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建構中國公民教育體系的重要探索

2015-10-21 08:19檀傳寶
中小學德育 2015年10期
關鍵詞:主義身份公民

檀傳寶

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的問題?!芭囵B(yǎng)什么人”既是特定社會一定歷史時期的特殊要求,也是一個時代發(fā)展的共同要求。對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中國而言,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yǎng)社會主義公民是必然要求。這是時代賦予中國教育的重大使命。

“公民”是一個源于西方的概念,公民思想的理論演化、實體形態(tài)都在西方,因而帶有濃厚的西方文明色彩。如何對待作為舶來品的西方“公民”,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完全照搬,把西方的公民概念,尤其是近代西方自由主義的公民概念,作為公民概念的“標準”和“正統(tǒng)”,用來分析中國問題,指導中國實踐;另一種態(tài)度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建立中國特有的公民概念。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固步自封于中國文化的公民觀點依然存在。分析這兩種觀點,前者是以異域理論指導中國實踐,后者則是孤芳自賞,自絕于世界文明,二者都是不合適的。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問題的解決既需要世界視野,也需要植根于中國文化,直面中國問題。中國的公民教育當然既不能照搬西方,也不能自說自話。正確的態(tài)度是:如何在學習借鑒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

馮建軍教授的近著《公民身份認同與學校公民教育》,為建構中國的公民教育體系,作出了可貴的探索。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學習借鑒公民教育的人類文明成果

公民及公民教育源于西方,但不能因為它是一個西方概念,就一概加以排斥。我們需要仔細分析西方公民和公民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與軌跡,探索公民教育發(fā)展中的共性問題,總結公民教育的人類文明成果。

該書第一章“公民身份與公民教育的哲學基礎”,以歷史順序梳理了共和主義、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等四種流派對公民和公民教育的不同認識:共和主義強調公民道德培養(yǎng),自由主義強調公民權利的啟蒙,社群主義強調公民的群體認同,多元文化主義強調多元文化的承認。作者對公民教育的各種流派作了深入的分析,既指出了各種流派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主要觀點,也指出了它們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他們的批判。但梳理本身不僅僅是為了梳理,而是為了發(fā)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軌跡。作者發(fā)現(xiàn),從古典共和主義到現(xiàn)代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并不是后一種主義代替前一種主義,而是一種相互吸收的過程。當代西方公民教育不是單一的某種主義,而是以自由主義為主導的多種思想的融合,這就是作者提出的“超越二元對立:構建整體的公民身份理念”,包括個體與社會、權利與責任、身份與美德的融合與統(tǒng)一。這種整體性的公民身份理念,不是局限于某一種思想,而是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在發(fā)展中呈現(xiàn)出來的趨勢,一定意義上代表人類(從古希臘到當代)對于公民教育思想的認識成果。以往我們研究公民教育思想,常常只取其中的一種思想。有的學者懷舊,多取古希臘的公民共和主義思想,有的學者激進,則偏好極端的自由主義,殊不知,二者都是片面的。公民思想自古希臘提出到當代發(fā)展,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片面的或單一的主義,而是走向了統(tǒng)整與融合。故“超越二元對立:構建整體的公民身份理念”的努力十分難得。

第二,建構中國公民身份體系

雖然“公民”源于西方,但“公民”作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成果,不只屬于西方,還反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性?!豆裆矸菡J同與學校公民教育》一書在分析了西方共和主義、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等諸種公民身份流派后,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公民性”的概念。公民性是公民之所以為公民的內(nèi)在屬性和要求,它是公民超越歷史、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普遍屬性。公民性是公民之所以為公民的特性,缺少這一特性,則不會成為公民。公民性不同于公民的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這些都是公民的外在屬性。對于不同國家而言,公民的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為一個國家的政體所規(guī)定,有所不同,但公民性是相同的。公民性既包括個體作為公民的品格,也包括公民在共同體中的品格,具體表現(xiàn)為:互主體與主體間性、自由與平等、公共性與公共價值、民主與協(xié)商。

公民身份是公民性的存在形態(tài)。公民有哪些身份?這取決于公民生活其中的共同體。近代以來,公民以國家公民為唯一身份,但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已經(jīng)超出了單一的國家公民身份,英國學者德里克·希特提出了“個體—州—國家—歐盟—世界”的公民身份層級劃分。但這種劃分方式不適合我國,因為對我國而言,沒有聯(lián)邦體制和區(qū)域聯(lián)盟,城市公民身份也不是很突出?;谌蚧瘯r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該書的第二章提出了適合我國現(xiàn)實的多元公民身份形態(tài)——個體公民、國家公民、社會公民和世界公民,構建了我國的公民身份層級體系。個體公民是指具有主體人格的個體,國家公民是指具有權利和義務的國家成員,社會公民是公民社會中的成員身份,世界公民是具有世界意識、人類情懷的公民。個體公民和國家公民是公民身份的基本形態(tài),社會公民身份和世界公民身份屬于公民身份外延的擴展形態(tài)。

