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原
摘 要 第二次安倍內閣組建伊始,其積極推動“價值觀外交”“積極和平主義”等帶有鮮明新保守主義特征的外交戰(zhàn)略,在日本國內外均引起了較大爭議。作為后發(fā)資本主義國家的日本,由于其獨特的歷史路徑,其保守主義也與歐美等國有著顯著的差異。本文通過探討安倍“新保守主義”的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礎及其特征,并在回顧了戰(zhàn)后自民黨的保守主義實踐的基礎上,分析了日本保守主義的獨特性和延續(xù)性??梢哉f,以自身利益為出發(fā)點的地緣政治考量的實用主義,長期以來是日本保守主義的重要特性之一。今天日本的保守主義,本質上是一個融合了西方的自由保守主義,卻又不得不留有鮮明的東方式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要素的矛盾體。
關鍵詞 保守主義 日本 安倍內閣 外交政策
2012年底,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中獲勝,安倍在2007年被迫辭職后“臥薪嘗膽”了5年之后再次出馬,組建了第二次安倍內閣。緊接著于2014年底的眾議院大選中,安倍所率領的自民黨再次獲勝,組建了第三次安倍內閣。與2006年首次出任首相時相比,安倍對內閣的掌控和政策的執(zhí)行更為成熟。該內閣在成立伊始,在安倍 “新保守主義”的理念下,對內推行了以刺激企業(yè)和消費者活力,恢復經濟增長,加速結構改革為目標的“安倍經濟學”,打著“積極和平主義”的旗號,積極推動修改和平憲法和安保法案。對外則是在歷史問題、領土問題上對中韓等國展示強硬姿態(tài),以“價值觀外交”積極推動和東盟、南亞等國的雙邊合作。盡管這一系列內政外交課題在國內外均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但由于最大在野黨的民主黨在2012年敗選后一蹶不振,日本政壇未能形成較為強大的反對力量,使得安倍能夠開始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長期政權。
近年來,有關安倍政權近年來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歷史認知發(fā)言,國內很多學者從各個側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參見蔡亮:《安倍內閣“積極和平主義”的三重特性評析》,載《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4年第5期,第79-95頁;廉德瑰:《地緣政治與安倍的價值觀外交》,載《日本學刊》2013年第2期,第34-45頁;邱靜:《兩次安倍內閣的“價值觀外交”》,載《外交評論》2014年第3期,第66-82頁;王珊:《安倍政權“積極和平主義”辨析》,載《現代國際關系》2014年第6期,第7-12頁;包霞琴、黃貝:《淺析安倍內閣的東南亞安全外交》,載《國際觀察》2014年第6期,第54-65頁。。安倍政權近年來的這些新特征,除去其個人及其家族背景的因素,既和自民黨長期以來的方針政策有關,又同日本社會文化環(huán)境密不可分。然而,為了更好地理解安倍新保守主義外交的本質特征及其歷史必然性,我們認為有必要對這一系列政策背后的思想根源的日本保守主義源流做一番考察。一直以來,日本的政治環(huán)境,尤其是外交政策與我國有著密切的關聯,國內學者對此也有著大量的研究成果。必須承認的是,國內這一問題的研究者大多是政治學背景出身,對于包括日本政治思想史在內的政治文化的把握并不充分。很多著作和論文常常是將冷戰(zhàn)作為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而展開分析,而對于日本的“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的概念沒有明確的解釋或定義。我們認為,日本的保守主義,作為一種漫長的思想傳統(tǒng),其本身就具有著相對較為豐富的內涵,而作為這一思想傳統(tǒng)在政壇的主要實踐者的日本自民黨,其外交政策的演化過程同樣需要重視。為了更好地理解安倍外交的本質特征,我們認為有必要追本溯源,對日本保守主義做一些更深層次的分析和探討。
一、 安倍外交政策:“價值觀外交”與“積極和平主義”
按照日本外務省的官方說法,安倍2012年12月就任首相以來,以俯瞰地球儀的方式展開了立足于基本價值觀的首腦外交的同時,基于國際協(xié)調主義的原則,提出了能夠為世界和平做貢獻的“積極和平主義”,并正力圖使其具體化
參議院外交防衛(wèi)委員會調査室:《2015 年の國際情勢と我が國の外交·防衛(wèi)政策―安全保障法制の整備と地球儀外交―》,日本參議院網站,http://www.sangiin.go.jp/japanese/annai/chousa/rippou_chousa/backnumber/2015pdf/20150114043.pdf。一般可以簡單地將其概括為“價值觀外交”與“積極和平主義”。
安倍內閣的外交特色之一是提出了所謂“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價值觀外交?!叭毡就饨坏牡乩硪曇皬奶窖蠛蛠喼捱M一步延伸開來”,“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可以被想象成一條弧,作為外交資源貼上一個標簽”
麻生太郎:《自由と繁栄の弧》,東京:幻冬佘文庫,2008 年,第4-12頁。。安倍內閣選擇了位于中國和印度之間,在經濟和安保層面都極具戰(zhàn)略意義的東南亞作為外交的重點。安倍第二次就任首相后的首次出訪,就選擇了越南、泰國、印尼三國。安倍認為,亞太地區(qū)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正在變化之中,為了確保地區(qū)的和平與繁榮、自由、民主主義、基本人權、法治等普世價值的實現,以及通過經濟連帶網絡的繁榮,日本必須與東盟作為對等的伙伴展開合作
