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麒龍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漢代以前明器發(fā)展歷程淺析
陳麒龍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明器也稱冥器,指的是古代人們死去,隨主人一起下葬的隨葬品。明器,作為中國傳統(tǒng)喪葬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研究歷朝歷代喪葬習俗與人類面對現(xiàn)世世界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佐證,對明器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好的解讀中國各個時代的喪葬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明器;發(fā)展歷程
人類的祖先源于猿類,饑則食,疲則休,生死與其他動物沒有區(qū)別。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與其他動物有何種區(qū)別。此時的“人”死亡則棄尸荒野,任憑動物分食,沒有埋葬的意識。漸漸地,人類隨著智力的發(fā)育,逐漸從動物中分化出來。開始意識到自己與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于是何生,何死成為了人類思考的問題。
人肉體的離世只是靈魂借宿到下一個新生的嬰兒軀殼中,這在科學相當不發(fā)達的遠古時期似乎很好的解釋了世間萬物的循回往復的道理。自然這種認為靈魂不滅,靈魂輪回的思想觀念成為解釋世間萬物的“真理”。相對應的人們希望逝去的人在下一個生命輪回中生活安逸,將財、物器物隨墓主人一同下葬,隨主人帶到下一個輪回中去。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文化從此應運而生。正是由于這種喪葬制度的不斷發(fā)展延續(xù),明器這一特殊器物品類才得以出現(xiàn)。明器也稱冥器,指的是古代人們死去,隨主人一起下葬的隨葬品。
最初期的明器,可能就要數(shù)石器時代的陶陶罐罐了,這時的隨葬品并不是單獨為隨葬而生產(chǎn)的,因為石器時代的勞動水平還相當?shù)拖拢藗兊膭谧鹘^大部分還是為了現(xiàn)實的生活而生產(chǎn),還沒有多余勞動力去大規(guī)模生產(chǎn)隨葬品。因此此時的明器還多為主人生前使用的生活器物。直到殷商時期,活人殉葬的喪葬文化開始流行起來。古人們相信,人的現(xiàn)世死亡只是靈魂通向了另外一個世界,人的靈魂是不滅的。在現(xiàn)世僅僅是靈魂寄宿的過客而已?;钊搜吃嵛幕牧餍姓钦f明了這種靈魂不滅論的興盛?,F(xiàn)在看來活人殉葬是相當殘忍,泯滅生命的做法。現(xiàn)代醫(yī)學科學早已證明生命只有一次,并不存在所謂的靈魂不死說。人的死亡生理上來講是極端恐懼的,而古人可以如此大規(guī)模的用活人殉葬來結(jié)束一部分人的生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從心理上灌輸了極大的信念,足以影響生理上所帶來的極端恐懼。
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墓葬發(fā)現(xiàn)莫過于婦好墓,婦好墓共有16人殉葬,隨葬品1928件。其中絕大部分是青銅制品,有400余件青銅制品,而相比之下,僅僅出土7件陶器。從這一點可以明確的看出殷商時代與早期的石器時代之間巨大的差別。既青銅文化的盛行與發(fā)展。
周是我國古代禮儀奠基之朝代,“周禮”作為最高行為規(guī)范,其作用等同于現(xiàn)代的憲法,是周朝最完善的政典。其中周禮主要由五個方面,既祭拜鬼神的吉禮;入土下葬的兇禮;出師征戰(zhàn)的軍禮;外交禮儀的賓禮;婚冠宴飲的嘉禮共五禮組成。兇禮作為周朝最高五禮之一可見周朝喪葬文化的重要程度。我們分析周的時代特色大致為以等級森嚴的社會地位劃分出三六九等。這一點似乎也體現(xiàn)在喪葬文化以及明器的使用上。
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思想意識形態(tài)多種多樣,同時也孕育了眾多偉大的學說,當之以孔子的儒家學說為盛。在眾多學說中,對喪葬文化,陪葬制度,明器使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素。關于喪葬以及明器《禮記·檀弓》中有記載: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鬃又^“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從孔子的觀點中,明確看出儒家對殉葬制度的極大反對,甚至反對用俑陪葬,原因竟然是應為俑作為明器像極了活人殉葬,讓人聯(lián)想起活人殉葬的殘忍喪葬形式。而用涂車、芻靈是善意的,并且自古有之的。
秦得天下十余載,在明器的研究上著實無法詳實的歸納與區(qū)分。然始皇葬之驪山,奢華至極,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厚葬君王之最了。根據(jù)史記記載,始皇墓中所用之明器非專為死后制造的瓦器,而是“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备椧越疸y珠寶。幾乎均為始皇生前所愛之物。秦代厚葬之風是為鼎盛另一證據(jù)則是設立東園匠,根據(jù)《后漢書·禮儀志下》:“東園匠,考工令、奏東園秘器?!逼浜x既東園匠,專門負責墓葬陵園內(nèi)的各種器物??梢娮郧匾詠砗裨嶂L盛行。
秦只有短短的十余載,設立東園匠,漢代沿用此設置,東園匠的發(fā)展集中與漢代,所制作之物越發(fā)多樣。墓葬之中的隨葬品多金銀珠寶,名貴器物。直至獨孝文帝,孝文帝提倡節(jié)儉,在位期間推出一系列減省租賦,減輕徭役政策。在喪葬問題上則推崇薄葬,埋葬孝文帝的霸陵,借用瓦器不許以金銀錫為飾。也正是孝文帝的推崇,瓦器的明器之用才推廣開來。不過,雖然是皇帝提倡,但當時的人們都還是具有相當迷信的心理,漢代的厚葬之風還是未能止于孝文帝。但瓦器的明器之用開始用以廣泛還要歸功于孝文帝。
明器,作為中國傳統(tǒng)喪葬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研究歷朝歷代喪葬習俗與人類面對現(xiàn)世世界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佐證。它是當時的風土人情的結(jié)晶,經(jīng)歷千百年的封存,本文簡單梳理漢代及以前明器發(fā)展,還有更多未被發(fā)現(xiàn)的秘密等待人們發(fā)掘。
[1]鄭德坤,沈維鈞.中國明器[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2]蔡永華.試論明器在喪葬中的作用[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86(01).
[3]郭燦江.明器略述[J].尋根,1998(03).
J527
A
1005-5312(2015)32-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