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斌
摘 要:采用“期望值理論”、“推-拉理論”構建體育教學滿意度模型,并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為驗證模型、評價體系,對鄭州市部分高校學生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整體滿意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期望值比較高和對教學體驗滿意度較低。通過重要性-滿意度(IPA)分析,提出從需求和興趣出發(fā)開設相關體育課程,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調(diào)整教學安排,完善體育教學硬件設施等建議。
關 鍵 詞:學校體育;體育教學滿意度;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5)05-0098-06
Abstract: By applying “expectancy value theory” and “push-pull theory”, the author established a physical education satisfaction degree model, and buil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order to verify the model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author di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some students at some universities in Zhengzhou. Through satisfaction degree analysis,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have a not so high overall satisfaction degree 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s tha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ad a high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ectancy value and a low teaching experience satisfaction degree. Through importance-satisfaction degree (IPA) analysi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open rel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ccording to needs and interests; establish a “student oriented” teaching management conception, adjust teaching arrangements, perfec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hardware facilities, etc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atisfaction degree;university student
高等教育越來越大眾化的今天,體育教學也越來越引起高校的重視,只關注分數(shù)而忽視體育的時代已慢慢遠去,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成為衡量一個優(yōu)秀大學生的重要標準。如今,體育教學質(zhì)量已經(jīng)成為評價高校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對大學生體育教學的滿意度進行研究是提高體育教學質(zhì)量不可或缺的一步。體育課是學生最喜愛的課程之一,而很多研究表明:大學生熱愛體育運動、體育節(jié)目,但卻不喜歡上體育課,這些問題已引起高校體育工作者及學者的廣泛關注[1]。陳碧清[2]以期望-體驗理論作為研究框架,嘗試把體育教學作為一種產(chǎn)品或服務來看待,相應的就把學生作為產(chǎn)品或服務的消費者來看待,進而了解學生對體育課教學的需求及學習期望,探究學生體育學習的個人感受和對體育教學的滿意狀況。王立紅等[3]把質(zhì)量評價差距理論引入高校體育教學滿意度的研究中來,分別從保證性、互動性、價值性與可靠性4個維度,構建了普通高等院校體育教育質(zhì)量的學生滿意度評價模型。李宇明、崔宏亮[4]認為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對不同的個體進行區(qū)別對待性,傳授不同的競技運動技術,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楊雙燕、吳冰[5]認為學生對高校教學的整體滿意度受到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它是由高校教學、實施教學與保障教學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種綜合反應。上述研究通過定性的方法構建了相關評價指標,使用定量方法分析指標的影響程度,但并未定量分析出評價因子的影響程度、重要性并提出改進措施。
