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遺芬
強化“語用”意識,打造“語用”型語文課堂,讓文本言語得以增值,讓言語技能得到提升,這是語文教學的本原歸宿,也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出路。語文課堂的終極目標就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我們語文課堂上經(jīng)久錘煉,方可習得。只有這樣宏觀認識到位,微觀操作得法,我們的小語課堂才能煥發(fā)活力。
一、 意蘊,因“語用”而開掘
有幸聽到常州市優(yōu)秀教師蔣岳慶的一節(jié)常態(tài)課《裝滿昆蟲的衣袋》,課上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有人說“法布爾對昆蟲癡迷”,你們信嗎?
(有同學說“信”,也有學生搖頭說“不信”)
師:課文舉了哪些事例來說明法布爾對昆蟲很癡迷?用簡潔的話語來概括。
……
師:捉紡織娘這件事,哪些詞、句表現(xiàn)法布爾對昆蟲著迷?
生:時間,“三天前”就發(fā)現(xiàn)了紡織娘,一直觀察、傾聽著,說明他對昆蟲著迷
生:“撲、捉”甲蟲,這些動詞,說明法布爾經(jīng)常捉昆蟲。
生:“嗬,真漂亮!”說明法布爾特別喜愛昆蟲。
師:三天的苦苦尋覓,終于捉到的喜悅,這樣的語言也可以表現(xiàn)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呀。
學生再讀第二件事,自讀然后寫批注。接下來,老師把學生交流的所有關(guān)鍵詞寫滿了半面黑板,這樣提問:“你覺得可以將板書如何整理?說說理由?!睆倪@個教學片段中,老師由淺顯的教材中采擷簡單的語言外衣,引領(lǐng)學生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披文入道,破解了法布爾衣袋里的密碼,感悟語言的神韻。當然,單單限于此還不夠,教師知道閱讀教學還需關(guān)注表達,沿著“語用”這條線索來探究文本是怎樣寫的,走進文本的語言形式、圖式框架中,既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得意又得言,達到了言意兼得的效果,實現(xiàn)了教學價值的最大化。這樣的語文課堂重策略、重方法,真正和那種分析理解型的課說了聲“再見”。
二、 理性,因“語用”而溫潤
小學語文教材文體多樣,雖然以敘事類居多,但編者有意安排了詩歌、說理文、說明狀物類的文體。尤其是說理文,我們語文教師如何教呢?論據(jù)——為證明作者的觀點而舉的事例,難道僅僅讀懂事例就可以了嗎?在一次學校教研組的研討課上,我選擇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學生充分交流了藥物學家李時珍、大發(fā)明家愛迪生和現(xiàn)代著名書畫家齊白石的事例,我出示文中的一段話:“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yè)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然后提問道:“你覺得把這段話刪掉是否可以?”
生:不可以去掉。因為像水滴這樣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名人事跡還有很多,作者不再一一列舉。
師:那為什么不都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事例呢?或者就統(tǒng)統(tǒng)舉現(xiàn)代的名人事例呢?
生:古今中外的都舉一些,就更有代表性了,更有說服力了。(師板書:典型事例,說服力強)
師:假如讓你來選擇典型人物,你會列出哪些?
在《語文課程標準》上,理解是掌握閱讀技能最主要的標志。除了我們通常的一步一步讀懂字、詞、句、篇,形成意義連接,還得進一步轉(zhuǎn)入另外一個心理過程:即從理解到的中心、內(nèi)容出發(fā),研究作者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怎樣裁剪布局,分段謀篇?!兜嗡┦膯⑹尽愤@樣一篇高年級的說理文,教師在課堂上除了關(guān)注作者總結(jié)出來的觀點和結(jié)論,更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本中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講述事例的。我們不能讓學生在中年級的說理文《說勤奮》,到高年級的《滴水穿石的啟示》,進而到《學與問》這一類具有典型范式文章的教學設(shè)計上,僅僅停留在同一水平層次上做平移,而要有側(cè)重:四年級可以定位初步認識這類文體,知道這類文體有觀點、有事例論證說明;五年級鞏固認識,進一步強化文體特質(zhì),懂得論據(jù)如何選擇的秘妙;六年級則引領(lǐng)學生賞析其中蘊含的理趣與情趣。整個體系呈現(xiàn)螺旋上升,彰顯文本的理趣之美。教學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應(yīng)讓學生圍繞觀點自己選材,營造理趣與情趣共融的課堂氛圍,語文味也由此悄然溢滿課堂。
三、 語技,因“語用”而提升
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中理解和運用的認識,大體是這樣的:理解是運用的基礎(chǔ),沒有理解,運用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前不久,在鐘樓區(qū)的大型語文教研活動中,我聽到了一位老師上《姥姥的剪紙》一課,其中有一個教學片段。
師:在鄉(xiāng)親們的眼中,姥姥剪紙真是神了!出示句子:“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蹦惆l(fā)現(xiàn)這段話是怎樣寫出姥姥剪紙“神”的?