外務省:《安倍総理大臣の東南アジア訪問(概要と評価)》,日本外務省網站,http://www.mofa.go.jp/mofaj/kaidan/s_abe2/vti_1301/gaiyo.html。在此基礎上,日本政府提出了對東盟外交五原則,將歡迎美國重返亞洲作為一個重要的原則加以肯定。而在具體的措施中,日本承諾在港灣、道路等基建設施,以及投資環(huán)境相關的法律支援、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提供幫助。此外,在我國與菲律賓、越南等國的南海爭端中,安倍政權更是毫不猶豫地站在了菲越等國的一邊。比如2014年6月,日本政府不僅支持菲律賓就南海爭端向國際海洋法法庭提請國際仲裁,并承諾向菲律賓新提供10艘海上巡邏艦。而菲律賓政府答應為日本海上保安廳提供一處港灣基地。而在經濟條件和基礎設施均相對落后的緬甸,安倍政府于2013年免去了其五百億日元的債務,2014年又承諾再追加援助兩百六十億日元用于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洪水災害防護。
與“價值觀外交”相呼應,在安倍第二次上臺后的重新提及“積極和平主義”?!胺e極和平主義”概念最早產生于2004年,意圖將日本從戰(zhàn)敗后的“熱愛和平”“支持和平”的“消極和平主義”國家轉變成積極為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有所貢獻的“締造和平”力量。安倍于2013年12月17日通過了日本戰(zhàn)后首份《國家安全保障戰(zhàn)略》白皮書。在這份長達數十頁的文件中,明確提出了以“基于國際協(xié)調主義的積極和平主義作為基本理念”。這是在日本國家安全戰(zhàn)略中首次對“積極和平主義”做出明確表述,并將其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次。文中提到“我國將繼續(xù)堅持和平國家的道路,作為國際政治經濟的重要主體,實現我國的國家安全及亞太地區(qū)的和平與安定。對確保國際社會的和平、安定和繁榮,做出比現在更加積極的貢獻
內閣官房:《國家安全保障戦略》,日本內閣官房網站,http://www.cas.go.jp/jp/siryou/131217anzenhoshou/pamphlet_jp_en.pdf?!痹诰唧w的政策上,安倍內閣開始試圖全面修正原有的禁止武器出口和國際共同研發(fā)的“武器輸出三原則”,并于2014年3月提出了允許武器進出口的全新的“防衛(wèi)裝備轉移三原則”草案,以求推動武器的國產化和國際共同研發(fā)
日本経済新聞:《武器輸出、包括容認へ:政府が新原則を閣議決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http://www.nikkei.com/article/DGXNASFS01003_R00C14A4000000/。對于這一在日本朝野和民間均引起極大爭議的“安保法案”的修改,安倍解釋道:“現在到了無論哪個國家,僅憑本國的力量,已經無法保護本國的安全的時代……我國周邊的安保環(huán)境越發(fā)嚴峻,為了保護國民的性命和和平的生活,我們需要考慮所有可能發(fā)生的事態(tài),制定沒有漏洞的和平安全法令?!?/p>
首相官?。骸?015年5月14日 安倍內閣総理大臣記者會見》,日本首相官邸網站,http://www.kantei.go.jp/jp/97_abe/statement/2015/0514kaiken.html盡管出席眾議院憲法審查會會議的數名憲法學者,甚至包括執(zhí)政黨推薦者在內,均認為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隨時進行自衛(wèi)隊海外派遣等內容均有違反憲法的嫌疑,由自民黨所主導的眾議院依然在2015年7月16日強行表決通過。
此外,安倍政權的另一項涉及外交層面的重大事件,是安倍為了迎合國內極端右翼勢力而就有關侵略戰(zhàn)爭和殖民地歷史問題所做的一系列行為和表態(tài)。早在就任首相前的2012年9月,安倍就表達了就慰安婦問題的“河野談話”重新發(fā)表政府觀點,以及當選后參拜靖國神社的意愿。此后,對于戰(zhàn)后50周年時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村山談話”,安倍認為應在此基礎上提出面向21世紀的未來指向的全新談話的必要性
參議院外交防衛(wèi)委員會調査室:《第2次安倍內閣の発足と戦略的外交の展開―第183回國會(常會)における外交論議の焦點―》,日本參議院網站,http://www.sangiin.go.jp/japanese/annai/chousa/rippou_chousa/backnumber/2013pdf/20130903003.pdf。安倍在他第二次上臺執(zhí)政一周年之際的2013 年12 月26 日,公然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前往供奉有甲級戰(zhàn)犯亡靈的靖國神社進行參拜,引起了中韓等亞洲各國的強烈抗議。在2015年8月14日,也就是日本戰(zhàn)敗70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在國內外各界的壓力之下,安倍發(fā)表了戰(zhàn)后70周年談話,表示自己也將繼承歷屆內閣立場,但對“殖民統(tǒng)治”“侵略”“反省”和“道歉”等四要素迂回闡述,并強調日本曾多次對日本在戰(zhàn)爭時期的行動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謝罪,從而再次提出“積極和平主義”,要“讓我們的子孫能不要再背負繼續(xù)謝罪的宿命”
