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動員視閾下的清末粵語報刊
——以《唯一趣報有所謂》為考察中心

2015-11-14 08:43:56趙戰(zhàn)花
關(guān)鍵詞:鄭氏粵語動員

趙戰(zhàn)花

(中國人民大學(xué) 新聞學(xué)院,北京 100086)

社會動員視閾下的清末粵語報刊

——以《唯一趣報有所謂》為考察中心

趙戰(zhàn)花

(中國人民大學(xué) 新聞學(xué)院,北京 100086)

利用報刊進行社會動員是清末以降中國新聞事業(yè)最為突出的特征,其中《唯一趣報有所謂》利用粵地方言寫作傳統(tǒng)和成熟發(fā)達的粵文字系統(tǒng),建構(gòu)從精英到平民的二次傳播路徑,暫時解決了方言地域性與報刊“大眾傳播”之間的矛盾,在二十世紀初期掀起一場以粵語寫作民間曲藝,以圖“鼓民氣”、“合大群”的社會動員,影響深遠,是近代報刊中方言寫作的代表。

《唯一趣報有所謂》;方言寫作;社會動員

清末以降,“風云交涉,瞬息萬變”,社會運動此起彼伏。然而“歷史上任何一場群眾性的社會運動,如果沒有高效的社會動員,要成功地發(fā)動和順利地進行,都是十分困難的”。在諸多的動員方式中,最為矚目、有效的社會動員手段之一就是通過報刊制造輿論。以方言寫作新聞、評論、副刊文藝就在這一背景下進入近代報人的視野,伴隨著白話報的興起,方言與報刊的結(jié)合逐漸頻繁起來,成為辛亥革命之前報紙進行社會動員的一個重要機制。其中以粵文字、粵地曲藝作品入報是清末粵語方言區(qū)報紙的一個普遍特征,故就數(shù)量和歷史影響而言,以粵語寫作的報刊是最為發(fā)達的方言報刊。創(chuàng)辦于1905年的《唯一趣報有所謂》(下稱《有所謂報》)正是這樣一份在近代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以粵語寫作啟蒙社會、鼓舞民氣,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干預(yù)社會變革的方言報紙,為清末以來報刊方言寫作的代表。

一、鄭貫公其人

《有所謂報》的創(chuàng)辦者鄭貫公,廣東香山縣人,原名道,字貫一,號貫庵、自立等,從事新聞事業(yè)后多以貫公、仍舊、猛等筆名行世。鄭氏出身貧苦,“少穎悟好學(xué),過目成誦,有神童之目”。十六歲時因家貧停學(xué),隨族人壽康東渡日本謀生,于太古洋行橫濱支店做雜役。閑暇之余,接觸到《新學(xué)書報》、《時務(wù)報》、《知新報》等刊物。后被推薦到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橫濱大同學(xué)校免費讀書,開始學(xué)習(xí)盧梭、孟德斯鳩、斯賓塞等人的學(xué)說,受到平等、自由、天賦人權(quán)等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的啟蒙。

1900年唐才常領(lǐng)導(dǎo)的自立軍在漢口起義失敗,高等大同學(xué)校十余名湘籍學(xué)生遇難。多位同窗罹難對鄭貫公刺激很大,自此思想上逐漸與?;逝擅撾x,開始傾向反清的民族主義。同年底,鄭氏被推薦到《清議報》任助理編輯。但有感于《清議報》言論受康有為干涉太甚,“稍涉急激之文字均不許登載”,遂與馮懋龍、馮斯欒等組織開智會,創(chuàng)辦《開智錄》半月刊,“欲以革命學(xué)說灌輸海外保皇會員,為拔趙幟易漢幟之計”,鄭氏的辦報生涯自此開始。

