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琴味蕾之外品一杯滄桑撰文>>>王志琴說起唐人街,無論是去過還是沒去過的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飛檐翹角的涼亭、古色古香的牌坊"/>
撰文>>>王志琴
味蕾之外品一杯滄桑
撰文>>>王志琴
說起唐人街,無論是去過還是沒去過的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飛檐翹角的涼亭、古色古香的牌坊和屬于中國味道的中國菜。
唐人街,也被稱為華埠或中國城(Chinatown),是華人在其他國家城市地區(qū)聚居的地區(qū)。
說起唐人街,無論是去過還是沒去過的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飛檐翹角的涼亭、古色古香的牌坊和屬于中國味道的中國菜。
在外國游客眼中,唐人街是一道帶有古老東方氣息和代表東方文化的風景。在新一代海外移民及學子眼中,唐人街是一個可以暖胃又暖心的心靈歸處。而在老一輩海外華人華僑眼中,唐人街是一個曾經(jīng)上演過生活悲喜的舞臺,那里有著話不盡的滄桑。
在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每逢節(jié)日,橫濱中華街總會擠滿熙熙攘攘的游人,不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到這里的目的大多是奔著這里的中餐館。
走在這個亞洲最大的唐人街上,你可以看到街道兩旁的各類商店、餐館鱗次櫛比,一家緊挨一家?!氨本╋埖辍薄ⅰ爸貞c飯店”、“狀元樓”、“揚州飯店”、“海南飯店”、“慶福樓”、“崎陽軒”、“彩香”、“華陽園”等中文招牌隨處可見。連路名也是中國式的,東西走向的有廣東道、中華街、關(guān)帝廟路,南北走向的有長安道、中山路、香港路、上海路等。
當然,最受游客和食客們關(guān)注的是那一家家各具特色的飯館,在那些館子里,粵菜、川菜、東北菜和江浙菜等中國菜系應有盡有。
那些在日本流行的中國菜,最初是19世紀中期和西方商人一起來到橫濱、神戶等開放港口的廣東人傳播開的。直到今天,日本人講到叉燒、燒賣、餛飩,還一定要用廣東話來講。
這一切,與早期的廣東移民有著極深的淵源。
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和當時的清政府簽訂了《日清友好條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批華僑遷徙定居到日本的三大港口——橫濱、神戶和長崎。
在中國人聚居的地方,逐漸形成了“中華街”。在這里,中國人祖?zhèn)鞯闹泼婕夹g(shù)和煮湯方法也被帶來了。并在近代形成了一股吃拉面的風潮。
日本拉面特別注意湯底,主要還是歸功于當時到日本的廣東人對湯底的重視。廣東人習慣在吃面時用鹽調(diào)味,并配以豬骨雞骨或魚骨熬成的湯底。豬骨湯的風味濃郁、雞湯的滋味豐富、魚湯的鮮美濃厚,給了日本拉面啟發(fā),后來,經(jīng)過無數(shù)日本人和中國廚師的改良加工,最后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大家常吃的日式拉面。
不僅如此,如果再往前追溯歷史,你會發(fā)現(xiàn)中國飲食文化早在千年之前就與日本的本土文化有過碰撞與融合。
公元8世紀中葉,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就帶去了大量的中國食品,如干薄餅、干蒸餅、胡餅等糕點,還有制造這些糕點的工具和技術(shù)。
鑒真東渡還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飯時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國的影響。唐代時,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還把中國的歲時食俗帶回了本國,如元旦飲屠蘇酒,正月初七吃七種菜,三月上巳擺曲水宴,五月初五飲菖蒲酒,九月初九飲菊花酒等。
其中,端午節(jié)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根據(jù)自己的飲食習慣作了一些改進,并發(fā)展出若干品種,如道喜粽、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
喝下午茶,對英國人來說并不陌生。但是,你能想象黃皮膚黑眼睛的華人喝下午茶會是什么樣的情景,也會喝著紅茶吃著奶油烘焙的各種甜點嗎?如果想知道答案,不妨到倫敦的唐人街走一走看一看。
在當下,英國是擁有華人最多的歐洲國家,而華人最集中的倫敦則是歐洲的最大唐人街所在處。
漫步在倫敦西區(qū)的市中心,沿著唐寧街向前走,穿過倫敦著名的鴿子廣場,走過國家美術(shù)館,就來到了倫敦著名的唐人街。