首相官邸:《2015年8月14日 內閣総理大臣談話》,日本首相官邸網站, http://www.kantei.go.jp/jp/97_abe/discource/20150814danwa.html。
二、 新環(huán)境下安倍政權保守主義外交的思想基礎及其特征
實際上,在過去持續(xù)了長達20多年的經濟不景氣時期,很多日本企業(yè)不得不放棄曾經引以為豪的“年功序列制”“終身雇傭制”,隨之而來的便是整個日本社會失業(yè)率的增加,以及年輕一代的貧困問題。加之少子高齡化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整個日本社會暮氣沉沉,令人看不到希望。與此相呼應的,便是日本政壇動蕩不定的20年。自民黨的“55體制”終結后,執(zhí)政黨數度易手,而首相更是如走馬燈似地頻繁更迭,很少有能夠執(zhí)政超過兩年的政權。在2009年,毫無行政經驗的民主黨以“政黨輪替”為戰(zhàn)略上臺執(zhí)政后,為了獲取民心提出了“反官僚”的口號。但由于站到了具有數十年經驗的行政官僚的對立面,整個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應急能力極為低下,最終在大選中被日本選民所拋棄。2012年底,伴隨著自民黨的大勝和安倍的重新組閣,日本民眾也相對盼望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政權,能夠持續(xù)和有效地推動改革。
安倍晉三早在其首次出任首相的2006年,就在其出版的首部個人專著《致美麗的國家》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個人的政治理念。在書中安倍談到了其對“保守主義”的理解:“自由主義在歐洲和美國本就存在著不同的內涵,我不認同美國式自由主義,我本人是一個保守主義者,更準確地應該稱之為‘開放的保守主義?!?/p>
安倍晉三:《美しい國へ》,東京:文藝春秋,2006年,第15-24頁.安倍本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旗幟鮮明的“國家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無論是曾作為甲級戰(zhàn)犯受審、在冷戰(zhàn)爆發(fā)后又以鼓吹“制定自主憲法”“確立自主軍備”重返政壇并擔任首相的其外祖父岸信介,還是1960年代有著連續(xù)在位最長記錄的日本首相的安倍之伯父佐藤榮作,還是一度成為自民黨保守派領袖的他的父親安倍晉太郎,都對安倍早年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而在經濟政策層面,安倍本人對美國左派所宣揚的相對注重平等的“普世價值觀”是抱持很大的疑慮甚至是反對的態(tài)度的,他認同通過小政府和經濟自由化來提高效率,盡管他認為這些改革應該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完成。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都可以看作是小泉政權改革的一種延續(xù)??梢哉f,無論是2006年的第一次安倍政權,還是2012年以來重新上臺以后,其內閣的執(zhí)政均是如此。第二次安倍內閣執(zhí)政以來,其內外政策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以新自由主義的理念提高國家的經濟效率和政治效率。在經濟層面是導入競爭機制,改革僵化的大企業(yè),鼓勵有能力的人出頭,鼓勵女性就業(yè),而在政治層面就是加強內閣,尤其是首相的權威。第二,重視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征,重視家庭作為日本社會基本單元的價值。第三,渲染包括中國東海在內的周邊安全局勢,以求推進修改憲法和安保法案,進而強化日本在國際政治和軍事中的話語權??梢哉f,以上三點是相輔相成的。21世紀以來,由于競爭機制的導入,日本社會原有的相對帶有平等主義色彩的社會正面臨著崩潰的危機。加之安倍執(zhí)政以來,為了刺激民間經濟的活力,所謀求的是比小泉時代的郵政民營化改革更為徹底的結構改革,這勢必帶來國內階層和利益集團的分化,社會矛盾加劇。在包括安倍在內的很多保守派政治家看來,他們有責任有義務去扭轉在新自由主義影響下逐漸分化的日本社會。于是,通過強調國家主義的要素,以及作為傳統(tǒng)價值觀的家庭倫理,以加強全民族的凝聚力,從而應對競爭機制的導入而帶來的階層間的分化和對立就成為一個合理的選項。正是應對前兩條的要求,安倍政權多次在國內外鼓吹來自中國的安全威脅。此外,日本的很多行業(yè)同樣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開拓新的國際市場也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部分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東南亞和南亞國家成為了日本企業(yè)的首選目標,這也是安倍外交的經濟因素之一。而通過安保法案的修訂,修改后的“武器出口三原則”,也為日本的軍工企業(yè)向海外出口武器打開了便利之門。
