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寶雞市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寶雞 721000) 逯敏娟
?
頭孢曲松鈉與雙黃連粉針劑配伍治療社區(qū)獲得性肺炎120例
陜西省寶雞市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寶雞 721000) 逯敏娟
主題詞肺炎/藥物療法頭孢曲松/治療應用黃連木屬/治療應用社區(qū)獲得性感染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AP)亦稱院外肺炎,是指在社區(qū)環(huán)境中機體感染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而發(fā)生的肺炎,是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之一。雖然各種新型抗菌藥物的不斷問世,CAP仍然是威脅人類的健康的重要疾病,其患病率約占人群的12‰,據(jù)估計我國每年有250萬CAP患者,死于CAP著超過12萬人[1],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已經成為醫(yī)務工作著的重要任務。本研究通過采用雙黃連粉針劑聯(lián)合頭孢曲松鈉治療社區(qū)獲得性肺炎, 獲得較滿意的療效,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F(xiàn)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CAP患者120例,所有病例經臨床檢查均符合CAP的診斷標準[2],并排除對頭孢曲松鈉、雙黃連粉針劑過敏及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采用隨機法將12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18~64歲,平均41.2±4.9歲。對照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19~65歲,平均41.4±5.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癥狀、體征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P> 0.05) ,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注射用頭孢曲松鈉(國藥準字H46020482 ) 靜脈滴注,1g/次,2次/d,療程7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用雙黃連粉針劑(國藥準字Z10940044 ) 靜脈滴注,3g/次,1次/d,療程7d。治療7d后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癥狀、體征、實驗室數(shù)據(jù)和胸部X線片變化等情況。
3療效標準 ①痊愈: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肺部啰音、氣喘、咳嗽等癥狀完全消失,胸部X片及血常規(guī)正常;②顯效: 患者體溫小于37.5℃,肺部啰音、氣喘、咳嗽等癥顯著改善,胸部X片及血常規(guī)基本正常;③有效:患者體溫小于37.8℃,肺部啰音、氣喘、咳嗽等癥有所改善,胸部X片顯示病灶縮小;④無效:用藥后72h 病情癥狀、血常規(guī)、胸部X片無明顯好轉或反而加重??傆行? (痊愈+顯效+好轉)/總例數(shù)×100%。
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附表。雙黃連粉針劑聯(lián)合頭孢曲松鈉治療CAP獲得總有效率為95.0%, 高于單用頭孢曲松鈉的83.3 % (P<0.05),說明雙黃連粉針劑聯(lián)合頭孢曲松鈉治療CAP可以提高療效。
附表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注: *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兩組在治療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肝、腎功能等未見明顯變化。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是呼吸系統(tǒng)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 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它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嗜血流感桿菌、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頭孢曲松鈉作為第3代頭孢類抗菌素,具有強效的抗生作用。雙黃連粉針劑是由連翹、金銀花、黃芩經科學方法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針劑,具有廣譜抗菌作用[3]。臨床研究表明:雙黃連粉針劑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tǒng),顯著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作用,有廣譜抗菌及抗病毒作用[4];對肺炎支原體、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 同時具有調節(jié)人體免疫力、增強體質、增強自身抗病力的功效[5]。本研究顯示:雙黃連粉針劑聯(lián)合頭孢曲松鈉治療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獲得良好的療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說明雙黃連粉針劑聯(lián)合頭孢曲松鈉治療CAP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和應用。
[1]余洪亮,倫志勇,戴劍紅,等.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及治療[J].當代醫(yī)學,2012,18(8):281.
[2]王吉耀,廖二元,黃從新,等.內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生版社,2005:80-90.
[3]常新華,劉建民.雙黃連粉針劑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286例[J].陜西中醫(yī),1999,20(10):466-467.
[4]李春娜,劉洋洋,李鵬收,等.中藥復方雙黃連劑型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5,22(1) :115-116.
[5]李凡,易世紅,趙春艷,等.雙黃連粉針劑抗病毒作用[J].中草藥,2002,33(1):52-55.
(收稿:2015-02-20)
R563.1
A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5.09.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