在上述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基于費奈爾情感邏輯模型[6]、“推-拉”模型[7]以及Martilla和Jame[8]建立的“重要性—滿意度分析”模型(IPA),構建大學生體育教學滿意度評價模型,分析評價因子的重要性,并在鄭州市部分高校對學生進行實證研究。
1 體育教學滿意度模型
費奈爾邏輯模型,作為顧客滿意度指數(shù)模型由6個模型變量構成:顧客對服務的期望、顧客對服務質(zhì)量的感知、顧客對服務價值的感知、顧客對服務的滿意度、顧客對服務的抱怨、顧客對品牌忠誠。這恰好與學生對體育教學期望、教學質(zhì)量感知、教學價值感知、教學滿意度、教學抱怨、課程忠誠度相契合。體育教學期望,包括學校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教學宣傳和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要求兩大方面,也就是拉力和推力兩類要素。前者,指學校、教師為達到體育教學目標所提供的體育教學設施、課程安排、基本技能要求等,如果定位較高,往往導致較高的期望值,反之亦然;后者主要指學生內(nèi)在的,期望通過體育學習達到鍛煉身體,掌握體育知識、技巧、規(guī)則等要求,同樣較高的定位,導致較高的期望值,反之亦然。教學質(zhì)量感知主要指學校對體育教學的相關設施、課程安排、教師技能的個人感受。教學價值感知,指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所支付的費用、付出的精力等成本與在體育課上學習到的知識、技巧、規(guī)則等綜合價值感知的對比。教學滿意度是學生對體育教學實際、價值感知與教學期望的對比。較高的滿意度,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課程的忠誠度;較低的滿意度,往往引起抱怨、喪失興趣,導致較低的上課出勤率等。因此,基于費奈爾邏輯模型,建立大學生體育教學滿意度模型(見圖1)。
2 實證研究
2.1 研究方法
1)調(diào)查問卷設計。
研究使用自編問卷作為測試工具,自編問卷由兩部分構成:第1部分主要了解被試者的基本個人信息,包括性別、年級等變量;第2部分是教學滿意度相關變量,分3個方面:學習體育課程的動機、體育教學的滿意度、體育教學的重要性。調(diào)查問卷的選項采用李克特5級計分法,得分越高分別表明學習體育課程的動機越強烈、對體育教學越滿意、認為體育教學越重要。
2)調(diào)查對象及數(shù)據(jù)收集。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河南工業(yè)大學、鄭州大學、中州大學的在校大學生500人(其中女生276人,男生224人)進行問卷調(diào)查,要求被試者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情況獨立完成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在排除缺項問卷后,還對具有明顯規(guī)律且真實性較低的問卷進行刪除,最終可使用問卷467份,問卷有效率為93.4%。
3)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運用統(tǒng)計學工具SPSS13.0對調(diào)查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通過平均值以及標準偏差等統(tǒng)計得出被試者的一些基本特性。采用IPA指數(shù)分析法對滿意度、重要性進行分析,具體的步驟為:首先確定變量及賦值范圍,其次根據(jù)變量的重要性和績效表現(xiàn)分值繪出IP圖,最后把相關變量劃分在4個象限區(qū)的對應位置。IPA指數(shù)越低,表明大學生對該變量的滿意度高出其期望,IPA指數(shù)越高則表明滿意度低于其期望。
2.2 體育學習動機與體育教學滿意度分析
大學生體育學習動機一級指標2個,分別命名為“推力”、“拉力”。二級指標10個:就業(yè)需要、身體健康與體型健美、求知欲望、興趣愛好、心理健康、體育項目的體驗、體育活動的挑戰(zhàn)性與對抗性、教師的人格魅力、體育文化、體育活動的團隊合作,設評價因子25個(見圖2)。
1)“推力”動機的影響。
由表1可見“推力”動機對大學生體育教學滿意度的影響。動機為“身體健康和體型健美”的學生對教師的素養(yǎng)和教學效果比較在意,可能因為他們希望在素養(yǎng)高的教師指導下,通過體育學習得到身體和體型上的改善;動機為“提高社會適應性”的學生,一般想通過體育學習改變自身的性格缺陷,同時也為了獲得一門技能更好的適應社會需要,所以他們更在意教師素養(yǎng)和教學環(huán)境設施;動機為“培養(yǎng)運動能力”的學生,他們希望通過體育課學到鍛煉身體的技能,獲得快樂的心情,因此喜歡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對教學安排和師生互動這兩個方面更為關注。
2)“拉力”動機的影響。
由表2可見“拉力”動機對體育教學滿意度的影響。動機為“體育項目體驗”的學生主要受師生互動、教師吸引力、教學效果的影響,對教師的某種教學方法比較認可;動機為“體育活動挑戰(zhàn)性”的學生主要受師生互動、教材選用的影響,對某項體育運動比較喜愛,希望在積極互動的學習氛圍下接受體育運動的挑戰(zhàn);動機為“教師人格魅力”的學生主要受教師素養(yǎng)、教師吸引力的影響,對某個教師比較喜愛;動機為“體育文化”的學生主要受教學實施、教師互動的影響,而且這些學生本身就愛好體育運動;動機為“體育活動團隊合作”的學生主要受教師素養(yǎng)、教材選用的影響,更多地關注體育活動本身。綜合而言,教師素養(yǎng)、教學效果的好壞,更多地影響學生的“拉力”動機。
2.3 學生感知與學生滿意度分析
1)體育教學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
