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蘇華
(上海市奉賢區(qū)中醫(yī)醫(yī)院眼科,上海 201400)
翼狀胬肉是常見且容易復(fù)發(fā)的眼組織病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很難達到根治的目的[1]。手術(shù)切除胬肉是目前臨床治療該病的有效措施,但手術(shù)易造成結(jié)膜損傷,導(dǎo)致杯狀細胞減少,黏蛋白的分泌量迅速下降,引起淚液分泌量不足、淚膜破裂時間短等典型的干眼癥狀[2]。臨床主要使用人工淚液和及潤滑劑等治療干眼癥,但可用種類不多,療效不甚理想[3]。本研究中將維生素A棕櫚酸酯眼用凝膠用于治療干眼癥,療效顯著,可從病理改變方向進行修復(fù)[4],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翼狀胬肉切除術(shù)后干眼癥患者76例,均為雙眼患病,診斷依據(jù)葛堅《眼科學(xué)》中干眼癥診斷標準[5],并根據(jù)臨床癥狀與體征,進行綜合診斷。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具有眼干澀、異物感、燒灼感、畏光、視物模糊、眼紅等主觀癥狀;淚膜破裂時間(BUT)<10 s,基礎(chǔ)淚液分泌試驗(SIT)<10 mm/5 min,熒光素染色(FL)>0級,3項中至少1項指標異常;自愿參加研究并簽字確認。排除標準:術(shù)前患有干眼癥;伴有其他嚴重眼部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基礎(chǔ)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障礙;依從性較差。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齡(42.81 ±5.34)歲;平均病程(34.82 ±6.74)月。觀察組中,男女各 19 例;平均年齡(43.67±5.71)歲;平均病程(35.16±6.82)月。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玻璃酸鈉眼液(上海信誼金朱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682,規(guī)格每支5 mL∶5 mg),每次1滴,每日3~5次。觀察組給予維生素A棕櫚酸酯眼用凝膠(沈陽興齊眼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905,規(guī)格每支5 g∶5 000 U)每次1滴,每日3~5次。6周為1個療程。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忌長時間用眼和飲食過于辛辣刺激,多吃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經(jīng)常眨眼,避免眼睛過度勞累。
治療前及治療后3周、6周兩組均進行淚液功能檢查,比較BUT,SIT,F(xiàn)L結(jié)果;觀察并記錄患者治療前后干澀、異物感、眼灼熱痛和眼紅等臨床癥狀變化情況,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BUT:于穹窿部滴熒光素,輕揉眼瞼,記錄從最后1次眨眼到淚膜第1個黑斑出現(xiàn)時間。SIT:用長40 mm、寬5 mm的定量濾紙,末端5 mm處折疊放入下眼瞼1/3處的結(jié)膜囊內(nèi),雙眼自然閉合5 min,從折疊處測量濾紙的濕潤長度。FL:滴入眼內(nèi)的熒光素,可在裂隙燈的藍光下激發(fā)出綠光,以此來說明角結(jié)膜表面的損傷程度。熒光素染色分級標準:0級,不染色;1級,染色面積低于角膜的1/4;2級,染色面積>1/4但<1/2;3級,染色面積>1/2。
根據(jù)干眼癥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6],采用半定量積分法表示干澀、異物感、眼灼熱痛和眼紅的程度,見表1。
表1 干眼癥臨床癥狀評分標準
依據(jù)干眼癥疾病臨床療效評定標準[7]。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BUT延長≥2 s,SIT增加≥2 mm,F(xiàn)L為0級;顯效:臨床癥狀減輕或BUT延長≥2 s,SIT增加≥2 mm,F(xiàn)L較之前減少;無效:眼部臨床癥狀及試驗檢查指標均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或不能達到上述標準??傆行?痊愈+顯效。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 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結(jié)果見表2至表4。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xiàn)8例不良反應(yīng),包括1例眼瞼炎,1例眼瞼皮膚炎,3例出現(xiàn)角膜損傷,2例結(jié)膜損傷,總發(fā)生率為21.05%;觀察組僅出現(xiàn)1例結(jié)膜損傷,發(fā)生率為2.63%。兩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 0.05)。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觀點認為,胬肉術(shù)后干眼癥是指在胬肉切除手術(shù)的影響下導(dǎo)致的淚液在質(zhì)和量方面及動力學(xué)系數(shù)的異常改變,致使淚膜不穩(wěn)定性增加,眼表面的細胞發(fā)生異常甚至死亡,且患者可以明顯感覺到眼部的不適。通?;颊咭庾R不到該病的嚴重性和破壞性,沒有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接受檢查并確定病因,而隨意利用滴眼液來緩解眼睛的干燥感。眼睛的不適感雖得到暫時的緩解,但沒有達到治療的目的,甚至?xí)斐筛鼑乐氐慕悄p傷。因為傳統(tǒng)的滴眼液中通常添加了防腐劑,該成分極易導(dǎo)致淚膜損傷,對上皮細胞間的緊密連接和微絨毛進行破壞,加速眼膜細胞的角質(zhì)化和死亡,抑制眼膜細胞進行正常的有絲分裂活動,迫使角膜的透性增加,導(dǎo)致眼病更加惡化,周而復(fù)始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n=38]
