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梅縣麗群小學 鄧招云
小學語文教學與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
文梅州市梅縣麗群小學 鄧招云
作為小學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素質,結合學科特點,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滲透,使他們從小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科學的態(tài)度去認識世界,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由于小學生好奇心強、富于幻想,總是希望認識世界,所以在學習中必然會產生許多天真的疑問。正確回答他們的問題,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能夠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研究事物的習慣。例如在《黃河象》一課教學中,一名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中寫了連很難發(fā)現(xiàn)的舌骨及腳趾骨中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都沒有丟失,那么,尾椎到哪里去了呢?面對這個問題,老師沒有直接找答案解答,而是組織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老師引導學生假想黃河象的尾椎究竟到哪里去了?同時要求學生假想要從課文中找依據(jù)。老師的話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許多學生都依照課文中科學家假想的樣子提出自己的假想。有的學生認為是農民挖化石不小心,把尾椎石扔掉了;有的認為是黃河象陷入淤泥后,起初由于身體還沒被覆蓋,尸體慢慢腐爛后,尾椎脫落,被河水沖走了,而它的舌骨在嘴里,腳趾骨深深地陷進泥里受到保護,所以都保存下來。
科學的思維方法可以使學生更迅速地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更準確、更透徹地理解科學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是十分必要的。
1.比較辨析,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如:教學《鯨》一課,可出示問題:鯨是不是魚,為什么?然后讓學生把鯨與魚進行比較分析:
(1)因為鯨___________,而魚___________,所以鯨不是魚。
(2)因為鯨___________,所以有些人誤認為是魚。
(3)總結。
鯨魚1 祖先生活在陸地 生活在水中2 用肺呼吸 用腮呼吸3 小時吃奶 不吃奶
這樣,通過比較辨析,學生就懂得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并在訓練思維深刻性中獲得科學知識。
2.觀察推理,訓練思維的邏輯性。如:《蜜蜂引路》一課,就是寫列寧同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善于觀察和運用推理,利用蜜蜂為向導,找到了養(yǎng)蜂人。列寧是怎樣找到養(yǎng)蜂人的呢?首先,他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蜜蜂采蜜和它飛回的方向),經過分析推理(蜜蜂采蜜后一定要飛回蜂房),得出判斷(養(yǎng)蜂人住在蜂房附近),終于在小房子里找到了養(yǎng)蜂人。列寧在運用細致觀察,用推理的方法找到了養(yǎng)蜂人。通過這類課文教學,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事物之間是互相聯(lián)系的,只要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勤于觀察、思考,善于總結、推理,總會有所收獲,有所啟發(fā),從而啟迪學生去打開“未知的門扉”,在科學發(fā)明上作出貢獻。
3.分析判斷,訓練思維的綜合性。如《驚弓之鳥》一課的難點是更贏怎么知道天上飛的是一只受了傷的雁,又依據(jù)什么作出只要引弓虛發(fā)便能打下那只雁的判斷。為解決這一難點,老師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懂得更贏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實踐經驗非常豐富,受了傷的雁怎么飛,怎么叫,他全都一清二楚;根據(jù)那只雁飛得慢,叫得慘的兩個特點,他能判斷出它是受了箭傷的雁。然后老師歸納如下:更贏不僅認真觀察事物,熟悉受了傷的雁最怕聽到弓響,而且善于分析判斷。他根據(jù)受傷的雁最怕弦聲的這一心理,所以認為不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就可以把那只雁嚇得掉了下來。事實也正如此。這樣,一方面使學生懂得更贏的兩次判斷是怎樣一步一步推出來,知道更贏的這兩次判斷為什么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又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訓練思維的綜合性。
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優(yōu)秀品質,尊重客觀事物、造福人類的高尚品德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如:《達爾文和小松鼠》一課介紹了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小時候的故事,文中寫了他從來不捉弄小動物,而是觀察它們怎樣生活。通過學習,可以教育學生:達爾文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這與他小時候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優(yōu)秀品質是分不開的。《愛迪生》一文描寫了美國著名科學家愛迪生小時候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做科學實驗的故事。文中愛迪生認真鉆研科學的決心和毅力,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憾,他們被愛迪生這熱愛科學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