所以,對安倍政權而言,“積極和平主義”可謂是一個一石多鳥的政策。通過強調來自中國和朝鮮的軍事威脅,制定以牽制中國為主要戰(zhàn)略目標的政策,以滿足日本安全戰(zhàn)略調整轉型的需求,強化國內的社會凝聚力。而在地緣政治上,也可以同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對接,充當美國“重返亞洲”的先鋒。而在另一方面,在安倍看來,“積極和平主義”同樣表現出了相對傳統(tǒng)的和平主義的理念傳承性,既堅持了這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和平主義發(fā)展道路,即貫徹專守防衛(wèi)、不做威脅別國安全的軍事大國及無核三原則等基本方針,在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同時與聯合國為首的國際組織保持合作,積極參與其維護世界和平的各項活動,又能夠伴隨世界力量對比的變化和技術的革新的要求,通過付諸實際行動,在新形勢下的區(qū)域及全球的安全環(huán)境的建設中發(fā)揮作用
首相官邸:《第百八十六回國會における安倍內閣総理大臣施政方針演説》,日本首相官邸網站,http://www.kantei.go.jp/jp/96_abe/statement2/20140124siseihousin.html。
同樣,安倍政權的“價值觀外交”,亦表現出一種多面和多變的政治策略,在面對歐美國家時,日本會積極提及“價值觀”以迎合對方,從而試圖成為其“普世價值”在亞洲的代言人,并達到共同抑制中國的目的。而在對待亞非拉一些“價值觀”相異的國家時,日本則基本是以相互的戰(zhàn)略價值來衡量,而不會讓所謂的“價值觀”影響利益訴求。安倍一面高舉所謂“價值觀外交”的旗幟,一面將上任后的首次出訪選擇在了價值觀截然不同的越南就是明證??梢哉f,在面對亞太地區(qū)國家的時候,相較于“價值觀”,日本更加注重共同抑制中國的更直接的“戰(zhàn)略關系”。
此外,還有一點必須要說明的是,在日本各界的壓力之下,安倍政權在對華采取強硬措施并試圖拉攏周邊國家共同抑制中國的同時,也從未停止過尋求重啟與中國高層的對話。作為日本的第二大貿易對象國,中日兩國間經濟、文化、科技、人員交流相當頻繁。出于日本本國經濟復興的考慮,安倍在多個國際場合主動再三尋求中日高層對話的機會,并曾經多次派出相關政要,比如聯合執(zhí)政的公明黨黨代表山口那津男、自民黨總務會長二階俊博等陸續(xù)率團訪問北京。可以說,與中國政府的交往中,安倍同樣是以一種務實的實用主義原則和多變的手法來應對的。
三、 從自民黨的保守主義實踐看安倍外交的延續(xù)性
然而,縱觀日本戰(zhàn)后70年的歷史,安倍的保守主義絕非一個孤立的存在。這也是安倍政權的一系列政策能夠在國會和政府內獲得一定的支持,尤其在自民黨內成功統(tǒng)合各大派閥的根基。作為日本最大的保守政黨——自由民主黨,在1955年成立后近半個世紀的時期內,始終占據了國會第一大黨的位置,俗稱“55年體制”。盡管在世紀之交由于日本國內外局勢的變化“55年體制”已經崩潰,但自民黨依靠其多年積累的執(zhí)政經驗,以及與官僚、財閥等盤根錯節(jié)的人脈關系,依然是日本政壇最具影響力和控制力的政黨。
1955年11月15日的自由民主黨建黨綱領中寫道:“本黨將以民主主義之理念為基調,更新改善現有之制度機構,以期完成文化之民主國家;本黨將立足于追求和平與自由之人類普遍正義,調整現有之國際關系,以期完成自主獨立之目標;本黨將以公共福祉為規(guī)范,制定并實施以個人創(chuàng)意和企業(yè)自由為基礎的經濟總體規(guī)劃,以期完成民生的安定和福利國家之建設?!?/p>
日本自民黨:《綱領(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民黨網站,https://www.jimin.jp/aboutus/declaration/index.html#sec03當時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無論是作為政治家的吉田茂還是作為思想家的丸川真男,均對和平憲法表現出強烈的認同。輕武裝、經濟中心主義,以及日美基軸路線,被作為當時日本外交基本方針的“吉田主義”三原則。
中西寛:《吉田茂のアジア観-近代日本外交のアポリアの構造-:吉田路線の再検証》,載《國際政治》第151號,2008年,第18-35頁。但另一方面,自民黨在建黨之初,在將獨立自主、推動經濟建設、增加國民福祉作為中心目標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拾了戰(zhàn)前和戰(zhàn)時的國家觀念和愛國心。比如《黨的使命》中也有著這樣的文字:“在占領期被強調的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作為新日本的指導思想應當被尊重和擁護,但由于初期占領政策的方向主要是弱化我國之國體,從憲法開始,包括教育制度等其他各項制度的改革,錯誤地壓制了國家觀念和愛國心,過度地分裂弱化了國權。在此期間,國際形勢發(fā)生了新的變化,以致共產主義及階級社會主義勢力趁此機會急劇抬頭”
日本自民黨:《黨の使命》,日本自民黨網站,https://www.jimin.jp/aboutus/declaration/index.html#sec08。從自民黨的角度看來,占領時期的政策以及“和平憲法”,均略微顯得“左傾”了。這也成為很多后來的自民黨政治家將“修憲”作為一項重要課題的理念根源。
而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也是戰(zhàn)后左翼思潮相對較強的背景下和平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時期。隨著日本國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日本自民黨內的政治家們也在不斷反思著外交戰(zhàn)略的調整,尤其當美國在冷戰(zhàn)中處于下方的時候,這一傾向尤為明顯。比如大平正芳在1972年的“和平國家的行動原則”的演說中提到:“近年來,美國的領導力逐漸弱化,而我國的經濟力逐年增強,如此一來,我們日本的外交和防衛(wèi)政策也有必要做一些自主的應對。我們決不是要草率地廢除日美安保條約,而是考慮到各種可能性,在自我負責的基礎上決定將來的發(fā)展”
