiàn)是來自“不”否定句式的英譯還是漢語中時態(tài)的對應表現(xiàn)。因此,為排除時態(tài)的干擾,本文所舉漢語“不”否定句式中都不存在時態(tài)。
首先,常態(tài)類:
[否定]+[經(jīng)常性或習慣]
(10)a.我不吃蘋果
(11)a.我不喜歡唱歌
這里(10)a與上文分析中的(9)a和(9)c屬同種情況,可以加上“從來”而不改變原意,因此認為其屬于常態(tài)類。(10)a與(11)a在英語中的對應形式是:
(10)b.Idonoteatapple
(11)b.Idonot likesinging
這一語義類型的否定在漢語“不”的否定句式中體現(xiàn)為對于習慣“吃蘋果”和心理常態(tài)“喜歡”的否定,英譯后其對應形式也是否定詞“not”對“eatapple”和“l(fā)ike”的否定,因此,在“不”否定句式的這一類意義中,漢英是存在同一性的。
[否定]+[狀態(tài)/性狀]
(12)a.我不是學生
(12)b.Iam notstudent
(13)a.他不值得你流淚
(13)b.Hedoesnotworth your tears
(14)a.我不認識他
(14)b.Idonotknow him
(15)a.這種木頭不硬
(15)b.This kind ofwood isnothard
(16)a.我不在學校住
(16)b.Idonot live in school
這一類漢語“不”否定句式也都可以用加入“從來”,“一直”等表示常態(tài)類的副詞來證明這一意義類型的常態(tài)性,其英譯后對應形式中“not”否定的部分與漢語句式也是可以對應的,如:例(14)中“不”否定“認識”,其英譯后英語句式中“not”否定“know”;例(15)中“不”否定“硬”,其英譯后英語句式中“not”否定“hard”。因此這一類漢英也有同一性。
[否定]+[可能]
(17)a.你不應該和你媽媽吵架
(17)b.You should notarguewith yourmother
(18)a.他不可能認識我
(18)b.Heshould notknowme
(19)a.我叫不醒他
(19)b.Icannotwake him up
這一類否定句式的英譯形式都是表現(xiàn)為通過情態(tài)動詞的否定形式來體現(xiàn),如“should not”“can not”等。“我叫不醒他”句式在漢語中語義上等同于“我不能叫醒他”,否定的是“叫醒他”的可能性,因此將這一結(jié)構類型歸入到[可能]意義。
其次,意愿類:
[否定]+[主觀意愿]
(20)a.我不吃蘋果
(20)b.Ido notwant to eatapple
(20)c.Iam notgoing to eatapple
(20)d.Iwillnoteatapp le
漢語“不”否定句式中后接自主動詞,表主觀意愿這一類意義在英語中的對應形式就要復雜得多。這里表示意愿的“我不吃蘋果”不能加入“從來”等詞。雖然“我不吃蘋果”這一意愿是主觀的,但是導致這一意愿形成的原因則有可能是客觀也有可能是主觀的,這就使得“我不吃蘋果”這一主觀意愿在進入到不同語境中時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如:
(21)a.我不吃蘋果,我吃香蕉
(21)b.Idonotwanttoeatapple,Iwanttoeatbanana
例(21)的語境內(nèi)“我不吃蘋果”表示此刻“我不想吃蘋果,我想吃香蕉”,雖然在漢語否定形式中是對“吃蘋果”的否定,但是英譯后其英語對應形式實際上是對能愿“want”的否定,該類漢語“不”否定句式英譯后在英語中是通過形式上的變化來表現(xiàn)對主觀意愿的否定,如添加動詞“want”。
(22)a我不吃蘋果,我吃藥
(22)b.I am not going to eat apple/I will not eat apple,because Ihave to takemedicine
例(22)語境內(nèi)“我不吃蘋果”表示“我不能吃蘋果”,只是其原因是“我需要吃藥”,而“吃藥”這一客觀情況決定了“我”不能“吃蘋果”,所以雖然這里“我不吃蘋果”反映的也是主觀意愿,但是這一主觀意愿的形成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這類漢語“不”否定句式英譯后在英語中的對應形式則是否定即將發(fā)生的這一動作,在形式變化方面用將來時的時態(tài)來表現(xiàn),如“Iam notgoing toeatapple.”
