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林紅
【摘 要】學前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談到教育問題時說過的一句話。幼兒階段是人生的起始階段,在這一時期內(nèi),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zhì)和文明行為都將對幼兒日后的健康成長和身心發(fā)育產(chǎn)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因此良好的幼兒學前教育將直接影響到幼兒一生的品格與行為。
【關鍵詞】學前教育;發(fā)展對策
幼兒的學前教育是教育的基本任務,也是影響孩子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階段孩子沒有自控的能力,所以只有靠教師來引導、教育幼兒,培養(yǎng)幼兒的認知和感知能力,所以幼兒學前教育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幼兒學前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幼兒學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須在社會、家庭、幼兒園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達到的特殊工程。
一、家園結(jié)合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熏陶。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對孩子的生活照顧的是無微不至,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一聲:不。結(jié)果,使孩子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壞習慣。況且幼兒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其行為習慣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兒園接受的行為模式,如果家長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棄之一旁。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
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用家園聯(lián)系冊、家長園地,幼兒成長手冊,使家長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zhí)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可以讓家長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xiàn),了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寓教育于游戲之中,讓家長和幼兒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創(chuàng)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圍。幼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才會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wěn)定,得到愛心的熏陶,萌發(fā)自信心、上進心;其次,要創(chuàng)設優(yōu)美整潔的家庭環(huán)境,使幼兒從小萌發(fā)愛美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guī)律等良好行為習慣。最后,要將教師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幼兒園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樣如此要求孩子。這樣,才能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榜樣激勵
幼兒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成人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家長應該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為表現(xiàn),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guī)的幼兒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幼兒對正確的行為而獲得的正面強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來,而逐漸養(yǎng)成行為習慣。如:為培養(yǎng)幼兒自我服務能力,解決有些幼兒不愿洗手的壞毛病,老師對已經(jīng)養(yǎng)成洗手習慣的幼兒講講自己對洗手的看法,同時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向幼兒出示兩張圖片,一張圖為臟的小手,一張圖為干凈的小手,然后組織幼兒討論:“你喜歡那只小手?為什么?”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說出臟手上有細菌,吃到肚子里會生病的道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學會洗手,當幼兒洗干凈手后,教師及時在班級進行表揚,從而使孩子們逐漸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
三、科學引導
幼兒教育中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有些教師或者家長很想教育好孩子,養(yǎng)成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但往往事與愿違,這與教育方法不當有關。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愛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錢任孩子花,結(jié)果導致孩子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自私任性的壞習慣,對老人卻不夠孝敬。因此,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對于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喜歡聽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載體,對幼兒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可以產(chǎn)生較好的效果。為培養(yǎng)幼兒愛惜糧食,我們向幼兒講述了《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組織幼兒討論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啟發(fā)幼兒愛惜糧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進餐中,扔飯菜的行為明顯減少了。
我曾今聽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天一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出去散步,走到半路時,孩子看到地上有一根羽毛,孩子蹲在地上把玩,媽媽看到了就制止孩子“不要玩,太臟了”,孩子被媽媽拉著走時還不停的回頭張望。同樣的一件事發(fā)生在另外一對母子身上,那位母親的做法是“你怎么發(fā)現(xiàn)這根羽毛的???你的眼睛真厲害,可是它太臟了,我們把它帶回去洗個澡,讓它變漂亮”孩子高高興興地帶著羽毛回家了,并把它做成了一個小玩具,不僅家長尊重了孩子還讓家長和孩子有了一次親子活動的機會。一件同樣的事情卻有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家長朋友們你們覺得哪一種教育機制比較好呢?
四、言傳身教
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對于自己第一個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尤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誤導到幼兒。家長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來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平時能夠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往往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媽媽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餐巾紙,就對正在玩耍的女兒說:“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讓家干凈還是不干凈???”然后當著女兒的面把垃圾揀起來放進垃圾桶。此后有這種情況出現(xiàn),女兒都很自覺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就逐漸發(fā)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維具體形象,家長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孩子學習的直接范例,家長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如排隊、讓座、不隨地吐痰等到細節(jié)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首先不做。
五、強化鞏固
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個從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反復訓練,逐步強化。如有個別幼兒在玩完玩具后,沒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我們就要有意識一組織幼兒進行收拾玩具的練習,并多次重復訓練,使幼兒養(yǎng)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覺、及時地將玩具放回去的好習慣。行為鞏固是指定期對幼兒的行為常規(guī)進行檢查和評比,使其能夠在生活常規(guī)的制約下自覺養(yǎng)成良好生活常規(guī)和鞏固已經(jīng)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行為鞏固教育時,還使用適當?shù)募钍侄蝸泶龠M幼兒堅持良好行為。在檢查中對行為習慣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對較差的孩子個別幫助。檢查中行為表現(xiàn)好的孩子在墻報上貼上星星,使其產(chǎn)生自豪感和榮譽感,以激勵其他幼兒學習。還在值日生活動中開展了“小小檢查員”的活動,每天安排1-2個幼兒擔任班級的“檢查員”,讓他們檢查和評價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規(guī)表現(xiàn),對幼兒的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作用很大,能夠有力地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總之,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早期的幼兒教育為孩子的成長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們要重視幼兒教育,結(jié)合實際情況,轉(zhuǎn)變教育理念,依靠自身的條件和資源最大化地調(diào)整教育方法,努力探索出一條培養(yǎng)出幼兒綜合素質(zhì)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馬曉紅,王娟.從復雜性視野看幼兒社會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10.1.
[2]康建琴.對幼兒教育課程設置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5.
[3]汪巖.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后現(xiàn)代差異觀審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