大平正芳回想録刊行會:《大平正芳回想録·資料編》,東京:大平正芳回想録刊行會,1981年。公益財団法人大平正芳記念財団網站,http://www.ohira.or.jp/cd/book/si/si_19.pdf。大平認為,日本應當在美國、蘇聯,以及中國的多重的矛盾中間,尋求一個微妙的平衡。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戰(zhàn)后總決算”“綜合安全保障”“環(huán)太平洋連帶”等一系列新的愿景。
而到了八十年代,在以英美為首的西方新保守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中曾根康弘在1982年當選日本首相后,標志著日本新保守主義思潮的崛起。其在內政方面積極推動各項改革措施的同時,通過一系列大膽的外交言論和行為,重新拾起了日本大國化的野心比如重新討論修改和平憲法、大東亞戰(zhàn)爭的歷史定位等敏感課題。他提出日本不僅要增加作為經濟大國的份量, 而且要增加日本作為政治大國的份量,并首次提出日本有義務分擔對世界安全的責任,即成為一個“國際國家”。中曾根將日本的保守主義闡述為:“保護日本的美麗自然和領土、日本人的生活及其價值、自由的市場經濟、日本民族在大化革新和明治維新時的活力和氣魄”。然而,具體的政策方針上,中曾根卻和之前的田中角榮、大平正芳截然不同,日美同盟的合作領域和地理范圍在其任期內得到了擴大,并首次成功派出了自衛(wèi)隊赴日本以外執(zhí)行任務。
進入21世紀之后,同樣作為新保守主義首相的小泉純一郎,在政治外交領域,一方面在歷史問題上對亞洲周邊國家采取強硬立場,另一方面又同美國又保持一定的距離,試圖增強日本外交的自主性,進而謀求政治大國地位。與此同時,在日本經濟持續(xù)蕭條,自民黨內危機重重的背景下,小泉政府以郵政民營化為中心,展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對內改革
張季風:《“小泉改革”剖析》,載《當代亞太》2004年第7期,第24-30頁。。在2005年的自由民主黨的立黨50周年宣言中稱,“我黨作為基于民主主義之理念,熱愛和平與自由的國民政黨,已經經歷了50年的光陰。在這50年里,盡情盡理克服了諸多問題,實現了國家之安全與經濟之繁榮,并總是占據了主導之地位?!薄拔尹h尊重本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存其精華去其糟粕,高舉道德之旗幟,力圖使我國成為國際社會中有責任的一員
日本自民黨:《新綱領(2005年11月22日)》日本自民黨網站, https://www.jimin.jp/aboutus/declaration/index.html#sec04。”
實際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中產階級的擴大和傳統(tǒng)左翼政黨的衰退,失去了最大競爭對手的自民黨將自己標榜為“代表全體國民利益”的政黨,自然也就失去了既有的政治理念。在一系列改革后而經濟依然不見好轉,日本國民人心思變的背景下,自民黨政權于2009年被同樣出自保守陣營內的民主黨所取代。2010年,在大選中失利的自民黨在奪取政權的巨大壓力下,重新整合各派系,提出了全新的綱領。在2010年的新綱領中,自民黨更加明確地提出了“展現具有日本特色之日本,制訂全新的憲法”,“依靠自身努力維護日本之主權”的理念
日本自民黨:《2010年綱領(2010年1月24日)》日本自民黨網站, https://www.jimin.jp/aboutus/declaration/index.html#sec05。而作為上述理念的實現方式,自民黨提出了:“第一,國民道義的確立與教育改革; 第二,政官界革新; 第三,實現經濟自立; 第四,建設福祉社會; 第五,積極開展和平外交; 第六,大力推進以自主修改現行憲法為起點的獨立體制的建設”。
盡管自民黨在很多文件中一再提及“反社會主義、反共產主義”字眼,但在實際的外交操作中,日本自民黨的保守主義政治家均是以一種高度實用主義的方式展開的,和很多西方國家為了遵守其所謂的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觀,常常能夠舍棄部分利益訴求截然不同。
邱靜:《兩次安倍內閣的“價值觀外交”》,載《外交評論》2014年第3期,第66-82頁。戰(zhàn)后幾十年自民黨的保守實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繼承了早年政治家吉田茂、鳩山一郎、岸信介等人的政治理想。尤其自上世紀80年代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后,經由中曾根、小泉、安倍等強勢的右派政治家之手,試圖將日本大國化的目標逐步變成現實。在這個角度上,安倍的保守主義政策也是這一傳統(tǒng)的一種延續(xù)和繼承。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盡管安倍和自民黨均一貫將“保守主義”作為其價值觀的基礎和根基,但相較于西方,日本的保守主義常常伴隨了更多的爭議和負面意義,也更容易引發(fā)周邊各國的顧慮和警惕,從而成為區(qū)域內的不安定因素而招致更多的批評。對此,我們將在下一節(jié)中進行詳細的闡述。
四、 日本保守主義的獨特性初探