(23)a.我不抽煙,我喝水
(23)b.Idon’twanttosmoke,Iwantsomewater
(24)a.我不抽煙,我要吃藥
(24)b.Iam not going to smoke/Iwill not smoke,I have to takemedicine
在此基礎上比較例(23)和例(24)的漢語句式和其英譯,例(23)中“want to”出現(xiàn)的語句表示動作的發(fā)出完全來自主語主觀意愿,是自由意志,因此,句式后面多出現(xiàn)“我想/want”等句;例(24)中“going to”出現(xiàn)的語句表示動作的發(fā)出雖來自主語主觀意愿,但其主觀意愿是受客觀條件制約而形成的,不完全是自由意志,因此句式后常有“have to”等成分出現(xiàn)。語義方面前者是“我不想”,后者是“我不能/會”。同一漢語“不”否定句式表示出的否定主觀意愿的語義在英譯后的表現(xiàn):前者是通過否定帶有主觀意愿的動詞來實現(xiàn),后者是通過否定將要發(fā)生的動作來實現(xiàn)的,形式的表現(xiàn)上是前者使用能愿動詞,后者使用將來時態(tài)。
前文提到學習者在使用漢語“不”否定句式時,最簡單的“我不喝”類句式反而容易出錯,這是由于母語負遷移而導致的。唐承賢認為“負向遷移,即母語干擾”[7],“主要是由于母語和目的語的某些形式和規(guī)則系統(tǒng)不同而被(學習者)誤以為相同所致”[8]。Odlin[9]將負向遷移概括為幾種:過少運用,過度運用,運用錯誤,誤解。漢語“不”否定句式的偏誤來源于母語負遷移中的運用錯誤,具體來說是其中的“替代”和“仿造”,即漢語學習者用其母語或者其熟悉語言中的結(jié)構式來替代漢語中的語言結(jié)構,并且用英語語言中的結(jié)構翻譯后直接應用于漢語語言之中。如例(23)和例(24),由于英語語言形式中存在“going to”和“want”等形式,導致學習者在使用漢語時也會先行翻譯英語,并在漢語中錯誤地添加“去”和“想”等詞,以替代漢語正確的語言結(jié)構。
母語負遷移作為常見偏誤原因的一種,導致了學習者在漢語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以上類型偏誤,究其本因,是英語語言類型不同及中西方思維差異導致了英漢語言之間的母語負遷移。曾劍平[10]認為“漢語是分析型語言,重悟性;西方語言是綜合性語言,重理性”。汪德華[11]認為“英語是形合語言;漢語是意合語言”,并且“形合指詞語或語句間的連接主要靠連接詞或語言形態(tài)手段來實現(xiàn),意合則指詞語或語句間的連接主要憑借語義或語句間的邏輯關系來實現(xiàn)”。因此,英語語言都用詞和句法形式的變化來制約和表現(xiàn)語義,而漢語沒有形式上的明顯變化,更多地用概括性的語句來分析和“悟”語義,這也是漢語語言分析離不開上下文語境的原因。
通過上文的對比分析,漢語“不”否定句式英譯后其否定意義及表現(xiàn)形式的對應關系總結(jié)如下表:
表1 漢語“不”否定句式的英譯對照表
前文中提到留學生使用“不”否定句式的時候通常會說“我不想吃”,“我不去吃”,而不說“我不吃”。從以上表格能找到這一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發(fā)生的來源。從反面看,表意愿類的否定在英語中的句式如翻譯成為漢語的話,如:
(25)a.Ido notwant to eatapple
b.我不想吃蘋果
(26)a.Iam notgoing toeatapple
b.我不去吃蘋果/我不會吃蘋果(根據(jù)語境)
因為英語否定意愿一定要否定相關動詞或者附加成分,而將其翻譯成為漢語其否定的動詞和附加成分也會出現(xiàn),所以留學生在用漢語表達時都會選擇“我不想吃”,“我不去吃”等表意更明確,形式更復雜的句子,而不是“我不吃”這種形式簡單、表意復雜的句子。
[1]陳平.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210-246.
[2]范云,鄧忠,范振東.的語視角下翻譯的不對等問題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87-90.
[3]盧福波.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95-106.
[4]馬慶株.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J].中國語言學報,1988(3):157-180.
[5]管春林.漢英否定對比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6]劉月華.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7]唐承賢.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評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5):37-42.
[8]唐承賢.差錯分析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2):46-51.
[9]Od 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0]曾劍平,從詞語看英漢民族的思維差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5):47-49.
[11]汪德華,英漢思維方式對其語言、文學的影響[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34-36.
【責任編輯楊抱樸】
H315.9;H146.3
A
1674-5450(2015)02-0128-04
2014-12-03
許諾,女,黑龍江大慶人,南開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