本研究是根據(jù)高校體育教學的教師資源、體育教學安排、體育教學培養(yǎng)方向、體育教學的設施設備和學生對體育教學的需求情況等方面來構建體育教學滿意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要素和指標是基于學生的體育學習動機和學生對體育教學的感知等方面來確定的。本研究中各體育教學因子的權重是由26位體育教學專家的打分來確定的,其中體育教學因子達60項。圖3的23項因子占到了體育教學因子總權重的90%以上,因此體育教學滿意度的評價指標確定為圖3所示的23項因子及其所對應的8項要素。大學生體育教學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級:由上至下分別為目標層(O)、要素層(W)和因子層(P)。
2)重要性分析。
依據(jù)圖3的大學生體育教學的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在使用SPSS13.0對467名被試者數(shù)據(jù)進行初步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計算了重要性與滿意度的均值、標準差以及IPA指數(shù),并對滿意度進行了等級劃分,最終得到如表3所示要素層評價指標。
(1)要素層。
依據(jù)表3的重要性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大學生認為體育教學的各因子重要性排序依次為:教學效果(4.59)、教師素養(yǎng)(4.46)、師生互動(4.37)、教學安排(4.12)、教學實施(4.10)、教學環(huán)境(4.01)、教師的吸引力(3.94)、教材選用(3.78)。其中6個要素的均值在4.0以上,說明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期望值比較高。其中對教學效果的期望值最高,可能是大學生希望通過體育學習,不僅學到一些體能鍛煉方法并收到一些鍛煉成效;對教師的吸引力和教材選用的期望不高。滿意度較高的是教師素養(yǎng)(4.13)、師生互動(4.06)和教學效果(3.88),這表明大學生對體育教師的整體感覺比較滿意的;滿意度比較低的是教學安排(3.49)、教學環(huán)境(3.40)和教學實施(3.34),大學生對學校的教學設施及安排不太滿意。
(2)因子層。
期望值比較高的是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4.67)、學生學會了技術動作(4.62)、學生可以達到教學目標(4.53)、教學環(huán)境良好(4.43)、體育設施齊全(4.36)等。學校以及教師應對這些因子高度重視。滿意度較低是教學任務明確(3.38)、組織的各項比賽較多(3.40)、課外體育氛圍很濃(3.26)、教學方法新穎(3.22)等。
3)IPA指數(shù)分析。
(1)要素層。表3顯示了要素層的重要性、滿意度及IPA指數(shù)值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非常滿意的2項:教師素養(yǎng)、師生互動。一般滿意有3項:教學效果、教材選用和教師的吸引力。比較不滿意有3項:教學安排、教學實施和教學環(huán)境,其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對教學安排、教學實施和教學環(huán)境這些因素的期望值較高,而感知的滿意度較低,從而導致這些因素的IPA指數(shù)值較低。
(2)因子層。因子層的重要性-滿意度均值差(I-P)和IPA指數(shù)值計算方法、滿意程度等級劃分方法和表3相同。在最終滿意度中,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掌握動作要領為非常滿意。
4)體育教學滿意度IPA象限分析。
本研究使用IPA象限圖,能夠較直觀的對高校體育教學滿意度因子層的各項指標進行“重要性-績效表現(xiàn)”分析,即“重要性-滿意度”分析。在IPA象限圖中以重要性為橫軸,取重要性值的均值(m=4.256 5)作為分割象限的橫坐標;以績效表現(xiàn)即滿意度為縱軸,取滿意度值的均值(m=3.623 8)為分割象限的縱坐標。由此進行劃分,得出了如圖4所示的Ⅰ、Ⅱ、Ⅲ、Ⅳ四個象限,并分別以繼續(xù)保持區(qū)、供給過渡區(qū)、優(yōu)先順序較低區(qū)與重點改善區(qū)來命名,因子層23項指標的分布如圖4所示。
5)基于IPA象限分析的體育教學滿意度提升策略。
(1)第Ⅰ象限(繼續(xù)保持區(qū))。即高重要性-高滿意度區(qū)域,分布在該區(qū)域的因子有5個,分別為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高、教師講解示范規(guī)范又易懂、學生學會了技術動作、教師形象好和教師很有活力。大學生認為這些因子不僅具有較高的重要性,而且滿意度較高,是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產(chǎn)生滿意度繼而形成忠誠度的主要指標,應繼續(xù)保持這些因子作用的發(fā)揮,提高大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對體育教學的整體滿意度。
(2)第Ⅱ象限(供給過渡區(qū))。即低重要性-高滿意度區(qū)域,分布在該區(qū)域的因子有5個,分別為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運動能力得到了提高、師生互動較好和通過互動活躍氣氛。大學生對這類期望值不高或覺得不太重要的因子不會太挑剔,而且容易產(chǎn)生較高的滿意度。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不必太在意,可考慮繼續(xù)保持。
