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東
在路上(節(jié)選)
周向東
1.由于尋找本民族文脈的文化傾向,當代詩的精神會在很大程度上向古典詩靠攏。一個新的植根(或融合)中國古典思想的哲學系統(tǒng)會誕生(這方面安樂哲、郝大維、成中英、杜維明、余英時、李澤厚、劉小楓、趙汀陽等等一批研究者,可以說是在嘗試建立一種文藝復興式的核心系統(tǒng))。新詩和古詩會共同享用這個系統(tǒng),從而在語言上互相滲透,找到“中國式的表達方式”,使古今詩歌之間互相構成一條完整的詩歌鏈。
從新文化運動到新詩成熟,與古詩的語言精神產生斷裂,大概花了二三十年,那么這個回歸或銜接的過程應該會少于二三十年。
當然,這不是意味著純粹的古典或西化詩歌不再留存,而是不再大行其道成為所謂的主流。
2.我們如何整合和推進既有的文辭?翻譯體橫行的階段,應該休矣?,F在本土性很強的口語詩大行其道,也已經把語言的淺層空間消耗殆盡。具有更深層文化潛意識的文言文應該被沿承,從而生成出更多的當代要素。真正能代表中國語言特色的只有文言文,我們卻遺棄它很久了,應該是回來的時候了。沒有一個國家能真正割斷自己的語言史(除非種族滅絕),一個殖民化的階段已經過去,語言的沙文主義也應該過去了。但文言的演進同時還得伴隨著文言語境的演進,所以,重構文言語境的文化和思想的演進顯得尤為重要。文化和思想沙文的主義應該過去了,中國的文化和思想不姓柏拉圖,不姓海德格爾,不姓德里達,也不姓歌德,它需要的是,老莊孔孟釋禪的復生和演進,在這個基礎上,它才可以和柏拉圖、海德格爾、德里達、歌德進行公平的交流,而不是非此即彼。我們需要的是復生而不是詐尸,是演進而不是灌輸。詩歌因為語言的實驗性和思想的前衛(wèi)性,會承擔這些責任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所以詩人在當下或將來都會成為開拓者和引領者。
3.說到創(chuàng)作自由,這里還得說說拉康,他說人的自我是鏡像,那么人不妨有許多個自我(如果自我只能是唯一的,那么這樣說就等于沒有自我了),這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更能體現。這樣就可以解釋,唐詩宋詞的寫作者,可以寫出金戈鐵馬的坎款鏜塔之聲,也可以寫飄然出塵的游仙詩,又能寫出鶯鶯燕燕之音,性別似乎沒有阻礙詩人對異性的深入真切的體驗。如:李白自信為太白謫世,留下了“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之語;李賀可以為能做上帝的書記而激動;花間詞人的艷情詩也是男做女相,姿態(tài)萬千;葡萄牙詩人佩索亞,生前更是變換過很多身份去寫詩,最后把自己的身世搞的像謎一樣,或許這些就是多重人格的體現(在網絡社會,在文學中,以虛構為真實的作用下,把它們理解成為多個自我更正確)。如果是小說家那更加需要這個功能,心隨人事而動,復雜的架構,需要不同或者完全背反的體驗。曹雪芹在《紅樓夢》里設計了(據民國初年蘭上星白編的《紅樓夢人物譜》統(tǒng)計,共721人)各種人物幾百名,曹氏不可能在現實中
都能找到原型,只能是模擬和虛構,可見曹氏對人物鏡像體驗之深。
而同樣是對鏡像,路遙可以為田曉霞的死而痛哭流涕。虛構,鏡像,它不是真實的,卻是會讓人臆想真實,并為此注入情感。最終的真實似乎永遠不能企及,人類或許一直生活在各種虛構組成的網中,我們不斷追求真實,卻永遠只能得到真相。真相,使我們有了更多關于真實的想象,所以我們的創(chuàng)作自由了。創(chuàng)作自由最大的好處就是擴大了我們想象的權利,由此激發(fā)了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
4.國人好杜甫詩,而認為李白詩不可學,這是一種封建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在作怪。杜甫詩技巧的可琢磨性,儒家思想的敦厚循道,都是值得稱道的,但對于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來說,杜甫詩已經固化了,一種秩序化的東西很明顯地存在于杜甫以后的傳統(tǒng)里。新語言新技巧的新詩,不可能發(fā)生在學杜的人身上,只可能發(fā)生在學李白的人身上,解密李白是詩歌不斷進化的必然功課。一個對千年前詩人的技術和意態(tài)還視為神秘的國度,是沒有指望能進一步產生新的古詩的?!皠?chuàng)新”這個詞也許比較刺眼,但唐代似乎沒有提倡這個說法,可是新事物不斷涌現,現在我們主力推行創(chuàng)新,卻還會背上狂悖之名。這是否意味著現在的詩歌創(chuàng)新不如唐代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放在全世界范圍來看,當代中國詩歌,幾乎還沒有爬出模仿的泥沼,不是模仿古代,就是模仿國外,這就是思想不獨立帶來的后果。思想就是一個國家的發(fā)動機,一個發(fā)動機還在依靠國外或古代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5.文言詩的好處在于時間的優(yōu)勢。文言詩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給你最大的沖擊。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意象派運動從另一方面反證了這個優(yōu)勢。光幾個名詞和少數動詞的組合就能產生詩意,比如威廉斯的《紅色手推車》:
