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暉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高校的音樂學作曲理論課也需要跟上時代的發(fā)展,為此我國的教育部門還于2007年提出了高校作曲理論課“綜合”發(fā)展的教學理念,還為此專門編寫了《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這部書將西方的音樂教學理念與我國的高校音樂教學現(xiàn)狀相結合,從而對我國高校的音樂學作曲理論教學進行改革,促進作曲理論課的“綜合”發(fā)展。本文主要對我國普通高校音樂學作曲理論課程的改革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校 音樂學作曲理論課 改革
在《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這本書中,對和聲、曲式、復調以及配器等四個方面(通常將其稱之為“四大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同時也對現(xiàn)代音樂的發(fā)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將音樂教學向“綜合”化的方向發(fā)展。
一、改革措施與教學實際間的幾種對比
(一)“4+1”,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實施方案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在《高校(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教學目標應由中外多部音樂作品的分辨、音樂材料的陳述、單聲部民歌的改編及樂隊簡譜的編配四個方面組成。結合這一目標不難看出,高校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其整體的課時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減少,知識的連貫性與學科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得到強化,學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掌握作曲的相關知識,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一模式的應用,導致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牢靠,專業(yè)技能薄弱、實際應用中存在較大問題。
結合當前高校音樂專業(yè)學生的實際狀況來看,學生在入學前的基礎知識參差不齊,要想從根本上達到上述目標則存在一定難度,且和聲寫作作為整個基礎知識中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掌握、練習,僅僅依靠課堂是難易實現(xiàn)的,由此可見,課時的壓縮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教學的持久發(fā)展。
(二)教學成本的“節(jié)約”和“減少”
在教學成本的使用上,課程設置從每一學科為一學期或一學年、由不同教師講授改為每一學科少于一個學期、由一位教師講授,這從本質上看是“減少”課程的教學成本并非“節(jié)約”。從本質上看,減少教學成本是與整個教學投入相照應的,壓縮教學人員并不是促進教學改革的關鍵,其之間也沒有相對應的關系。作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教育活動的實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因而在減少課時的硬型節(jié)約上,不如采取更為科學完善的措施,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與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來完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在推動高校發(fā)展的同時,還能為我國教育的持久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教師的培養(yǎng)方式與教師的教學任務之間的對比
針對高校音樂教師的選拔上,《高校(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除了對教師的德育進行要求外,還對其專業(yè)素質有著明確規(guī)定,即講師應具備職稱或本專業(yè)碩士以上學位方可擔任。但在實際運行中,受專業(yè)人才數(shù)量的限制及高校教學課程體系的制約,部分高校很難實現(xiàn)“全能”教師教學,如在和聲方向的研究生課程中,需要與和聲相關的理論學習,但沒有相關復調、曲式的課程;但學科內容的綜合化則需要教師承擔“4+1”的全部課程,因而兩者之間是矛盾的。另一方面,“教師環(huán)境”的單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學效果,如在教學過程中,長期的面對某一個老師,在與其交流中,學生的思維會逐漸固化,考慮問題時也會單一化,缺乏對不同學科的探索。
二、基于教學改革的幾點看法
從上述可以看出,雖然我國對高校音樂學作曲理論教學以及做出了相關的改革,但是在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以及矛盾尚未解決。
無論教學怎么改革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文化的發(fā)展。這個教學改革是借鑒了西方的音樂教學,從這里可以看出一下幾個問題:第一,我們的教學改革其實就是在“套用”西方國家的教學模式。大家都知道,東西方的文化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將同一種教學模式運用到不同文化中顯然是不合適的。第二,我國的音樂教學改革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改革方案,而不是一味的向國外的教學模式學習。
從我國音樂的發(fā)展史來看,我國的音樂確實與西方音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這也不能一味的向西方的音樂文化學習,而往往忽略了我國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不同地區(qū)與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在進行作曲理論課教學的時候,授課老師需要在教學的時候,將民族文化也融入到教學中來。這就需要做到:首先,對我國的“五聲調式”的理論要有足夠的重視,在進行教學或者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要盡量的把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其中,確保理論知識的扎實化。其次,結合我國高?,F(xiàn)有的教學狀況,在原有的基礎上對音樂課程進行分科,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能確保其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最后,在人才培養(yǎng)上,應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型、綜合型人才,從根本上強化學生訓練的應用能力,為其今后的就業(yè)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由于全球一體化已經成為世界發(fā)展不可更改的發(fā)展趨向,所以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也就越來越頻繁,在這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中,我們需要在不斷的學習其他國家優(yōu)秀文化并將其運用到我國當前的音樂學作曲理論教學的改革中來,才能不斷的完善我國的音樂學作曲理論教學。
參考文獻:
[1]徐菁菁.文化視域中的中美音樂教師教育課程比較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2]郭宇.高等院校音樂劇人才培養(yǎng)(本科)課程設置與實施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3]胡永強.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作曲基礎理論課程教材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