鄭貫公利用工作之便,以《清議報》為印刷及發(fā)行機關(guān),隨報附送《開智錄》,“以是凡有《清議報》銷流之地,即莫不有《開智錄》。各地華僑以其文字淺顯,立論新奇,多歡迎之,尤以南洋群島為最”,其中以粵語寫就的“粵謳解心”一欄深受歡迎。后因發(fā)表與保皇黨針鋒相對的《義和團有助于中國說》一文,高呼“奪回自由之民權(quán),扭轉(zhuǎn)乾坤,開共和之善政”,并作《戲為十八省秀才討康有為檄》一文諷刺康氏,大大觸怒了?;庶h,鄭貫公被逐出《清議報》,《開智錄》遂???。

1901年春,經(jīng)孫中山介紹,鄭貫公至香港《中國日報》任其副刊《鼓吹錄》主編。鄭氏“喜歡仿效嶺南即事體,寫成粵駢文,以游戲之筆墨,作革命的宣傳,別饒趣味,很受讀者歡迎,實開今日報紙以粵語為文的先河”。但鄭氏為人“性豪爽,有俠風”,與《中國日報》主編陳少白不合而后請辭。1903年12月29日,鄭貫公與友人合辦《世界公益報》并任總編。該報設(shè)莊、諧二部,莊部為新聞時評,諧部為粵謳、歌謠、插畫等。后因刊發(fā)龍舟歌《揚州十日記》引發(fā)軒然大波,鄭貫公遂辭職。1904年3月31日,鄭氏另辦《廣東日報》,設(shè)附刊《無所謂》,每日兩頁單獨發(fā)行,其中“舞臺新籟”欄專以粵謳、南音、班本、龍舟等粵地民間曲藝形式演繹歷史故事、揭露清廷腐敗、呼喚革命,一時間“一紙風行,萬方雷動,家傳戶誦”。

1905年6月4日,鄭貫公創(chuàng)辦《有所謂報》,任總編輯兼督印人?!队兴^報》版面格局與《世界公益報》類似,也設(shè)有莊諧二部。諧部以文藝作品為主,設(shè)有“題詞、落花影、前人史、滑稽魂”等欄目,其中以粵語寫就的粵謳、數(shù)白攬、木魚等在粵地極具影響,“莊諧并用,極嬉笑怒罵之致,尤足以動人”。1906年5月6日鄭貫公因染時疫逝于家鄉(xiāng)香山縣雍陌鄉(xiāng),時年26歲。

二、《有所謂》報的粵語民間曲藝創(chuàng)作

自進入報界,鄭貫公在其主編的4份報刊中都大量刊載以粵語創(chuàng)作的民間曲藝作品。在《開智錄》時期,鄭氏的方言寫作還處在“試水”階段,并沒有預(yù)料到方言寫就的民間曲藝與報刊結(jié)合所具備的強大動員力量。但受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他認同“詩章、歌曲”的啟蒙作用,“國家之輿論,或賦諸詩章,或詠諸歌曲,上自京師,下而朝野……人民莫不日手數(shù)篇,高聲朗誦,如登天之快焉。咸知有當盡國民之義務(wù),不致有莫知國家為何物之虞”。因此《開智錄》中“詞林”、“時事笑譚”、“小說”等欄目占據(jù)相當篇幅,每期也必有“粵謳解心”或“南音”專欄。

此后經(jīng)歷《中國日報》等報的實踐,鄭貫公對民間曲藝與報紙結(jié)合產(chǎn)生的動員力量有了充分認知,他提出“謳歌戲本不能不多撰也”,“報紙為開智之良劑,而謳歌戲本,為開下流社會知識之圣藥,故邇來報界漸次進化,皆知謳歌戲本,為開一般社會智慧之不二法門……彼謳歌戲本,為勞動家之所歡迎”,鄭氏這時已經(jīng)清楚看到民間文藝在“勞動家”中的號召能力。認識上的成熟與充分的實踐造就了《有所謂報》成為這一時期最為成熟、最有影響的方言與報刊結(jié)合的“典范”,在不到兩年的歷史中,《有所謂報》幾乎每天刊出以“開民智、鼓民氣、合大群”為主題的粵謳、南音、木魚、龍舟或粵劇班本,數(shù)量之多、影響之大堪稱一時之冠。

