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反思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和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反思,使數學學習成為有目標、有策略的主動行為,使學習成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反思可以是對學習過程的反思、對思想方法的反思、對解題思路的反思等,在成功體驗中最終學會尋找規(guī)律,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找到數學學習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引導;反思;方法;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4-0014-02
【作者簡介】李林娟,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無錫,214101)教師。
數學學習并非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但是,數學對象的抽象性、數學活動的探索性、數學推理的嚴謹性和數學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正處于思維發(fā)展階段的中學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數學活動的本質,必須要經過多次的反復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調整,即堅持反思性數學學習,才可能洞察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征。反思性數學學習不僅僅是對數學學習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是深究數學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方法、思路、策略等,使學習成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動,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的性質。反思可以把理論和認識經驗同實踐聯(lián)系起來,將“學會”與“會學”結合起來,把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把教學過程變成發(fā)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過程。因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重視引導和激勵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對于提高數學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一、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注重一節(jié)課結束時的小結,而不注重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反思。這樣的教學,學生只獲得了知識、技能、技巧,只能解決一個個孤立的問題,而不能獲得解決問題的一般思想方法與策略,更不能獲得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整堂課的安排要高瞻遠矚,讓學生在每個內容的學習過程中,不僅關注對知識體系的反思,更應關注對知識生成過程的反思,包括回顧、總結、聯(lián)系、整合、拓展、創(chuàng)新等,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必須使學生對思維進行梳理、精煉,感悟、升華出本質的東西。不僅獲得“知”,更讓學生得到“識”。既要注重過程結束時的總結,又要關注解決問題之前的決策、計劃,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調節(jié)、控制。既要得到“魚”,又要得到“漁”。一個數學活動結束后,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盡力去回憶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步心理活動,一開始自己是怎么想的,走過哪些彎路,碰到哪些釘子;再思考為什么會走這些彎路、有什么規(guī)律性的東西可以把握;再反思自己的思考與老師和同學的思考有什么不同,其中的差距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自己在一些思考的過程中能否做某些調節(jié),為什么當時沒能做出這些調節(jié);自己在思考的過程中有沒有做出過某種預測,這些預測對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自己在預測和評估方面有沒有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東西可以歸納,等等。
二、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的反思
長期以來,中學數學教學成了對付考試的教學,所以題海戰(zhàn)術盛行。尤其到了高三,教師從各種教輔材料中搜集很多題目,作為上課的例題以及學生課后的作業(yè),有的學校還有周考、月考以及各種模擬考試。學生忙于應付作業(yè)、考試,教師不辭勞苦地批改、評講。由于教師過分注重講題和學生做題的數量,而缺乏對講題和學生做題的反思的引導,不僅導致了數學教學中師生疲于奔命的困局,而且也削弱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降低了學習效率。
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需要教師在解題教學中重視對解題過程的反思,引導鼓勵學生面對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對自己“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過程進行思考,思考自己遺漏過什么信息,為什么會遺漏;思考題意中的哪些信息自己不很明了,為什么會不明了。無論是被表面形式所迷惑,還是遺漏了,都要對其原因追根究底,思考自己對題設的條件之間、條件與目標之間有哪些關系沒有發(fā)現(xiàn),關系的轉化過程是否有錯誤,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哪個知識的運用存在缺漏,對題意的理解自己存在哪些偏差,造成這種偏差的原因是什么,等等。題目解答完畢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法。通過一題多解,能夠有效地溝通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打開自己的思維,鞏固所學內容,也有助于學生優(yōu)化整合思維,突破常規(guī),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對有些題目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解題經驗和解題方法進行歸納總結,或者將題目的條件或結論進行變化,看解題的思路、方法有何變化,看原題能否進行推廣。這樣就可以把研究一個問題轉變成研究一類問題以及更復雜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反思使學生在理解題意方面學會尋找規(guī)律,積累更多的經驗。
三、引導學生對思想方法的反思
在數學學習中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會掌握和運用十分重要,可以說是數學學習的精髓之所在。中學數學中蘊涵的思想主要有:化歸的思想(例如等價的和不等價的),函數與方程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等。方法主要有:消元、降次、換元、配方、待定系數和反證法等。這些思想方法沒有獨立的存在形式,在數學的各類教科書上沒有也很難進行系統(tǒng)的講述,往往以內隱的形式存在于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的形成過程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之中,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反思,通過分析、歸納、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將不同對象之間的關聯(lián)性提取出來,從而將隱性的數學思想方法“顯化”,自我建構知識體系。
由于數學思想方法自身的特點,它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論證,堅持反復的思考才能理解。這種理解要靠學生自己的領悟才能獲得,而領悟又靠對思維過程的不斷反思才能達到。教師應鼓勵學生在獲取知識后反思學習過程,引導他們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反思自己是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總結歸納學習或解決問題的關鍵,從而概括出數學思想方法。例如在高中解析幾何中教學“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時,教師可啟發(fā)學生:能否用學過的有關距離的公式來解決這個問題?由于剛剛學過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學生就有了思考的方向,想到可以通過過已知點向直線作垂線,這樣點到直線的距離就轉化為點到垂足之間的距離,因此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推導出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但是,優(yōu)秀教師不能滿足于這一具體知識的講授,還應鼓勵學生反思其思維過程,找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那就是“將點到直線的距離化為兩點間的距離”。這種將新問題轉化為學過的熟悉問題的學習方法,其實就體現(xiàn)了化歸的思想。根據這一由未知向已知轉化的思路,學生在學習求兩平行直線間的距離時,自然會想到將其化歸為求點到直線的距離。由于這是由學生自己反思得出的結論,因此提煉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對學生來說,是最易于體會和掌握的。通過教師的多次引導,學生在成功體驗中最終找到數學學習的方法,從而自覺主動地反思。有了這樣的反思,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把握、運用的水平就會不斷提高。
學生反思意識的形成是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由“引導”到“自覺”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不失時機的示范和引導,多次強化才能逐步形成反思意識和習慣。通過有限知識的學習、有限問題的解決,學會一般的學習方法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一般的研究方法,是數學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曹一鳴.略論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