在西方,保守主義是一種誕生于18世紀末期英國的政治思想,普遍認為英國近代政治思想家埃德蒙·伯克為其最重要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保守主義作為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是在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和批判過程中應運而生的。由于其豐富的內涵和相對多元的立場和流派,使得這一源自近代英國的政治思想迅速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并被歐洲大陸、北美,乃至亞非拉的不少政治思想家所繼承和發(fā)展。簡單來說,西方的古典保守主義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保守主義反對激烈的社會變革,主張傳統(tǒng)的價值和現有的觀念。認為一個歷史是每個社會共同體存在和延續(xù)的紐帶。其次,對人類理性的力量保持審慎的態(tài)度,尤其將以個人見解和個人理性為基礎來衡量千變萬化的問題視為危險的做法。保守主義者認為自由派和激進分子輕率魯莽,人類社會很復雜,突發(fā)激烈的改革會帶來更多的罪惡和風險,必須權衡后果,三思而后行。再次,保守主義認為人類社會存在持久的道德秩序。秩序為人類而存在,人類也為秩序而存在,這既包括了宗教層面的道德秩序,也包括了社會層面的共同體的秩序。在保守主義自己看來,保守主義是對意識形態(tài)的否定,而并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
與西方的保守主義一樣,日本的保守主義同樣與其相對漫長的歷史傳統(tǒng)密不可分。一直以來,在很多人眼中,日本是一個“傳統(tǒng)”大于“思想”、“文化”高于“政治”的特殊國家
武心波:《“小泉現象”的政治解析——東方權威政治與西方民主政治的折沖》,載《日本學刊》2002年第1期,第32-45頁。。而日本人中的絕大多數,由于缺少一個強有力的宗教信仰,這就決定了其生活和處事中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傮w而言,日本人的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并非來源于神靈或上天,而是來自于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的認知,于是對日本人而言,他們的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就是每一個人所處的共同體中的“共有的價值觀”。即便對于“善”和“惡”的理解,日本人也從來不將其視作絕對的和普世的,而是隨著共同體的需要而相對存在的。
從明治維新開始,貫穿戰(zhàn)時,直到戰(zhàn)后為止的日本統(tǒng)治思想,是一個基于天皇權威的保守的價值秩序而實現國民國家統(tǒng)合的過程。政治上是以萬世一系的天皇為中心,而精神上則是融合了神道教、佛教、儒教、武士道等多元價值觀的思想體系,而其中特別將神道教的地位提高到了國家層面。然而作為其核心存在的天皇是這一體系無可爭議的中心,而天皇與國民的關系更像是一個大家族中的父子關系。在這一基礎上,近代日本國家和國民的關系,高度強調國民為了國家利益的犧牲和奉獻。這種“共有的價值觀”上升到國家和民族的層面,就形成了日本人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也正是在這一價值觀的驅使下,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直至二戰(zhàn)戰(zhàn)敗的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逐步走向了以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道路,給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慘痛的災難。
日本在二戰(zhàn)戰(zhàn)敗后,在國內外環(huán)境的推動下,在美國主導下完成了民主化改革,制定了新的日本國憲法,明確放棄戰(zhàn)爭和保有軍隊,這部憲法俗稱和平憲法。日本朝野和民間也出現了一系列諸如“和平國家論”“非武裝中立論”“貿易立國論”的政治經濟政策主張。然而,與政策外交層面的放棄軍國主義路線不同,在社會文化層面,與個人相比,共同體的價值和倫理更加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尤其像國家與民族這樣的巨大的集體,其價值觀必然通過家庭和學校社會的教育延續(xù)下來??梢哉f,表面上完全西化的背后,日本從政府到民間,對自身傳統(tǒng)的自信和推崇,遠遠超過了當代任何一個西方國家。也必須要承認的是,這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于相對二戰(zhàn)前開放和自由的政治體制,這種以保守起源于前近代的既有的權力秩序為基本目標的保守思想,在日本亦呈現出了其多樣性:既有精英階層的以日本國家利益為至高出發(fā)點的保守主義,又有代表了普通民眾意識形態(tài)的以注重“傳統(tǒng)文化”和“愛鄉(xiāng)心”的保守主義;既有武士時代形成前的痕跡,又有武士時代的傳統(tǒng);既有江戶時期所形成的價值體系,又有明治維新后的國家主義的價值觀。
在西方,盡管古典的保守主義是作為一種與“自由主義”相對的思潮而出現的,但其從來就不是“自由”的對立物。埃德蒙·柏克本人由于其所要“保守”的很大程度上是英國式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所以常常也被當作自由主義的淵源之一。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對立”更多的只是其思維方式和所處身份立場的不同,保守主義表現在政治上就趨向于尊重現有的法律和秩序,并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在經濟上主張則自由放任,反對國家干預;在文化上強調尊重本國和本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宗教、權威,卻從未否定“自由”的價值。