生:貓和虎很像,姥姥也能剪出它們的細微差別,說明姥姥剪紙技藝高超。
生:這段話語言很簡短,句式相似。
師:那你能仿照這樣的句式,也來夸一夸姥姥嗎?
瞧,這位老師沒有在淺表化的語言上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而是跳出內(nèi)容看文本的表達密碼,得意不忘得言,于是在學生的仿作中也就出現(xiàn)了,“剪只孔雀能開屏,剪只鳳凰能飛天”,這樣趣味盎然的語言,語文技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學生憑借課文語言,學習規(guī)范語言的同時,其實就是一個吸收、通話、順應(yīng)、模仿語言規(guī)則的過程。教《鄭成功》一文時,我在教學推進板塊,讓學生先解讀鄭軍官兵英勇、智慧地與荷蘭侵略者在海上激戰(zhàn)這個環(huán)節(jié),讀懂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動作、敵我雙方的表現(xiàn),來逐步展開戰(zhàn)事的進展、結(jié)果。然后,我有意識地穿插了仿寫——學校體育節(jié)上激烈拔河的場景,通過上述教學活動反饋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遵守已有的語言模式,有一部分還能出色地、有創(chuàng)意地運用。如“我班拔河隊勝利了,同學們歡呼著、擁抱著、奔跑著,那欣喜若狂的勁兒,仿佛要把校舍的屋脊掀翻”。
四、 生命,因“語用”而綻放
閱讀教學中,語言的體驗是一個過程性的動詞,是對語言所表現(xiàn)的形象、情感真切體會和逐步接納的過程,感知于外,受之于心。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所受到的情感影響,是對語言及內(nèi)容的感同身受,也是對語言秘妙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執(zhí)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如何讓這株柳在學生心里扎根?我是這樣設(shè)計教學活動的:
(1) 初讀課文,“柳”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誦讀一些描寫柳的語句)
(2) 讀讀課文,文中的柳是什么樣子的?
(3) 它為什么長得與我們常見的柳不一樣?(關(guān)注它的生存環(huán)境——青海高原)
(4) 作者為什么要在描寫柳的外形前,用大量的筆墨寫青海高原?
在品味這株柳九死一生的頑強品質(zhì)后,再來回望篇首的語句:“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這么平淡的語言,絲毫沒有注入多少情感,放在開頭,你覺得有必要嗎?有學生認為可以刪,開門見山,直接說青海高原上有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敬畏。也有學生辯解道,作者是有意這樣寫的,情感由淡到濃。通過交流討論,師生共同覺得,作者是飽含一腔敬畏之情在描述這株柳樹,是欲揚先抑的寫法,所謂情到濃時語更淡。
后來,我們師生一起回讀《在大海中永生》的片段,感受飛機載著敬愛的鄧小平爺爺?shù)墓腔业偷偷鼐従彽乩@飛在大海上的一幕,感受作者在平淡語言的背后那強壓著的悲痛。課后又推薦閱讀《十里長街送總理》,最后設(shè)計練筆:如果你生活中有這樣的濃情體驗,試著寫下來。這個教學過程旨在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語言,融入語言,學生不僅體會言中之義、言外之情,更發(fā)現(xiàn)了語言運用的神奇和美妙,從中既獲得他人的言語經(jīng)驗,又豐富了自身的言語倉庫。
“語用”教學是對待文本的一種態(tài)度,既要入乎其內(nèi),又要出乎其外;“語用”教學是一種策略和視角,解讀文本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罢Z用”教學是一座橋梁,渡教師,言意互轉(zhuǎn),課堂舒廣袖,實現(xiàn)教學的高效;渡學生,一課一得,言意兼得,得而快樂。語文回歸的感覺真好,課堂因“語用”而煥發(fā)活力。
(作者單位:常州市西新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