第三,直面中國公民身份認同的問題

公民身份首先是法律意義上的。法律意義上,公民身份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和該國憲法所規(guī)定的權利、義務的人”。只有當一個人具有一國國籍,擁有公民的權利,盡到公民的義務時,他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公民。但公民不是天生就知道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的,沒有公民對自己身份的意識,沒有對共同體的認同、忠誠,就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因此,公民身份認同被認為是形式意義上公民轉化為實質意義上公民的關鍵。金里卡就指出:“公民身份不僅是由一系列權利和責任確定的一種法律地位,而且還是一種認同,還是對自己歸屬于某個政治共同體的一種表示?!盵1]我國學者肖濱區(qū)分了國家公民的政治—法律身份與文化—心理身份。前者表示公民面向國家政權系統(tǒng)或統(tǒng)治組織所享有的權利、所承擔的義務;后者由國家/民族共同體組成的世界中確立自己的歸屬何在,表示公民作為心理文化主體的歸屬與認同。[2]

公民身份認同是對公民身份特征、屬性和法律地位的認可、承認、贊同、遵從以及行動,它集多種認同于一身,既有對自我角色的認同,也有對公民共同體的認同;既有對公民共同體的歸屬性認同,也有對社會政治系統(tǒng)和公民法律地位的贊同性認同。認同作為一個心理過程,包括認知系統(tǒng)、情意系統(tǒng)和行為系統(tǒng)?!豆裆矸菡J同與學校公民教育》一書提出了公民身份認同的四個具體方面:公民知識、公民意識、公民道德和公民行為。

此外,該書第三章“中小學生公民身份認同的實證研究”在認識公民身份認同及其構成的基礎上,設計了《中小學生公民身份認同調查問卷》,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河南、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等1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qū)的7 所高中、8 所初中、2 所小學進行了中小學生公民身份認同的調查,發(fā)放 2000 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784份,獲取了大量寶貴的一手材料。調查研究對于了解中小學生對個體、國家、社會和世界等公民身份在公民知識、公民意識、公民道德和公民行為等四個方面的認同情況,并進行區(qū)域、學段、民族的差異分析,了解中小學生公民身份認同的總體狀況,發(fā)現(xiàn)他們在公民身份認同中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我國開展公民身份認同教育和學校公民教育提供了依據(jù)。

第四,建構中國公民教育理論與策略

針對中小學生公民身份認同的現(xiàn)實狀況和存在的問題,該書第四章、第五章建構了中國公民教育的理論和策略。

第四章“公民身份認同的理論建構”針對中小學生對個體公民、國家公民、社會公民和世界公民等四種公民身份認同的狀況,指出了開展公民身份認同教育的內(nèi)容。就個體公民身份認同教育而言,一方面是以主體教育培植公民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是以共生式教育培養(yǎng)公民的主體間性,最后通過公共性教育,矯正“公民唯私綜合癥”,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國家公民身份認同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強化公民的政治認同和民族文化認同教育;社會公民身份認同教育,就是公民通過參與公共生活,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培育公民公共精神,建設公民社會共同體,為漂泊的個體尋找社會的歸宿;全球公民身份認同教育,就是培養(yǎng)具有全球意識并為全球和人類的發(fā)展而積極行動的負責任公民的教育,包括人權和人道主義教育、全球意識和全球責任教育、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

學校是公民培養(yǎng)的主陣地。所以,該書第五章“學校公民教育實踐”,討論了如何在學校進行公民教育。作者提出了三種途徑:設計學校課程、建構學校公共生活和建設民主學校共同體。就公民課程而言,要建立一種重視境域、生成和復雜性的“全景式課程觀”,建立全面覆蓋的公民教育課程系統(tǒng),包括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生活課程。作者提出,學校公共生活是一種“準公共生活”,是一種以培育學生公共性為目標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師生自覺建構的“好的公共生活”。學校公共生活的建構,需要以公約為規(guī)范,以公共話語為手段,通過公共交往和公共參與而實現(xiàn)。公民生活一定是民主生活,學校培養(yǎng)公民,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民主的學校生活,讓學生過一種民主的生活,這既是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本身也是公民教育的實踐。中小學生只有生活在民主學校的共同體中,過一種民主的公共生活,才能真正成長為公民。

簡而言之,公民身份理論是政治學研究的前沿課題,但在教育學中少有人涉及。本書對公民身份、公民身份認同與公民身份認同教育的研究,屬于公民教育研究的前沿課題,研究對公民身份和公民教育的理論基礎進行的系統(tǒng)梳理、將“公民性”作為公民身份的內(nèi)涵的理論主張、以及依據(jù)多元公民身份體系而提出的公民身份教育內(nèi)容及課程體系的建構等觀點均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新性?!豆裆矸菡J同與學校公民教育》一書在建構中國公民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方面,作出了可貴的探索,為中國公民教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加]威爾·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M].馬莉,張昌耀,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272.

[2]肖濱.兩種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的雙元結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責任編輯 ? 徐向陽

猜你喜歡
主義身份公民
中國公民分批撤離烏克蘭
新經(jīng)典主義
跟蹤導練(三)(5)
媽媽的N種身份
身份案(下)
都是主義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冬日 新碰撞主義
放松一下 隱瞞身份
公民并積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