與西方不同的是,在日本的諸多傳統(tǒng)當中,本身就缺少“自由”和“中庸”等具有保守主義特征的價值觀。原生于西方世界的所謂的普世價值,對日本而言同樣是舶來品。而日本一些特有的文化,使得日本不可能像歐美、中國、印度,乃至中東地區(qū)那樣,憑借獨特的風土和歷史孕育普適性的原理和價值,只能將外來文明拿來加以模仿、深化,乃至再創(chuàng)造。盡管這種深化和再創(chuàng)造本身,常常本身就被認為是日本文明對世界文明最大的貢獻
荻原?。骸度毡兢摔堡雭唤y(tǒng)型保守主義はいかにして可能か: 志賀重昂との関連で》,載《名古屋學院大學論集社會科學篇》2007年第1號,第17-28頁。。但也正是為此,日本常常不能夠像歐美很多國家一樣,在“保守”和“反動”之間劃上一條明確的分界線。日本戰(zhàn)后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丸川真男在比照了西方保守主義的理念之后提到,“日本的保守主義,無論是知識還是政治的傳統(tǒng),都是相對缺失的。”
丸川真男:《巖波講座 現代思想V 反動の思想》,東京:巖波書店,1957年,第56頁。
日本的保守主義,由于在二戰(zhàn)后形成了多元化的價值傳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與歐洲的保守主義更為接近,而與平民色彩較為濃厚的美國保守主義有一定差異。但與歐洲和美國均不相同的是其犧牲個人利益的共同體原則,也正是在這樣共同體利益至上的日本式的保守主義的邏輯之下,由于無法將“反動”和“保守”清晰地切割開,大量的違反基本人類社會基本倫理的行為卻能夠以“保守”的名義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今天的日本社會中。比如以種族歧視為主要宗旨的“在特會”,以宣揚美化侵略和殖民地罪行的“皇國史觀”等等。這些較強民族主義色彩的理念,并沒有隨著歷史的進程而徹底消失,而是作為一種全民族的記憶被一定程度地延續(xù)了下來,尤其當很多國民感到本民族面臨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的威脅的時候,常常被政治家拿來作為增強民族和社會凝聚力的武器。
在中國經濟相對較為落后的改革開放初期,恰恰是日本戰(zhàn)后最為“親中”的時期,而隨著中國的經濟增長和日本的相對停滯,日本社會卻愈發(fā)保守化并出現了“中國威脅論”,加之右派政治家和媒體的有意識的輿論導向,使得中日兩國的關系從“政熱經熱”轉為“政冷政熱”,再到“政冷經冷”。日本在亞洲外交戰(zhàn)略的重心,也逐漸轉向了謀求能夠共同抑制中國的東盟和印度。在某種層面上講,這種潛意識中從地緣政治出發(fā)的實用主義原則,才是日本保守主義的實質。
五、 結 論
首先,今天安倍的外交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1950年代自民黨成立后的保守主義的一種延續(xù)。作為一個位處歐亞大陸邊緣的島國,日本一方面孕育了相對保守的島國心態(tài),另一方面始終對大陸的政局保持著極大的關心和警惕。這個傳統(tǒng)既可以從近兩千年的朝貢體系下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找到影子,亦在明治維新后日本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后的擴張中找到依據。日本戰(zhàn)敗后,盡管制定了和平憲法,明確放棄戰(zhàn)爭和保有軍隊,但對于保守陣營的政治家而言,讓日本盡早脫掉“戰(zhàn)敗國”的帽子,重新回到“正常國家”的行列,始終是一個重大的使命和課題。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日兩國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此消彼長,對日本的政界乃至民間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這一現實和心理壓力面前,日本的精英階層從本國的國家安全角度出發(fā)重新思考地區(qū)權力平衡的構建。對于冷戰(zhàn)后的歷屆自民黨政權而言,對內,推動修改和平憲法和安保法案,使日本回歸所謂“正常國家”,以確保日本能夠合法地擁有軍隊使用武力;對外則通過加強日美同盟,迎合美國重返亞太的地緣戰(zhàn)略,以圖共同抑制正在崛起的中國,就顯得愈發(fā)迫在眉睫。伴隨著安倍政權的長期執(zhí)政,加之近年由與周邊各國的領土爭議而帶來的國內民族主義抬頭,使得這一系列戰(zhàn)略和政策有了實現的可能。我們可以認為,一種基于地緣政治考量的實用主義是日本保守主義的一個重要特性。
其次,日本保守主義存在較大的矛盾性。與歐洲及美國的保守主義一樣,日本的保守主義在強調傳統(tǒng)價值的同時并不否認進步和改革的重要性。而在這一點上,日本比很多西方國家更為積極和明顯。無論是中曾根康弘、小泉純一郎,還是現在的安倍晉三,均是一面強調國家主義的保守價值觀,一面展開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和行政改革。這既是出于新自由主義的改革目的而拉攏國內保守勢力,也通過改革刺激經濟增長從而降低財政壓力,從而更好地謀求政治大國、軍事大國的理想,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戰(zhàn)后日本保守主義矛盾性的另一方面則是美日同盟。對于日本的保守主義政治家而言,一方面要強調日本的主體性,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然而由于日美兩國的巨大實力差距,大多數相對溫和的(也可以說是主流的)保守主義者們也不得不在親美路線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政治理想和主張