表3 兩組患者干眼癥指標比較(,n=38)
表3 兩組患者干眼癥指標比較(,n=38)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 <0.05。下表同。
指標 對照組 觀察組BUT(s)SIL(mm)FL(級)治療前3.44 ±0.63 5.34 ±1.56 1.78 ±0.78治療3周4.51 ±0.96 5.89 ±1.37 1.42 ±0.90治療6周5.82 ±0.62 6.24 ±1.64#1.13 ±0.77治療前3.32 ±0.28 5.12 ±1.18 1.82 ±0.52治療3周5.13 ±1.27#*5.92 ±0.97#*1.03 ±0.36#*治療6周6.82 ±1.33#*8.65 ±0.36#*0.78 ±0.11#*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n=38)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n=38)
對照組 觀察組指標干澀異物感眼灼熱痛眼紅治療前2.67 ±0.98 2.53 ±0.72 2.48 ±1.01 2.19 ±0.84治療3周2.32 ±0.73 2.28 ±0.46 2.29 ±0.72 2.08 ±0.75治療6周1.86 ±1.01#1.95 ±0.83#2.02 ±0.49#1.82 ±0.61#治療前2.73 ± 0.71 2.57 ± 0.38 2.51 ± 0.30 2.21 ± 0.87治療3周2.11 ± 0.62#*1.94 ± 0.45#*1.83 ± 0.73#*1.64 ± 0.68#*治療6周0.82 ± 0.13#*0.78 ± 0.18#*0.91 ± 0.36#*0.87 ± 0.25#*
維生素A棕櫚酸酯眼用凝膠是近年來新開發(fā)的藥物,其主要成分是維生素A,不僅是淚液的主要成分,更可參與角蛋白的生物合成,防止眼表的上皮細胞老化,可使淚腺和杯狀細胞細胞有絲分裂活動顯著增強,淚液的分泌量隨之增多,患者的癥狀得到緩解[8]。該藥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選用聚羥乙烯作為基質(zhì),其在進入眼睛的結(jié)膜囊后會發(fā)生膠體-溶液-膠體的物理轉(zhuǎn)變過程,相對增加了淚膜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延長了維生素A與眼結(jié)膜的接觸時間[9-10],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選用維生素A棕櫚酸酯的觀察組其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的干眼癥指標均得到改善,觀察組的BUT,SIL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和同期對照組,F(xiàn)L評分則低于治療前和同期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的眼部不適癥狀得到明顯的緩解。且觀察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維生素A棕櫚酸酯眼用凝膠可顯著改善患者的不適癥狀,延長淚膜破裂時間,增加淚液分泌量,且不良反應(yīng)少,安全性高,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
[1]董潔玉,張海江,霍 鳴,等.翼狀胬肉不同術(shù)式術(shù)后干眼的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4,32(8):1 015-1 018.
[2]郝兆芹,宋金鑫,吳 潔.原發(fā)性翼狀胬肉與干眼關(guān)系的臨床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3):603-604.
[3]叢晨陽,畢宏生,溫 瑩,等.干眼癥發(fā)病機制和治療方法的研究進展[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3):464 -467.
[4]吳一峰.維生素A棕櫚酸酯眼用凝膠治療干眼癥的療效評價[J].浙江臨床醫(yī)學(xué),2014,16(7):1 131 -1 132.
[5]葛 堅.眼科學(xu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40-145.
[6]趙江月,陸 博,孫 琦,等.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療干眼癥眼表炎癥的臨床評價[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3):492-494.
[7]劉祖國,陳家棋.眼表疾病學(xu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86-288.
[8]吳 陽.維生素A棕櫚酸酯眼用凝膠治療干眼癥療效觀察[J].昆明醫(yī)科大學(xué)學(xué)報,2014,35(3):133-135.
[9]Quintanilla-Dieck L,Pittman A,Wax MK.Submandibular Gland Transfer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Xerophthalmia[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3,149(2):42 - 43.
[10]Sherwin JC,Reacher MH,Dean WH.Epidemiology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and xerophthalmia in at- risk populations[J].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12,106(4):205 -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