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結論 通過對冠心病患者展開介入治療,獲得理想療效,充分減少并發(fā)"/>
丁國斌
【摘要】目的 對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療的方法及療效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A組與B組,各74例。A組給予經橈動脈穿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B組則接受經股動脈穿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分別為97.3%與98.6%,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則分別為8.1%與6.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對冠心病患者展開介入治療,獲得理想療效,充分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且不同穿刺的介入治療方法療效差異不明顯,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冠心??;介入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5.014..02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因冠狀動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使血管的管腔出現(xiàn)阻塞或狹窄現(xiàn)象,或是因功能性痙攣使得心肌缺氧等。冠心病的發(fā)病率隨著老年人群的增大而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此種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胸痛、頭暈、惡心、呼吸短促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出現(xiàn)暈厥或休克等癥狀[1]。近些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技術也日益成熟,并且憑借創(chuàng)傷小、起效快和療效好等優(yōu)勢,逐漸應用于冠心病的臨床治療中,并得到廣泛的應用[2]。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8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展開PCI治療,療效顯著?,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A組與B組,各74例。其中,男87例,女61例;年齡38~86歲,平均年齡(62.1±8.2)歲。疾病類型:心律失常54例,心肌梗塞42例,心力衰竭32例,心絞痛20例。經臨床檢查,所有患者均得到確診,存在心悸、氣短、胸悶、心率增快以及出汗等臨床癥狀,且發(fā)病時間均不超過10 h。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平臥體位,并采用2%的利多卡因展開局麻。隨后A組給予經橈動脈穿刺PCI,在穿刺前首先開展橈動脈Allen's試驗,并在恢復供血時間比較短的一側開始手術,向外平伸30°,在與掌橫紋相距0.5~1.0 cm的搏動最強處的橈動脈進行穿刺。為防止血管痙攣的發(fā)生,可將
維拉帕米2~4 mg及硝酸甘油0.2 mg經鞘管注入其中;為防止形成血栓及血管痙攣,還需注入肝素與局麻藥。隨后在影像技術的引導下開展PIC手術操作:將指引導管放置至造影的阻塞冠脈口,在病變部位放置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PTCA)導絲,并將支架或球囊放置其中,通過擴張球囊,進而對阻塞部位進行沖洗,通過再次造影對血流情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對殘留狹窄及血流的通暢性進行評價。手術結束后,將橈動脈鞘及時拔除,并在上面覆蓋一層無菌厚紗布,同時采用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包扎,腕關節(jié)在維持3~4 h不動后,將加壓解除。
B組則接受經股動脈穿刺PCI,先在股動脈處進行穿刺,并將肝素及局麻藥注入其中。隨后將指引導管放置至造影的阻塞冠脈口,在病變部位放置PTCA導絲,并將支架或球囊放置其中,通過擴張球囊,進而對阻塞部位進行沖洗,通過再次造影對血流情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對殘留狹窄及血流的通暢性展開評價。
1.3 手術成功判定標準
①心電圖抬高ST段在術后的2 h內,回降的幅度>50%;②2 h出現(xiàn)再灌注性心律失?,F(xiàn)象;③2 h內胸痛癥狀基本得到緩解;④經動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再通;⑤術后12 h內提前出現(xiàn)血清肌酸激
酶(CK-MB)峰值。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比較
經統(tǒng)計,A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為97.3%,B組的手術成功率為98.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A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1%,B組發(fā)生率為6.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臨床診斷冠心病常用的方法為冠狀動脈造影,但是,對于一些難治性的復雜冠心病,其首選的治療方法是在早期開展PCI。在治療過程中,主治醫(yī)師可以根據患者實際病變情況為依據,對治療方案進行適時調整,進而展開支架置入治療。通過PCI治療,可將因痙攣或閉塞所致的血流改變在短期內進行重建,并恢復再通,從而達到縮小心梗范圍、改善患者預后的治療目的[3]。
本研究中,共有冠心病患者148例接受PCI治療,其中,手術成功145例(98.0%);手術失敗3例的原因為:引導絲無法通過狹窄處1例,冠狀動脈出現(xiàn)分叉、彎曲病變2例。其中,經橈動脈穿刺的A患者的手術成功72例(97.3%),經股動脈穿刺的B組患者的手術成功73例(98.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鄧金龍[4]的相關研究報道相吻合。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其中,發(fā)生穿刺血腫的原因可能是使用肝素不合理,或是穿刺血管中的血流出現(xiàn)了恢復補償?shù)龋怀霈F(xiàn)室顫可能是冠脈內插入的導絲過深,從而導致心肌缺血,引發(fā)室顫;迷走神經反射的發(fā)生可能與操作不當存在關聯(lián)[5]。
PCI與冠脈支架置入手術的成功率均較高,雖然經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要稍高于經股動脈穿刺的治療方法,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隨著介入技術的成熟,經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對病情復雜的患者更為適用,適應癥更為廣泛;此外,A組中有經橈動脈穿刺失敗2例,改為經股動脈穿刺治療后取得成功,說明這一手術方法還有進一步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而言,不同穿刺的介入治療方法療效差異不明顯,并且均可獲得理想療效,充分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莫 逆,陳海堅,梁金春.高齡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2,15(03):346-347.
[2] 鄭朝陽,陳秋雄,盛小鋼,等.75歲以上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的安全性和療效觀察[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3,13(03):211-212.
[3] 林蓓佑.高齡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的臨床及并發(fā)癥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5,36(15):348-349.
[4] 鄧金龍. 冠心病介入治療 120 例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03):869-871.
[5] 陳 林,嚴 華,黃軍章,等.冠心病介入治療156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3(20):187-188.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