《有所謂報》創(chuàng)刊之時,適逢美國宣布實行華工禁約,故其刊登的粵地民間曲藝以呼應(yīng)1905年拒約運動、抵制美貨斗爭為最多,如《華工訴恨》、《金山客嘆五更》、《南飛雁》、《拒約會》、《賠乜野禮》等,這些作品的主題無一例外都是描繪在美華工的苦難生活以及控訴美國政府,其核心的情感主題不外乎“訴苦”、“譴責”、“咒罵”,如描述華工悲慘境遇的《真正系苦》:“真正系苦,我地華工,謀生無路,逼住要四海飄蓬……試想我地在本國既系咁艱難,來到外埠又咁苦痛,真正系地球雖大,無處可把身容”,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心甚慟,唉!愁萬種,熱血如潮涌”,充分體現(xiàn)出在美華工的苦難和無處控訴的悲憤心情,最后不得不寄托于中國的革命,“但得漢人光復(fù)呀,重駛乜遠地為傭”!據(jù)統(tǒng)計,彼時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在美華人來自珠三角一帶,一位在廣州的美國領(lǐng)事曾評論道:“不論何時,但凡因在美華人的冤屈而引起的中國人的動亂或動蕩,憤怒的來源和中心通常就在廣州。”因為情感利益休戚相關(guān),故這些作品能夠迅速點燃民眾情緒,借助粵語強大的滲透性在最重要的華工輸出地珠三角一帶迅速傳播,以共同的情感進行社會動員,拒約運動由此走向高潮。

揭露清廷的腐敗、呼吁民間反抗也是《有所謂報》一個重要的主題,且往往針對一個事件發(fā)表系列作品,形成強烈的輿論攻勢。如《報效》、《一味構(gòu)陷》、《做乜野善董》、《又話保佢》、《聞得你話放》等謳,都是揭露兩廣總督岑春煊在拒約運動中對拒約會委員的迫害,“睇嚇一日日財金民窮,真系可憫。呼號遍地,你都詐作唔聞,凈話庫款奇絀得交關(guān)響處震?;潘莱疫碓捘愠隽Γ筒活櫚傩掌D辛……真可恨……”這些作品發(fā)表后引起民間輿論的強烈指摘,使其陰謀無處遁形。針對隨后粵督以禁報泄憤之舉,鄭貫公作《想鉗制報館》一謳進行反擊,“想鉗制報館,你膽大得咁交關(guān)?如果不是喪心病呀,邊處有咁蠻橫!……你既系畏人清議,就咪咁冥頑。天下不韙嘅事情,就唔好去故犯。唉!防住撞扳,要聽人勸諫。睇嚇三千毛瑟呀,莫當為閑”。義正詞嚴、毫不退讓,禁報一事也不了了之。諷刺當局的《官字兩個口》一謳,從“官”字結(jié)構(gòu)出發(fā),“佢一個口打開,已是去將丁揾。況且個口齊開,就設(shè)碇避身。若系食到無人,佢又驚噲吊癮。就把地皮來刮,絕不留情”,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當局的丑態(tài);《睇嚇、睇嚇,官重弊過賊》為揭露粵的社會腐敗之作,“喂,鄉(xiāng)里,顧住播。就嚟輪到我地啰。咪話佢地大粒佬,有緊要嘅,闊佬志在咩。唔系咁講咯,作完闊佬就作致到我地啰。點算好呢,等我想嚇”,嬉笑怒罵,以幽默的言辭對當?shù)厣鐣涣棘F(xiàn)象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諷刺。