不同于那些遍地林立的洛克式和歌特式建筑風景,以及文藝復興時的繪畫和雕塑作品,這里是標準中式牌樓和漢風唐韻式商店。長約800米的主街兩邊各佇立著一個牌樓,上書:“國泰民安”和“倫敦華埠”。街道兩邊商鋪林立,餐館、商場、藥店……門前門上都掛著顯眼的漢字。
在這個15分鐘就能走完的街區(qū),匯聚了超過80家中餐館,以及食品超市、書店、理發(fā)店、華文媒體、華人咨詢機構(gòu)、中醫(yī)診所、旅行社等。
唐人街給不少華人提供了聚會的場所。生活在倫敦,多日不見的中國人常常會在電話里相邀:“去唐人街喝下午茶去。”一邊喝著茶,吃著蝦餃、腸粉、小籠包之類的小吃,一邊聊著各自的近況和記憶中祖國的模樣。顯然,喝茶只是一種方式,排解內(nèi)心那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愁才是主旨。
19世紀初期,一些來自中國華南地區(qū)的勞工和水手就流落倫敦,在船廠區(qū)落戶。二戰(zhàn)之后,隨著中國餐飲逐漸受歡迎以及香港移民的大批涌入,爵祿街一帶開始出現(xiàn)眾多中國餐館,一些從船廠區(qū)搬來的業(yè)主不斷向當?shù)仄渌逡犴斪屔啼?,后來華人勢力逐漸占據(jù)了爵祿街一帶。
這些店鋪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漸遷移到位于市中心的蘇豪區(qū)(Soho)。1985年,倫敦政府正式承認“倫敦華埠”為唐人街社區(qū)。
由于近代史上香港和英國的關(guān)系,早期來英國的大多是經(jīng)由香港過來的廣東人和香港人。這些最早的移民從事著餐館和洗衣店等傳統(tǒng)行業(yè)。那時候,因為語言的歷史的關(guān)系,唐人街成了一個獨立于英國社會的文化孤島。
如今,倫敦唐人街已經(jīng)是一派“海納百川”的繁華景象,范圍也擴大到周圍的幾個街區(qū)。隨著新的移民源源不斷,帶進來更多地道中國美食。他們將國內(nèi)非?;鸨乃篝~,羊蝎子,鴨脖子,麻小以及香辣蟹略加調(diào)整后搬到了唐人街。
美食不僅吸引著在英國的華人,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雖然倫敦的唐人街早已變成倫敦的一道風景,但它最初承載的意義卻并沒有因此改變。這里依然是華人的商業(yè)和服務業(yè)中心,是華人之立足之地、生財之地。
也是在這個地方,因為有了唐人街作為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梁,眾多英國人領略到中餐的獨特滋味以及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在與客戶談生意時,凱迪拉克成了程曉信譽和實力的象征,盡管他并不是十分能說會道的人,但凱迪拉克卻給他做了活廣告,使他信心大增,業(yè)績直線上升。
在英國,除了中餐館,“另一道風景”就是中餐外賣店。在倫敦的大街小巷里零星分布著大大小小的中餐外賣店,它們通常是在居民區(qū)附近,成為附近居民主要的中餐來源。
中餐不僅吸引了普通的英國老百姓,同樣也在以自身的味道吸引著名人政要。英國前首相布朗就經(jīng)常出入倫敦一家粵菜館,常點的一道菜是菠蘿雞,夫人莎拉則愛吃香脆牛肉,兩人也常點梅汁燒鴨。
從《尖峰時刻》到《功夫熊貓》系列,美國電影中中國菜的身影屢見不鮮。而如果你是一個美劇愛好者,你對劇中人物經(jīng)常吃中餐的鏡頭一定不陌生。熱門劇《生活大爆炸》更是夸張,劇中的主角幾乎每周都要在中餐館大快朵頤。
對于美式中餐在美國的流行程度,如果有興趣,你還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軼事:美國宇航局把恒溫的糖醋豬肉列入給宇航員準備的航天菜單,就這樣,中國菜被宇航員們帶上太空。約翰·威爾克斯·布斯刺殺林肯總統(tǒng)的那座房子也被改成了一間裝飾頗有中國風的中式餐館Wok & Roll。
在美國外來菜系中,中國菜、意大利菜、墨西哥菜三大外來菜系曾被戲稱為“三民主義”。在美國,除了意大利的比薩餅店,能遍地開花的就是中餐了。無論在繁華的曼哈頓還是在偏遠小鎮(zhèn),人們都會看到大大小小的中餐館和黑頭發(fā)黃皮膚的中國人。
美國有多少家中餐館?據(jù)美國商業(yè)刊物《中餐通訊》資料顯示,北美地區(qū)有46756家中餐館,更有不少媒體報道美國的中餐館已經(jīng)超過5萬家。這個數(shù)量有多大?早在2005年,《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中餐館數(shù)量已達3.6萬家,超過麥當勞、漢堡王、溫蒂快餐這類美式餐飲連鎖店的總和。
目前中餐已成為美國大眾的家常便飯。因此有人戲稱如果有一天美國的中餐館全都關(guān)門了,美國人該怎么辦,是不是就要餓肚子了?想必如果非要較真,得到的答案絕對是否定的。但是,有一點卻毋庸置疑,如果沒有中國菜,美國人的餐桌一定會缺少一些特別的滋味。
在美國,中餐館最集中的當屬唐人街,因此,美國人說“逛唐人街”的主要意思就是去唐人街吃中國菜。
