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熾 袁榮海
[案情]某日凌晨2時許,被告人黎某、文某來到某市一商城,竊得創(chuàng)維、長虹液晶電視機12臺,雙槍牌電動三輪車1輛,保險柜1個,贓物價值共計52930元。半年后,偵查機關抓獲文某,并根據(jù)文某供述得知黎某也參與了該起盜竊犯罪,遂以協(xié)助調查為由,電話通知黎某到案。但黎某到案后,拒不供認其參與盜竊一事,直至一審庭審時才如實供述該犯罪事實。
本案中,對于被告人黎某構成盜竊罪不存在分岐,但對于黎某經(jīng)偵查機關電話傳喚到案后,不供述其犯罪事實,直至庭審時才如實供述的情形,是否認定具有自首情節(jié)存在爭議。
[速解]筆者認為,被告人黎某不應認定為自首,理由如下:
(一)黎某到案具有主動性和自愿性,系自動投案
所謂自動投案,是指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機關發(fā)覺,或者雖被發(fā)覺,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訊問、未被采取強制措施時,自行歸案的行為。本案中,黎某經(jīng)偵查機關電話傳喚后,仍有自愿和自主選擇的余地,其既可選擇到案,也可拒絕歸案甚至逃離。黎某在未受到訊問、未被采取強制措施之前主動到案接受調查,說明其具有主動、自愿地將自己置于司法機關控制的意愿。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在1998年4月6日頒布的《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規(guī)定:“公安機關通知犯罪嫌疑人的親友,或者親友主動報案后,將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應當視為自動投案。”舉重以明輕,黎某本人接到電話通知后,便主動來到偵查機關,顯然應認定為自動投案。
(二)黎某直至一審庭審時才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不符合如實交代的時間要求
根據(jù)《刑法》第67條第1款規(guī)定,成立自首必須同時具備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兩個條件。對于如實供述的時間限制,《解釋》沒有像自動投案那樣進行明確,僅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并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但在一審判決前又能如實供述的”這一情形,應當認定為自首,并未涉及其它情形。但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2月22日頒布的《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此予以了明確,即“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時雖然沒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但在司法機關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前主動交代的,應認定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睋Q言之,《意見》將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的時間節(jié)點限定在司法機關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前。本案中,雖然黎某在一審庭審中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實,但該犯罪事實先由同案犯文某供述,經(jīng)偵查取證,已形成證據(jù)鎖鏈并被提起公訴。易言之,該犯罪事實已被司法機關掌握。因此,被告人黎某的供述是在司法機關已經(jīng)掌握其犯罪事實后,才被迫交代了盜竊犯罪事實,不符合《意見》對如實供述的時間要求。
(三)如果認定黎某為自首,有違自首制度設立初衷
刑法設立自首制度,既有鼓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悔過自新的意圖,又有降低辦案成本、提高辦案效率之目的。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動投案后,拒不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體現(xiàn)不出其悔罪態(tài)度,同時也迫使司法機關通過自身的努力偵破案件,不能實現(xiàn)節(jié)約司法資源的宗旨。本案中,黎某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是在司法機關掌握了其犯罪事實的基礎上,才在一審庭審中向法庭交代,如果認定該行為系自首,有違自首制度設立初衷,使自首的制度功能與司法價值形同虛設。
綜上,案發(fā)后,黎某在接到偵查機關電話通知的情形下到案,具有主動性和自愿性,系主動投案,但到案后未如實供述其盜竊犯罪事實,直至一審庭審才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不符合如實供述的時間要求和自首制度設立的本旨,不應認定為自首。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檢察院[3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