除了響應(yīng)運動、呼吁革命之外,以粵地民間曲藝開啟民智也是《有所謂報》進行社會動員的重要手段,如宣傳破除迷信的《力破神權(quán)》,“引動生鬼一班,到處嚟清唱。佢話燒衣唔打賞,生仔就少年殤”;倡導(dǎo)移風易俗的《游撈凈水記》、為革命英雄立傳的《俄羅斯虛無黨女杰蘇菲亞傳》、《民族偉人閻應(yīng)元》等作品,都以粵地民間俗語、俚語入文,文辭淺白、說理精辟,因此流傳極廣。此外,把有關(guān)拒約運動的新聞以本地民間曲藝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也是《有所謂報》進行社會動員的一主要手段,如馬達臣等拒約人士因繪制《龜仔抬美人》一圖而遭逮捕的新聞很快成為粵謳的創(chuàng)作主題,《馬達臣獄中夜嘆》、《江天舫七妖設(shè)計害三賢》等先后在《有所謂報》刊發(fā)。這樣的處理方式既及時報道了拒約運動的最新進展,同時又能在最短時間讓粗通文字階層了解運動的動態(tài),讓輿論的發(fā)展總是處在一種及時更新升級、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

1905年的抗美拒約運動是一場全國性的社會運動,華南、華北等地及東南亞一帶先后掀起了聲勢浩大的集會、示威活動。與各地相比,以廣州為運動中心的珠三角一地的抵制運動最為顯著的特征是重視對社會各個群體的鼓動,社會動員滲透到草根階層而非僅有精英階層參與,尤其重視對兒童、婦女群體的啟蒙鼓動,《有所謂報》刊發(fā)的《好孩兒》一謳便是其中代表?!斑湓捘昙o尚細,事事唔知,試嚇城西李氏,個個好孩兒,佢年僅十三,人極有志,……佢聽著拒約嘅言詞,就感動到極地,想著實行抵制,盡嚇責所當宜。返到家中,見物件多系來自北美,心中怒極,又恐勢力難施,個陣無可奈何,就打爛個留聲慨機器,又怕爹娘所責,惡造言詞,是以借意不食兩餐,就在床上假寐。……你話咁大個學(xué)童,能夠干出咁嘅事。唉!明大義,可見吾民氣。試問嚇個的唔知去抵制呀,重有乜面上層皮。”

在這樣的社會動員與宣傳鼓動下,珠三角一地的各行各業(yè)廣泛參與到了抵制運動中,如賭徒們也開始抽國產(chǎn)香煙而非先前的美國香煙;擺渡的婦女拒絕裝有美貨的箱子上船;一個理發(fā)師發(fā)誓不為美國人理發(fā);家庭婦女們制作米糕以取代傳統(tǒng)的月餅,僅僅因為面粉產(chǎn)自美國,甚至木坑口寨的妓女都宣稱不用美貨。1905年8月21日《有所謂報》發(fā)表《唔好自》一謳,以一女子口吻呼吁抵制美國香煙,“君呀,你如果有咁嘅執(zhí)心,奴亦有咁嘅氣度……我削性要共你嚟相賭,邊個心唔對口,邊個就係有血性之徒”。珠三角一地的社會動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全面滲透的效果,和《有所謂報》等報以粵地民間曲藝的呼喚密切相關(guān),這些作品既遵守了粵地民間曲藝創(chuàng)作規(guī)范,又以粵文字書寫,目標受眾對內(nèi)容的理解無隔閡、不陌生、接受度高。其共同的創(chuàng)作機制為“以最合群眾心理……最易動群眾之視聽……最易發(fā)常人之感情”之事而傳民族國家思想,通過共同的情感傾訴進行“情緒提升”,借助方言最大范圍地滲到“勞動家”中間,從而達到“喚醒癡愚,共登覺岸”這一動員目標,社會反應(yīng)熱烈持久。因此當上海等地的拒約運動逐漸式微之時,珠三角一地的抵制活動依然堅持了一年之多。

三、方言與報刊“大眾”傳播的矛盾及化解之道

《有所謂報》的這一做法引發(fā)下列問題:地域色彩鮮明的方言與報刊“大眾”傳播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或者說作為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報人,鄭貫公因何做出這樣“矛盾”的選擇?

