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娜
幼兒期是孩子智力發(fā)展的最好時期,發(fā)問能激活幼兒的思維,開發(fā)幼兒的大腦。所以,作為教師要掌握讓幼兒發(fā)問的技巧,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一、給予幼兒觀察和思考的時間
一個問題一般會包含多個內(nèi)容,幼兒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花一些時間來思考教師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幼兒思考問題的時間是最明智的做法。
例如,大班幼兒馬上要進入小學,針對一些幼兒做事丟三落四、沒有整理物品的習慣,設計一堂《別忘了》的集體活動,讓幼兒探討整理物品的好辦法。
案例:(播放錄像)錄像中的小女孩畫好畫后,就背書包離開了,桌子上紙張、鉛筆、油畫棒凌亂地放置著,凳子上還有小女孩遺忘的衣服,藥箱中還有忘記拿回家的藥。
師:“你覺得大班的教室怎么樣?”
幼:“很整齊?!薄昂艽蟆!薄敖淌液苊髁??!薄?/p>
教師讓幼兒再次觀看錄像,并將鏡頭定格在桌子上。
幼:“桌子上油畫棒沒有放好?!薄白雷由虾軄y,紙頭、鉛筆一大堆。”“小姑娘忘記把本子帶回家了。”
分析:當幼兒的回答沒有切中主題時,教師不用急于去追問幼兒,而是通過錄像的回看及利用鏡頭的定格,給予幼兒觀察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因此才有了后面幼兒思維的深入,并由此聯(lián)想到自己平時的行為。
二、適當停頓,引發(fā)問題
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適當?shù)赝nD,往往會引發(fā)幼兒的提問。
案例:教師講故事:“有一次,蒲公英被風吹到很遠的地方,這個地方會是哪里?”教師停頓后觀察幼兒。
一幼兒說:“陌生的樹、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p>
另一幼兒詢問:“陌生是什么?”
有幼兒說:“不認識的地方?!薄安皇煜さ牡胤?。”
一幼兒突然發(fā)問:“有大灰狼,蒲公英不會飛過去?!薄?/p>
在幼兒提出更多問題后,他們達成共識:蒲公英會飛到有泥土、有太陽、有小草、有花朵的地方安家。
分析:一般來說,對于簡單的問題,幼兒只需2--3秒的思考就可回答。如果問題可能引發(fā)爭論,需要幼兒仔細想一想,教師等待的時間則要相應地延長。一方面等待幼兒給出答案,一方面也要等待幼兒在思考中自我完善,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師應盡量避免自問自答或急于代替幼兒回答,而要去真正支持幼兒的自主性學習。
三、多向回合,催生幼兒思考的主動性
師幼互動的本質(zhì)是一個雙主體、以情感為基礎的連續(xù)過程。它特別強調(diào)動作或情感相互作用的對等性或?qū)ΨQ性,因此師幼互動的雙方必然同處于主體地位。在師幼互動的實踐中,教師應當讓幼兒充分享有“主動的”社會交往的權利和機會,有意識地多賦予幼兒主動與教師互動的時間,這樣才能真正有利于幼兒主體性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倡導多向回合有利于催生幼兒思考、表達的主動性,優(yōu)化“提問場”是使“師幼、幼幼”之間產(chǎn)生共振、共建、共勵的前提,它可以構建良好的互動場景,讓幼兒充分發(fā)揮互動的主動性;還可營造優(yōu)質(zhì)的心理環(huán)境,融洽人際關系,使幼兒與教師始終處于一種平等、互助、尊重、理解的氛圍中,積極有效地展開互動。
案例:教師講述故事:巴依老爺家煮了一鍋雞湯,雞湯的香味飄了出來,被阿凡提聞到了。巴依老爺說雞的香味是雞的一部分,要求阿凡提付錢。
教師這時提問:“阿凡提聽了巴依老爺?shù)脑?,會怎么做??/p>
一個幼兒猜想說:“付錢給他了。”
另一個幼兒馬上用建議的口吻說:“用假錢騙騙他?!?/p>
一個同伴小聲說:“如果他發(fā)現(xiàn)是假錢呢?”
此時教師跟進追問:“唉,對呀,這可怎么辦?”
這時有個幼兒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要是他要很多錢怎么辦?”
教師接過這個幼兒的話題拋問:“是呀,巴依老爺很貪財,一點點錢怎么能夠滿足他呢?”
這時教師強調(diào)說:“雞的香味是雞的一部分,聞到了香味就要付錢!”
教師搖晃著錢袋問:“這時巴依老爺聽到了什么聲音?接著阿凡提會說什么呢?”一下將原先的巴依老爺要雞香錢與搖晃著錢袋發(fā)出的聲音建立了邏輯關系,錢聲也是錢的一部分,阿凡提也可以向巴依老爺要錢。
分析:片斷中教師把核心的問題提了出來——巴依老爺要阿凡提付“雞的香味”錢,引發(fā)了幼兒之間的猜測與相互間的議論。教師在跟進過程中的簡短的回應引發(fā)了幼兒的多向回合。幼兒為闡述自己的理由在不停地思考,不僅推進了問題的深入,還激活了幼兒的思維,同時教師巧用肢體動作,加上清晰的語言,聚集問題,使所有幼兒在故事中理解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個深奧的策略。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