(3)第Ⅲ象限(優(yōu)先順序較低區(qū))。即低重要性-低滿意度區(qū)域,分布在該區(qū)域的因子有6個,分別為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具有連貫性、組織的各項比賽較多、課外體育活動氣氛很濃、教材有針對性和教材內(nèi)容較新穎。這些因子雖然對大學生來說不是很重要,但是大學生卻產(chǎn)生了不滿感,如果對這一部分的因子稍微改善,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滿意度將會有很快的提高。
(4)第Ⅳ象限(重點改善區(qū))。即高重要性-低滿意度區(qū)域,分布在該區(qū)域的因子有7個,分別為教學任務具有可行性、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符合學生實際、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感興趣、教學方法新穎、教學環(huán)境良好和體育設施齊全。這一象限的因子數(shù)量最多,這表明大學生對大學體育教學的滿意度是比較低的,這些因子是高校與教師必須改善的地方。如果不能及時改善,大學生對體育課的抱怨會越來越多,影響大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進而對體育課產(chǎn)生負面消極的態(tài)度。
3 結論與展望
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滿意度受教學安排、教師素養(yǎng)、教學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是各種因素綜合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以上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并提出了幾點建議:
(1)大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受“推力”動機的影響大于受“拉力”動機的影響,因此高校可以從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出發(fā)多開設一些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另外體育教師在授課過程可以努力以趣味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改變以往枯燥、呆板的教學方式,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
(2)大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方面的滿意度較高,但是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較低。高校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適時調(diào)整課程結構、創(chuàng)新教學內(nèi)容、改進教學組織過程、改革教學管理形式、細化學習評價制度。
(3)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環(huán)境和設施比較看重,但是滿意度不高。較好的體育教學設施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激情和興趣去學習體育,也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故高校要努力完善體育教學的硬件設施和相應的體育配套體系,這對提高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滿意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許麗,程峰. 大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滿意度相關因素分析[J]. 體育世界,2014(3):124-126.
[2] 陳碧清. “期望理論”下高職學生體育教學滿意度研究[J]. 湖北體育科技,2013,32(5):444-446.
[3] 王立紅,王建軍,凌輝,等. 普通高等院校體育教育質(zhì)量學生滿意度評價研究——評價模型的構建與應用[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1):46-63.
[4] 李宇明,崔宏亮. 高師院校學生對現(xiàn)行體育教學滿意度的調(diào)查分析[J].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7,21(3):77-79.
[5] 楊雙燕,吳冰. 體育教學質(zhì)量評價體系內(nèi)涵建設的研究——基于大學生教學滿意度的視角[J]. 體育世界,2012(10):56-57.
[6] Fomell Claes.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1):6-21.
[7] Ignacio R B,Héctor S M. Tourist satisfaction: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2):551-573.
[8] Martilla J,James J.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77,41(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