對于上述問題的回答應(yīng)從考察鄭氏自身經(jīng)歷與思想變化開始。鄭貫公赴日之前未曾離開過廣東,留日五年所交往者多為梁啟超、孫中山、馮自由等粵籍人士,赴港辦報則又回到粵語的大本營,從未與粵地文化、語言疏離,幾乎沒有北方生活經(jīng)驗,以官話寫作存在相當難度,且《有所謂報》發(fā)行于香港、輻射珠三角地區(qū),“最便宜的工具畢竟是母舌”,選擇粵語進入報刊在鄭氏看來是“以寓言諷時,謳歌變俗,因勢利導(dǎo),化無用為有用”的最便捷途徑。1901年赴港之后直面國內(nèi)劇烈變動的政治形勢,鄭貫公的認識隨之發(fā)生變化,“有用為何”——“鼓民氣”、“合大群”,直接呼喚革命成為鄭氏追求的目標。這一思想變化從鄭貫公撰寫的有關(guān)文章中能看出清晰的演變脈絡(luò)。

鄭氏赴港辦報之前的新聞觀念集中表達于《開智會錄緣起》與《論閱新聞紙之益》兩文。在這兩篇文章中,鄭貫公認為新聞紙具有強大的啟蒙社會的功能:“為今日計,必使聾者聰而瞽者明,夢者醒而愚者智,方為得法也。然欲達此法之目的,必曰新聞紙……新聞紙如天空氣,使人呼之吸之,得以生活,若稍少之,則悶悶然,蚩蚩然,如醉夢,若全無以吸之,則將就棺槨、親黃土矣。”在鄭氏看來,“所謂多一張新聞紙,便是國民多一層幸?!???梢娻嵤洗藭r的新聞觀念還十分樸素,對新聞紙的認知帶有明顯的改良派痕跡,“啟蒙開智”是鄭氏新聞觀的核心。因此,《開智錄》所刊載的粵謳解心多為《心點樣解》、《無可奈》、《無情月》、《愁到極地》等抒發(fā)去國離鄉(xiāng)、憂時感懷情緒的作品,還沒能上升到社會動員的程度。

鄭貫公赴港之后思想生變,在《開智社有所謂出世之始聲》、《主筆登臺》、《拒約須急設(shè)機關(guān)日報議》以及《時諧新集》序等文中,能看出鄭氏的辦報觀念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報紙的啟蒙功能在鄭貫公心中開始降格,“若只欲開智鼓氣,使抵制普及,則到處演說可,到處以圖畫使觸目驚心亦可”。取而代之的是“合大群”的呼喚革命功能,“報紙者,以言論寒異族獨夫之膽,以批評而褫一般民賊之魂,芟政界之荊榛,培民權(quán)之萌孽……察人情之趨向,激社會之熱腸”。如形勢需要,報紙更是“無形暗殺主義之妙品”,鄭氏迫切呼喚革命的心理呼之欲出。

從上述鄭貫公思想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日報》、《世界公益報》、《廣東日報》的經(jīng)歷使鄭氏更傾向革命并徹底拋棄改良思想的同時,意識到以報刊“開啟民智”是一條漫漫長路而革命迫在眉睫;迫切呼喚革命的鄭貫公從拒約運動、保衛(wèi)粵漢鐵路路權(quán)、對抗粵督岑春煊等事件中看到民間曲藝與報刊結(jié)盟之后,其強大的滲透性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合大群”,把呼喚革命的聲音迅速傳播開來,進行廣泛而有效的社會動員,所謂“文字收工日,全球革命潮”。因此,這一看似矛盾的做法在當時粵地特殊的環(huán)境中成了“合理與可行”的選擇。

