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迪 楊支才 劉東梅 譚宏鋼 王明真 孫黎
摘 要:站在歷史發(fā)展的當代,提出的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夢正是人們所共同的期許與愿景。這一夢想提出了實現的出發(fā)點、實現的目標等,都是建立在對國家與個體發(fā)展基礎之上的。這是在當代國內外發(fā)展境遇中謀求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強烈回應,是建立在對國家綜合實力發(fā)展基礎上追求更高發(fā)展、回應歷史的最好回答,是普通個體追尋祖國的繁榮與昌盛的訴求。在高校,中國夢的維度與主題內容得到了更好的闡釋,因為高校的主體——大學生,正值追逐夢想的時期。他們不斷去追問自我夢想的過程中越發(fā)覺得中國夢在自我實現中的重要性與價值意義,即個人的夢想構成中國夢的具體,中國夢為個人夢想引領方向、指明未來。
關鍵詞:中國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時代
夢想根據主體的差異分為了個體夢想與國家夢想,個體夢想構筑于個人對于美好生活、實現自我價值基礎之上,出發(fā)點是個人對于自我要求的不斷完善與美好價值的追求,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個體需根據自我能力的正確評價與衡量,最終通過努力得以實現。而一個國家夢想是具有更高層次與期望的夢想,是一個國家展望未來、實現發(fā)展的過程,需要國人立于民族發(fā)展之處,尋求我們的。但是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角度看,個體的夢想與國家的夢想都是分不開的,國家的夢想是個人夢想的最高階段,是千百個個人夢想差異中的共同點,個人夢想是國家夢想的基礎,是國家夢想實現的群眾基礎與力量。
今天,站在歷史發(fā)展的當代,提出的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夢正是我們所共同的期許與愿景。這一夢想提出了實現的出發(fā)點、實現的目標等,都是建立在對國家與個體發(fā)展基礎之上的。這是在當代國內外發(fā)展境遇中謀求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強烈回應,是建立在對國家綜合實力發(fā)展基礎上追求更高發(fā)展、回應歷史的最好回答,是普通個體追尋祖國的繁榮與昌盛的訴求。在高校,中國夢的維度與主題內容得到了更好的闡釋,因為高校的主體——大學生,正值追逐夢想的時期。他們不斷去追問自我夢想的過程中越發(fā)覺得中國夢在自我實現中的重要性與價值意義,即個人的夢想構成中國夢的具體,中國夢為個人夢想引領方向、指明未來。其具體表現在:
第一,大學生在高校學習生活中是一個逐漸認識自我、確立自我目標、追逐自我價值的過程。但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能否逐步建立符合與社會發(fā)展相符合的個人夢想,這需要個人夢想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這一支撐落到具體即是中國夢,因為中國夢為個人夢想的實現搭建了實現的可能性與方向指導。
第二,個人夢想建構起中國夢的具體。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夢想,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這是自近代以來國人所期望與期盼的。而這一夢想具有深刻的價值與意義,是新時代下各民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目標。這一目標落實到生活工作則是個人夢想力量匯集而成,并且個人夢想是在中國夢的指導與背景之下實現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夢想,尤其是指明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關系的橋梁。如何在現時代下幫助大學生把握中國夢的實質與目標,尤其是建構起以中國夢為宏偉藍圖的個人夢想,實現自我價值,為中國夢的實現打下基礎,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應當反思與追問,并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幫助我們的學生去建構、去實現的。當然,深入研究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方法需要我們去把握和了解目前大學生的關注點,這自然會將我們的目光轉入時下信息化時代。在這一背景下,大學生目前主要使用的溝通、關注時事所采用的手段是網絡。他們運用這一溝通媒介進行信息交流、時事更新、評論時事等,網絡為他們提供了了解外界、表達自我的平臺。在應用這一平臺中,大多數學生能堅持理性原則,透過時事的現象看到本質,能在網絡上進行理性評價。目前根據網絡發(fā)展特點,可以看到網絡具有及時性、廣泛性、隱蔽性等。由此,我們在進行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方法研究中不可忽視這一維度,將網絡時代的特點放入研究的視閾中。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主要由中國近現代史、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構成。網絡時代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方法研究則需要具體研討如何將這中國夢融入課程的教育中。
首先,中國夢是夢想與愛國精神的最高體現,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為實現民族復興這一偉大理想,是從近代以來國人內心的呼喚,是我們在現當代下的奮斗目標。而這一夢想與每個人相關聯(lián),它是我們實現個人夢想的重要保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國家的強大能為我們每一個具體的個體實現夢想提供強大的保障與動力。同時,從愛國主義角度看,中國夢更好地集中于體現愛國主義精神,中國夢是國人的共同期許與夢想,并融入了生活學習工作中,深刻體現和表達了愛國主義的精神,是我們對于國家繁榮強大的共同奮斗目標。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大學學習生活正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同時,也是需找自我夢想的階段,更是加強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重要時期,要注重是對大學生夢想的指引與愛國精神的加強。那么,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就要注重這一維度,需要我們深入去解讀中國夢的精神實質,把握住它的內涵與價值,將其集體夢想維度與個人理想相結合,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解讀中國夢的重要性與價值意義。同時,中國夢的愛國主義精神的維度應當結合現當代的愛國內容,尤其要注重引導我們的大學生在網絡化、信息化時代下理性愛國,這樣大學生會越發(fā)感覺到中國夢是與個人緊密相連,靠每個國人的努力與奮斗去共同實現的夢想。
其次,中國夢很好地、更加形象地為我們闡釋了其由來與價值意義。伴隨著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步入了近代歷史中,這一段歷史是國土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國人一次次的努力伴隨著西方列強與封建勢力的壓制下而不得不以失敗告終。最終代表著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lián)盟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中國共產黨帶領著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并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帶領著中國人民走向了繁榮與富強。在今天,中國夢的提出更是國人期盼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內心寫照。
最后,將信息網絡化與中國夢相結合,提高教師對中國夢內涵價值與信息技術的把握。利用網絡空間特有的虛擬性、交互性、符號性、圖像性、時空延展性特征,借助網絡新生事物,如,博客、微博等作為載體,全方位建立中國夢教育機制,讓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及時和全面地傳播中國夢價值內涵,把握學生目前的理想信念發(fā)展趨勢;從被動式的灌輸教育向主動提問對話轉變,增強教育實效性。利用網絡進行中國夢教育時,提供和設定一定的具體情景,使大學生更直接、更感性地了解什么是中國夢教育。開辟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社區(qū)是中國夢教育由被動式向主動式轉變的一種新方式,也是網絡輿情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突破;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相結合,線上與線下雙重教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辛鳴.“中國夢”:內涵·路徑·保障[J].論導報,2013(1):20-21.
[3]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成都中醫(yī)藥大學?;痦椖俊毒W絡時代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方法研究》結題項目,項目編號為號DJYB20130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