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玉英
(山東德州市聯合醫(yī)院康復理療科,山東 德州 253000)
針刺加穴位注射治療術后尿潴留癥
賀玉英
(山東德州市聯合醫(yī)院康復理療科,山東 德州 253000)
目的探討分析針刺結合穴位注射治療術后尿潴留的臨床療效。方法實驗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4月術后發(fā)生尿潴留及其他醫(yī)院術后尿潴留來我院求診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117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67例,采用針刺與穴位注射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50例,采用誘導排尿及按摩排尿方法。觀察兩組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加穴位注射治療術后尿潴留比誘導排尿及按摩排尿方法效果更好,使尿潴留患者的首次排尿時間明顯提前,提高了治愈率,值得臨床倡導、推廣、研究。
術后;尿潴留;針刺;穴位注射;誘導排尿;按摩排尿
術后尿潴留是腹部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是指腹部手術患者由于麻醉、手術疼痛等原因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膀胱逼尿肌麻痹收縮無力,尿道括約肌痙攣,影響膀胱和腎的氣化作用而發(fā)生的尿潴留。即拔出導尿管6~8 h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暢而致膀胱內尿液不能排出。
發(fā)生尿潴留時患者下腹疼痛難忍,既影響切口愈合又導致患者緊張焦慮,嚴重的術后尿潴留可導致膀胱過度膨脹和永久性逼尿肌的損傷,一般的誘導排尿方法起效較慢,效果不甚滿意,需要導尿來幫助患者排尿。
術后尿潴留不僅影響術后的治療和護理,而且給患者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積極快速有效的解除尿潴留對促進術后的康復和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均有重要作用。西醫(yī)治療術后尿潴留是以導尿為方,等待神經和膀胱收縮功能的自然恢復。這樣既增加了患者新的不適和痛苦,并且增加了感染的機會,所以對于術后尿潴留的患者來講,安全、有效、快速及人性化的治療是患者的迫切要求。目前中醫(yī)特色治療方法針刺加穴位注射治療術后尿潴留正是滿足了患者的這一要求并取得很好療效,我院對67例術后尿潴留患者進行針刺結合穴位注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2009年12月至2013年4月,隨機選取我院術后發(fā)生尿潴留及其他醫(yī)院術后尿潴留來我院求診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117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51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47.5歲;對照組患者50例,男性14例,女性36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9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組標準及排除標準:術后尿潴留的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6版《外科學》制定。術后拔出導尿管6~8 h出現排尿困難,不能自行排尿;排尿不暢致膀胱內尿液不能排除。排除標準:排除其他軀體疾病如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尿道狹窄,膀胱或尿道結石,腦、脊髓及膀胱腫瘤,藥物及外傷性截癱所致的尿潴留患者。
1.3治療方法:觀察組接受針刺和穴位注射治療。取穴:氣海、關元、中極、三陰交、足三里、血海、太淵、太溪。腹部穴位氣海、關元、中極,局部常規(guī)消毒,醫(yī)者手指消毒,用毫針淺刺0.5~1寸或用指針療法,揉壓深度以似有尿意為佳。足三里、血海、太淵、太溪均取兩側穴位,穴位局部及醫(yī)者手指消毒,用毫針刺入1~1.5寸深,得氣后用左手按壓穴位下方,右手施以捻轉、提插針法,使經氣上行,操作結束起針時,氣海、關元、足三里、太淵、太溪按壓針孔,血海搖大針孔,治療每天1次。穴位注射:起針后選單側足三里、三陰交穴常規(guī)消毒,用5 mL口腔科注射器吸入喘定2.5 g,刺入穴位,產生脹感,回抽無血后將藥物緩慢注入,每穴1 mL,治療隔日一次,雙側穴位交替使用。針刺加穴位注射治療,10 d為1個療程,在治療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病情,患者感覺膀胱有尿意時撤出導尿管,觀察療效。
對照組:用誘導排尿及按摩排尿的方法。給予流水誘導,利用條件反射促使排尿,讓患者取蹲位將盛有熱水的水盆置于會陰部,利用水蒸汽刺激尿道周圍的神經感受器,促使排尿。誘導失敗者,可將手置于腹部膀胱膨隆處,輕輕按摩并用手掌置于患者膀胱底,向下排移按壓,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在治療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病情,患者感覺膀胱有尿意時撤出導尿管,觀察療效。
表1 臨床比較療效
1.4療效判定標準。臨床治愈:尿液可正常排出,臨床癥狀消失,停止治療后,仍能進行正常代謝,排出尿液。好轉:經治療后可自行排尿,但排尿后仍有部分尿液無法排出膀胱。無效:治療后仍不能自行排尿,需留置導尿管。
1.5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卡方檢驗應用臨床醫(yī)師統(tǒng)計學助手V4.0軟件完成,進行t或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治療結果: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治愈率分別為89.6%、42%,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有效率分別為100%、6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見表1。
2.2不良反應:觀察組未見不良反應。對照組因留置導尿管時間太長,35例患者有不良反應,反應發(fā)生率為70%。主要不良反應如下:患者自感疼痛不適,有2例患者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感染現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情煩躁。
術后尿潴留在中醫(yī)學稱之為癃閉。尿潴留的主要病機是三焦氣化功能失常,病變位置在膀胱,上焦肺臟不宣,中焦脾濕不化,膀胱氣化失司,以致水道不得通利;或下焦腎氣受損,命門火衰而膀胱氣化無力,而發(fā)生癃閉。手術為一種損傷性醫(yī)療活動,在治療過程中致氣血虧虛;手術時損傷脈絡而致氣滯血瘀,故術后尿潴留患者多虛多瘀,易致三焦氣化失常,膀胱氣機受損,通調失職而成小便點滴或不通。治療本證從本而治,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宛陳則除之”的總則,以通調膀胱氣機為治法,使氣血旺盛。膀胱氣機暢通則小便自利。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具有通經活絡,通調下焦氣機的作用;中極為膀胱之募穴亦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交會穴,其位近膀胱,其氣與膀胱直接聯系。有研究表明[2]:針刺術后尿潴留患者的中極、關元等穴,膀胱神經支配完整的患者,每次捻針時可使膀胱肌收縮,內壓上升,故取此穴可利膀胱,理下焦;血海具有活血化瘀之效;氣海、關元為溫陽益氣之要穴;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下合穴,具有健脾益胃,益氣養(yǎng)血之功能。此三穴又為全身強壯保健之要穴。太溪為腎之原穴,可鼓舞腎氣通利下焦;太淵為肺之原穴,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故諸穴相伍可通調三焦氣機,恢復膀胱的氣化功能而利小便。
穴位注射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在穴位內注入藥物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其將針刺穴位的作用、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刺激作用及時間效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能極大限度地提高治療效果,穴位注射選用喘定宣肺利水,提壺揭蓋而利小便。
本治療方法是根據中醫(yī)的整體觀點,對疾病進行辨證選穴用藥,使針刺治療與穴位注射治療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前患者的首次排尿時間,及早解除患者的痛苦,減少了導尿的概率,避免感染的發(fā)生,更易為廣大患者接受,值得提倡和推廣。
[1]吳在德.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699.
[2]王肅,胡神筆.背腧穴穴位注射治療術后尿潴留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0,10(3):33-34.
R256.53
B
1671-8194(2015)22-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