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時,需要多造些船只用來運送糧食。有一件事情,讓朱元璋十分頭疼,那就是造船需要很多釘子,但負責造船的工匠,往往會利用造船的時機,虛報所用釘子的數量。因為船已經造好,釘子全部釘到了木頭里面,到底用了多少釘子,根本沒有辦法計算,只能任憑工匠們說了算。
一次,朱元璋又下令讓工匠們造船。為了從中謀利,這些人在造好船之后,照例又像往常那樣上報超支了很多釘子。這次,朱元璋卻不同意補償釘子,而是率領文武百官來到河邊,讓工匠們把剛剛造好的船拉到岸上,然后下令把這只船放火燒掉。當時,大家都十分吃驚,誰也不明白朱元璋這樣做究竟是什么意思。
可是,沒有人敢違抗朱元璋的命令。很快,大火將這只船上的木頭燒得干干凈凈,只落下一堆鐵釘。這時,朱元璋又命人將這些釘子收集起來全部過秤,得出的重量僅僅是工匠們所報數量的十分之一。這下,工匠們害怕了,他們一個個嚇得膽戰(zhàn)心驚,急忙磕頭求饒。朱元璋沒有處罰他們,卻定下了造一只船所需釘子的數量,以后就按照這個標準造船,再也不敢有人從中謀利了。(張軍霞)
故事的哲理:
有時,采取極端的辦法去解決,短期看這樣做會有一些損失,但從長期看卻是意義深遠,甚至影響整個團隊的文化和風氣。同時,好的制度會讓壞人變好,而壞的制度可能會誘使好人變壞。
責任編輯:莊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