鄭貫公并非沒有意識到方言寫作與報刊“大眾”傳播之間的矛盾,“吾國方言之雜,各省固不同音,即一省中亦各有其語,白話之撰,戛戛其難”,要使革命觀念“膨脹于全國之腦海者”,需“庶幾一般之社會,皆得其解,互相播傳”。而《有所謂報》的莊部全部以文言寫作,粵語寫作主要集中于副刊性質(zhì)的諧部,二者之間涇渭分明,僅偶見粵語俗語出現(xiàn)于莊部?!胺窖杂捎谄湎鄬窒薜氖褂梅秶涓顚拥暮x則是距離權(quán)力或者上層階級較遠”。方言與文言之間的語言隔閡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社會群體的分化都是以方言進行社會動員潛在的危險。從長遠看這都可能威脅到運動目標的實現(xiàn)。

化解這個危險的是粵地文人士子對粵謳、南音等民間曲藝的熱衷和喜愛,其人大多不以民謠民歌為俚俗,而認為粵謳民歌“多有仿屈宋遺風”,很多人甚至親自創(chuàng)作,故粵地民間曲藝相當之發(fā)達。如招子庸于道光八年創(chuàng)作《粵謳》一書,“凡九十九題,為珠江花艇的妓女詠嘆佳人不幸、才子薄情,處處暗喻文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失意落寞之情,廣為傳誦”。以此推算,粵語寫作歷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早已形成以粵語創(chuàng)作民間曲藝的傳統(tǒng),有著漫長的歷史沉淀和社會接受基礎(chǔ)。因此粵謳、木魚等民間曲藝是以掌握文言文為“話語權(quán)”標示的文人階層和半文盲階層之間的文化“交集”,在這一交集中,意義的傳播、情感的傳達、觀念的確立都基本能無礙進行。

此外因特殊的歷史境遇,珠三角是最早吸收消化西方報紙編輯理念的地區(qū)之一,并很快形成了與本地文化相適應(yīng)的編排策略。自1900年《中國旬報》增設(shè)諧部始,港穗等地的報刊多形成莊諧二部并存的版面格局,其優(yōu)點在于為文藝作品劃分了固定充裕的版面,且便于讀者選擇閱讀,從而為民間文藝的大量進入提供了可能。就社會動員而言,“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的形成,總是普通民眾需要與革命精英動員交互作用的產(chǎn)物,而非任何單一原因所能促成”。因此以這兩個群體都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為互動、連接的媒介是一個科學(xué)的選擇。具體來看,《有所謂報》以莊重、嚴肅的文言撰寫新聞時評來吸引喜愛甚至熱衷創(chuàng)作民間曲藝作品的知識分子階層;然后通過這一階層的傳誦、演說,滲透到數(shù)量眾多、文墨不通的草根階層當中,以期“聲入心通,矍然感覺”。這樣一條“二次傳播”路徑依附于珠三角地區(qū),在清末有重要的政治影響,并在此起彼伏的社會運動中收到了預(yù)期的傳播效果,因此方言寫作與報刊“大眾”傳播之間的矛盾暫時得以解決。

四、結(jié) 語

清末書面上產(chǎn)生方言讀物集中出現(xiàn)于傳教士進入中國初期,各教會出于傳教目的不約而同采用廣東話、客家話、閩南話、寧波話、蘇州話等方言譯寫編印圣經(jīng)新約。伴隨著十九世紀末白話報的興起,方言與報刊的結(jié)合逐漸頻繁起來,如《方言報》用京話、官話及寧波、廣州、蘇州等地方言撰寫稿件;《花世界》新聞部分用吳語寫作,《小上?!酚梦难?、白話以及蘇白編寫;甚至出現(xiàn)過全部使用方言寫作的報紙,如《京話報》全部以京話寫作、《蘇州白話報》純用吳語方言寫作、《潮聲》全部用潮語寫作,總體來看以寫作潛力強大的京話、吳語、粵語入報最為常見。京話報刊隨著白話報的發(fā)展逐漸與之融合;吳語寫作更多還是集中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并未在報刊上占據(jù)主角地位;而近代粵語報刊以其強大的滲透力在珠三角一地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與其他方言報刊相比,粵地的方言寫作有一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他者所不具備:粵語不僅語音系統(tǒng)完整堅固、語法系統(tǒng)自成一體,還可以用粵語漢字(即粵文字)作書面表達,“每一個粵語的音都有字可寫,這也是漢語方言中僅見的奇特現(xiàn)象”。這一語言優(yōu)勢造就了“粵語具有強大的內(nèi)聚力”,使用者對其認同度極高,而粵地文人以粵語寫作的傳統(tǒng)強化了這一認同。故二十世紀初珠三角地區(qū)創(chuàng)辦的大量以粵方言寫作的報紙,如《拒約報》、《天趣報》、《香港少年報》、《國事日報》等,大多都以龍舟歌、粵謳、諧談等粵地民間曲藝為其副刊的主要內(nèi)容,故《有所謂報》的方言寫作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xiàn)象,甚至在海外僑民聚集的地區(qū),粵語報刊也甚為常見。