有那么許多
要靠
一輛紅色手
推車
被雨水淋得
晶亮
在一群白雞
近旁。
意象是個最有力的心靈撞擊物。但我們必須承認,所謂意象派的意象和深度意象的意象,現在已是兩個充滿西方傳統(tǒng)色彩的詞。它們本質上是柏格森生命沖動學說和超現實主義技巧、中國田園山水精神的結合物。
6.在古代詩歌中,不但傳承了意象這個關鍵元素,還傳承出公安派,性靈派兩個奇葩,這是晚明思想開放的一個結果,但就是這個結果讓我們看到了古典詩歌的另一種色彩,一種思想的魅力。好多人只注重于性靈派的語言淺顯,口語向俗的特征,性靈派也因此飽受詬病。殊不知性靈派秉承了李贄以來的離經叛道的求真精神,沒有這種精神的性靈派才是末流,才是遺神取貌的村婦販夫之詞。從國風——元白——楊萬里,公安、性靈派的創(chuàng)作活動應該是古典中國詩歌史上的最后一場向俗,求真,求新的運動,影響詩壇三百多年而不絕。它和現在的口語詩有些呼應的地方,但并不刻意向下到爛俗的程度,只是因此在古典中國增加了更加廣泛的群體基礎。
7.神韻派很多人以為沒感覺,神韻派應該是最接近國外所謂的意象派詩歌的一個派別。意象派詩歌講究色彩鮮明,音韻節(jié)
奏和諧響亮,多用動名詞而盡量不用副詞連綴詞等,主觀色彩(這點意象派內部也有很多不統(tǒng)一處)盡量包含在客觀物象之中。這些寫法基本也是神韻派的要求。但還有一點,神韻派開創(chuàng)時的秋柳四章有其意義和感情表達的模糊性,這點倒有點像燕卜孫的復義的初級階段??上跏康澰僖矝]有向前進一步,而是在以后的詩里,反而往后退縮了。意思越來越明確,感情越來越淡化。有人說李商隱也有復義的表達,我說不是,那是晦澀,李商隱自己有明確的意思,只是不便表達,后人費猜疑罷了。歧義(或復義)在古典時代大都認為是一種句病,是詞不達意,功夫不到的表現。而在現代以后,卻是一種很正常的技巧了。還有一點,意象詩很多時侯不排斥工業(yè)物象,而神韻詩一般都取材于自然物像,這是時代造成的結果吧。
8.古典詩詞還是具備現代性因素的,就像上面說的神韻派,如果在《秋柳》的復義性方面再發(fā)展下去或許就是一個古典的朦朧詩派。可惜圣賢思想禁錮了一切亂力怪神,使詩人只能在某個圈子里跳舞。還如吳文英的:“飛紅若到西湖底,攪翠瀾,正是愁魚?!保ā陡哧柵_·豐樂樓分韻得如字》)“幽云怪雨。翠萍濕空梁,夜深飛去。雁起青天,數行書似藏舊處。”(《齊天樂(黃鐘宮)與馮深居登禹陵》)想象之奇麗均不在現代詩人之下。這八百年前的詞,卻給人予某種時代感。可惜這些詞在古代往往被斥為晦澀而不納入正途,還有人費盡心思去做肌理之考,真乃敗詩敗興!
9.新詩界正在做的,古詩界同樣在做,這種銜接性必然會在未來的某個日子呈現出來。它們是一根繩上的兩個螞蚱。
10.新詩人如何在西化語境中轉化出來?光靠用西化的語言來表達傳統(tǒng)意趣恐怕還不夠。語言是詩人本分,所謂西化的語言乃是翻譯體的語言,適宜科學、邏輯、異化、錯亂、扭曲等,這樣的語言和中國傳統(tǒng)上崇尚自然、圓融的語言表達模式是相悖的。百年來,中國(大陸)人大體上對文言體系形成了一股很強的反感,包括所使用的典故,以為都是糟粕和守舊的代表,這是現代化進程未息的余波(我不知道新詩人反復用奧德賽,塞壬,撒旦是不是守舊)。很多傳統(tǒng)思想,不是文言體系是很難表達完善的,文言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天生的一副軀體。完全放棄傳統(tǒng)語言的獨特性去表達所謂的傳統(tǒng),就會失去固有的靈韻,這是拋棄了詩人的本分,去干西式哲學家的事。很多傳統(tǒng)意趣,用一兩個字的文言便足于表達,如果換成白話或翻譯體語言,則需要長篇累牘還有越說越不到位的嫌疑。這是兩條鐵軌,偶然交叉,但不會合體。事實上,隨著中國文化獨特性的推進,文言體系和現在的白話體系會越來越不那么涇渭分明,不遠將來,或許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十世紀語言學的轉向,從索緒爾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使語言學擺脫了依附狀態(tài),獨立出來”;到海德格爾的“語言是存在的家”,把存在和語言變?yōu)椴豢煞指畹恼w,再到后來德里達甚至認為語言之外空無一切。語言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且具有了生長和精神性的特點。詩人就是生產語言的一個重要關口,語言絕不是詩人的工具,是詩人的另一種生命形式。韓東說詩到語言為止是有道理的,美國也有一個語言詩派,專注于語言的所指和能指的多向性激發(fā),也算是一種極端的嘗試。
所以要寫出真正的“中國詩”,先要把傳統(tǒng)的語言模式進行修煉和借鑒,這是詩人必須要做的。格非說,中國小說家要向話本小說的語言學習,新詩人也應該向唐詩宋詞的語言學習?;蛟S,這是最快的途徑。
(作者系常熟市詩詞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