淺井基文:《安倍政権の外交安保政策と日米中関係》,載《市民の意見》第142號,2014年,第6-7頁。。近年來,為了能夠對抗急速發(fā)展的中國,他們又不得不更加高度依賴美國。如此一來,安倍政權就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首先,積極地參與到美國全新的世界戰(zhàn)略和軍事戰(zhàn)略的構筑中,而實現集體自衛(wèi)權,就是為了應對新的各種不安定因素,從而擴大日美同盟的執(zhí)行力和行動力。
其次,最大程度地宣傳中國和北朝鮮的威脅,從而能夠利用不少日本國民內心深處對于“中國威脅”“朝鮮威脅”的恐懼,達到使國民認同“作為保衛(wèi)日本安全的日美同盟”的必要性的目的。
也正是這種相互矛盾的邏輯之下,日本的社會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一方面以石原慎太郎、田母神俊雄為代表的極端右翼勢力的崛起,并在網絡上獲得了大量的支持。而同樣被認為是保守主義政治家,主張重視與亞洲鄰國關系的鳩山由紀夫卻由于某些的“親華”言論甚至遭到了這些極端右翼的圍攻。另一方面積極捍衛(wèi)“和平憲法”,反對戰(zhàn)爭的左翼力量也在擴大。如何應對這一全新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成為日本保守主義政治家的重要課題。
第三,與上述的矛盾性相對應的,是日本的保守主義也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我國由于歷史制度等原因,常常將“保守主義”視作守舊的,而對于日本這樣一個極其注重歷史傳統(tǒng)的島國而言,“保守主義”正是其主流價值觀之一。盡管整個國家的精英階層,幾乎無一例外地將日本的國家利益視作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fā)點,但當提及“保守主義”,關注“傳統(tǒng)”“過去”的價值觀的維護的時候,對于這個“過去”究竟是指具體哪個時代的哪個特征,日本各界也常常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對于日本的保守主義,我們有必要將“國家主義的保守主義”“和平主義的保守主義”“傳統(tǒng)文化的保守主義”等區(qū)別開來對待。其中,我們需要警惕的是日本的“國家主義的保守主義”,而對于其他的一些價值,比如“和平主義的保守主義”“傳統(tǒng)文化的保守主義”,對于正在轉型期的中國還是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的。
有學者將日本的保守主義同西方保守主義對比之后,稱其為“與保守主義相左的保守主義”
邱靜:《“日本式保守主義”辨析——自民黨2010 年綱領及其保守傾向》,載《日本學刊》2012年第6期,第36-50頁。,然而,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日本的保守主義本身就有著同西方保守主義所不同的精神內核,就不難理解其內在邏輯和機理了??梢哉f,今天日本的保守主義,由于其留有一定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特征,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了西方的自由保守主義,卻又不得不留有鮮明的東方式專制要素的集合體。然后由于日本文化中存在著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對“自由”“個人價值”的理解,使得日本的保守主義更加具有單一性和國家主義的一面。在西方保守主義中基于捍衛(wèi)個人主義而衍生出的多樣性原則,在日本卻是基于集體主義而表現出的一元性。
必須要強調的是,自二戰(zhàn)后至今,日本的政界、商界,乃至一般民眾,對于保守主義并不缺少批評的聲音,尤其在20世紀60和70年代的安保抗爭中左翼力量曾經到達最高潮。但由于日本人的民族心理,以及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諸多原因,可以想象,保守主義作為一種主流價值觀,將始終在日本的各個領域內占有著中心的地位,且具有相當強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并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延續(xù)下去。
參考文獻:
[1] 李建民.冷戰(zhàn)后日本的“普通國家化”與中日關系的發(fā)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 李秀石.日本新保守主義戰(zhàn)略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
[3] 呂耀東.冷戰(zhàn)后日本的總體保守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 彭曦,汪麗影,汪平.冷戰(zhàn)后的日本政治——保守化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 邱靜.兩次安倍內閣的“價值觀外交”[J].外交評論.2014(3).
[6] 張廣宇.冷戰(zhàn)后日本的新保守主義與政治右傾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 Russell Kirk. The Politics of Prudence [M]. Wilmington: Intercollegiate Studies Institute, 1993.
[8] 安倍晉三.美しい國へ[M].東京:文藝春秋,2006.
[9] 中西寛.吉田茂のアジア観-近代日本外交のアポリアの構造-:吉田路線の再検証[J].國際政治.2008(151).
(責任編輯:崔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