但就總體而言,中國報紙用語方式的變化趨勢是從文言轉(zhuǎn)化為白話,故方言寫作一直處于近代報業(yè)的邊緣。此外,“在近代民族主義的潮流中,中國社會動員的基本取向,是將不同地區(qū)和階層組織到民族主義的目標之中,完成建立現(xiàn)代統(tǒng)一國家的任務(wù),而不是形成地方割據(jù),語言運動則是這個民族主義運動的有機部分”。因此白話報的興起有著強烈的以“語言共同體實現(xiàn)政治共同體”的訴求,而非僅僅是報刊用語方式的轉(zhuǎn)變。在革命動員初期,以報刊中方言寫就的文藝作品滲透性極強,能在短時期內(nèi)實現(xiàn)“鼓民氣”與“合大群”的目標。但隨著革命的深入進行,方言報刊對“大一統(tǒng)”的政治共同體的形成顯然弊大于利,這也就解釋了辛亥革命之后,報刊上的方言寫作迅速減少的原因。而且方言寫作與報刊“大眾”傳播之間的矛盾無法從根本解決,故隨著語言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的逐漸形成,在中國報刊史上也就再難尋覓《有所謂報》這樣的方言寫作典范,但值得慶幸的是其影響延續(xù)至今,現(xiàn)在香港等地的報刊上依然隨處可見的“三及第”文現(xiàn)象便是對此的歷史回應(yīng)。

[責任編輯 王 桃 責任校對 吳奕锜]

G210

A

1000-5072(2015)01-0137-06

2014-06-04

趙戰(zhàn)花(1979—),女,陜西西安人,中國人民大學(xué)新聞學(xué)院博士生,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講師,主要從事新聞史研究。

猜你喜歡
鄭氏粵語動員
粵語學(xué)堂
都市人(2023年6期)2023-09-22 20:29:13
廣府人
——粵語·女獨·伴唱
嶺南音樂(2022年6期)2022-02-04 13:50:24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dry eye syndrome of lung-yin deficiency pattern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海底總動員
鄭氏富貴黃金屋
粵語對話莊文強 如何平衡雙雄故事
電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40
國防動員歌
青年歌聲(2018年3期)2018-10-20 03:25:16
恐龍科普秀——鄭氏曉廷龍
優(yōu)雅古風與經(jīng)典流行的全新演繹 童麗《粵語十大金曲Ⅱ》
崇仁县| 正蓝旗| 新昌县| 云梦县| 通许县| 澄江县| 鸡东县| 晋州市| 贵港市| 西城区| 金门县| 塔城市| 赤峰市| 栖霞市| 静宁县| 山西省| 长春市| 浮山县| 丰宁| 三原县| 湘潭市| 蒙阴县| 泌阳县| 宁化县| 鄂托克旗| 吉木萨尔县| 汉阴县| 荣成市| 保德县| 陕西省| 龙岩市| 英吉沙县| 瑞安市| 祥云县| 沁源县| 漯河市| 耒阳市| 绵阳市| 康定县| 东乡县|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