因為唐人街上有數(shù)目眾多的中餐館,深受外國人喜愛的宮保雞丁、糖醋里脊、春卷、炒飯、麻婆豆腐、餃子、餛飩等中國菜在那里應有盡有。
中國菜在美國的流行,恐怕是早年間來到美國的華人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一如其他國度的唐人街,美國大大小小的唐人街在最初也并非為了滿足饕餮食客的口腹之欲,而是為了實現(xiàn)在美華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1850年前后,開發(fā)美國西海岸的華工來到美國,他們?nèi)松厥瑁哉Z不通,沒有辦法適應異國他鄉(xiāng)的陌生環(huán)境,因此他們選擇集中住在一起,團結(jié)互助,休戚與共。起初,極個別具有經(jīng)商頭腦的華人為了方便其他華人,開設了小茶館和小飯鋪。后來,他們的生意逐漸擴大至豆腐坊、洗衣店等,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華工生活區(qū)。
在日復一日的生存發(fā)展中,越來越多的當?shù)厝耍步?jīng)常光顧這里,并愛上了這里的中國飯菜,為了更方便地區(qū)分,他們將這里稱為“中國鎮(zhèn)”。
在隨后100多年的發(fā)展中,隨著新老移民的增加,在美國的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華盛頓、波士頓、芝加哥、波特蘭等華人集中的城市都形成了規(guī)模大小不一的唐人街。
僅僅是紐約唐人街,就已擴展為45條街道,面積超過4平方公里。它已完全吞并了周邊的猶太區(qū)和波多黎各區(qū),蠶食意大利區(qū)。到2007年,紐約的華人已達80萬之眾,已形成4座中國城和1 0個華人社區(qū)。
在這些地方,看著富有東方特色的建筑,品嘗著具有中國風味的菜肴,再聽著人們用不同方言的中國話聊天,你會有一種穿越的感覺,以為從太平洋一端的美國來到了彼岸的中國。
影響了幾代英國人的《帕丁頓熊》的故事于2014年被搬上了大熒幕,這個童話故事講述了小熊帕丁頓飄洋過海,從秘魯移民到陌生的英國,在排除種種困難之后,最終融入了倫敦的生活。
劇中的一句臺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In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but that means anyone can fit in.(在倫敦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但這也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融入這個城市。)
只要努力,只要自強不息,即便飄零在異國他鄉(xiāng),在經(jīng)歷一番艱難的蛻變后,最終總能融入到所在的陌生城市,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電影中的臺詞,放在早期闖蕩世界各地的華人身上同樣適合。
19世紀的中期,中國大地正在經(jīng)受著戰(zhàn)爭的洗禮。而就在同時期,西方工業(yè)革命發(fā)展迅猛。那時候,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帶著淘金夢漂洋過海,用“三把刀”——菜刀、剪刀、剃頭刀在異國他鄉(xiāng)開辟新天地。
然而,異國他鄉(xiāng),舉目無親,語言隔閡,前途迷茫,最早的華人們只能彼此依靠,在熟悉的鄉(xiāng)音中尋找家的溫暖,通過互幫互助克服最初的不適應。
其中,中國菜又有著別樣的意義。華人們在陌生的城市制作各種有家鄉(xiāng)特色的食物,通過分享帶著家鄉(xiāng)味道的食物來排解鄉(xiāng)思和鄉(xiāng)愁。
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唐人街,做中餐吃中餐有了超越味蕾之外的情感意義——它以最樸實的方式傳遞著人們深藏心底的感激、信任、激勵、關(guān)心、欣賞等種種用語言無法表達的情愫。
雖然,在不同國度、不同地區(qū),唐人街或多或少會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從最深處而言,這里都是這些遠離家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人最溫暖的家。
滄海桑田,造化無常。
最初,唐人街的出現(xiàn)帶著華人們的些許無奈。但也正是唐人街,見證著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光榮與夢想。
世易時移。艱辛不再。唯有那百年滄桑,讓人唏噓。
中國新時代 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