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晶
(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150025)
個體所掌握的知識有很多是來自他人的傳授,有些來自其他社會成員或群體,有些來自大眾傳播媒體。但這些來自外界的真假難辨、良莠不齊的信息,相對于一手資料而言,人們很難去親自證實它的真?zhèn)?,當信息的可靠性無法被甄別時,我們就有可能被他人有意或無心傳遞的錯誤信息所誤導。兒童期是智力發(fā)展與知識學習的最重要的時期,兒童對于知識的獲得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言語交流。但當他們面對成人都難以分辨其真實性的諸多信息時,他們能否區(qū)分信息的正誤,又如何判斷信息傳達者是否可信?這也是兒童認知發(fā)展心理學家所探究的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并非全盤接受來自自身經(jīng)驗之外的知識和信息,而是有選擇性地采集信息。心理學對幼兒選擇性信任現(xiàn)象的研究還屬于新興研究課題,近年來,以Harris 和Corriveau 等為代表的一些兒童心理學家開啟了一個新興的發(fā)展心理學研究領域,即考察3—5 歲兒童對信息提供者陳詞的選擇性信任(selective trust in testimony)。
該范式是由Clement 等人(2004)研究3—4 歲幼兒選擇性信任現(xiàn)象時首次提出的,考察了信息傳遞者對物品命名的準確性是否會影響幼兒對其的選擇信任。在實驗中,主試通過視頻片段向被試呈現(xiàn)測驗任務,分別對應3 個熟悉物品命名測驗和3 個新穎物品命名測驗。具體的實驗程序如下:每一個呈現(xiàn)給幼兒的視頻片段,均出現(xiàn)三個相同的演員,一名男士會在桌上呈現(xiàn)一個不同的物體,并分別向身邊的兩位女士提問,讓其對物品命名。在3 個熟悉物品命名測驗中,男士所呈現(xiàn)的均是幼兒熟悉的物品,其中一位女士總是能正確命名物品(可信賴者),而另一位女士總是錯誤命名物品(不可信賴者)。隨后,進行3 個新穎物品命名測試。此時呈現(xiàn)的均是幼兒不熟知的物體,兩位女士給出相沖突的答案A 及答案B。主試稍做停頓后詢問幼兒:“你能告訴我這是什么嗎?是A 還是B?”
Pasquini 等人(2006)認為幼兒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會遇到以往研究中的提供信息完全錯誤的信息提供者以及提供信息完全正確的信息提供者,而是經(jīng)常會面對提供信息相對準確性不同的信息提供者[1]。因此,他們首次提出了物品命名相對準確性的實驗范式。該范式對兩名信息提供者的準確性進行了調整,由以往的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調整為三組不同的相對準確性。在熟悉物品命名測試中兩位信息提供者回答問題總的準確性不同,每個被試要面對三種不同的相對準確性情境,分別是:100%vs.0%(一位對4 個熟悉物品的命名完全正確,另一位對4 個熟悉物品的命名完全錯誤)、75%vs.0%(一位對3 個熟悉物體的命名正確,1 個熟悉物體的命名錯誤,另一位對4 個熟悉物品的命名完全錯誤)、100%vs.25%(一位對4 個熟悉物品的命名完全正確,另一位只對1 個熟悉物品命名正確,其余3 個均命名錯誤)。隨后,進行檢驗性測驗。主試依次向被試呈現(xiàn)4 個新穎物品,并詢問被試:“你能告訴我這是什么嗎?”在被試稱不知道或錯誤命名物品后,主試讓其在兩位信息提供者中選擇一位來告知他正確答案。但當兩位對新穎物品的命名出現(xiàn)沖突時,主試詢問被試令其從中選擇一個自己認可的命名。最后,主試詢問被試,兩位中哪個擅長回答問題,哪個不擅長回答問題。在其做出回答后,再次詢問被試那些不擅長回答問題的信息提供者,為何總是回答錯誤,是由于他們真的不知道答案還是假裝不知道。
國外對于關于幼兒選擇性信任問題的研究歷史還很短暫,主要集中于Harris、Corriveau 和Koenig 等人2004—2009年的 相關研究(Clément,Koenig,& Harris,2004;Koenig,Clément,&Harris,2004;Koenig & Harris,2005;Jaswal & Neely,2006;Pasquini,Corriveau,& Koenig,2007;Corriveau & Harris,2009),這些研究主要探討了國外幼兒選擇性信任能力發(fā)展的年齡特點和影響因素。
Clement 等學者(2004)采用經(jīng)典的物品命名任務范式,考察了3—4 歲幼兒對不同正確率的玩偶所形成的選擇性信任。結果發(fā)現(xiàn),在面對不同信息提供者時,3 歲幼兒已經(jīng)能夠將他們提供的信息與自己已有的知識做比較,然后根據(jù)正確率區(qū)分出可信任和不可信任的個體,并對他們隨后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預測。Koenig 和Harris(2005)等認為,這種基于信息判斷的選擇性信任很可能是幼兒早期信任的社會認知基礎[2]。在日常生活中,兒童樂意去接受成人所提供的信息,甚至有時候這些信息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相沖突時也是如此。當一個3—4 歲的兒童沒有理由去懷疑成人信息提供者的可信度時,他們更傾向于接受成人而非同齡的兒童信息傳達者所提供的信息[3]。Pasquini 等(2007)研究發(fā)現(xiàn),4 歲幼兒已經(jīng)能區(qū)分不同信息提供者準確率的相對高低而偏好相對準確或犯錯較少的個體[4]。Corriveau 和Harris(2009)的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的這種選擇性信任至少能夠持續(xù)1 周[5]。
這些研究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即3 歲幼兒仍沒有發(fā)展出穩(wěn)定的選擇性信任能力;4 歲幼兒已經(jīng)發(fā)展出較為穩(wěn)定的選擇性信任能力,即能夠依據(jù)信息提供者先前提供信息的準確率,對他們的可靠性進行判斷,從而拒絕那些先前準確率低的傳達者。
我國學者張?zhí)m萍等人,在一項關于幼兒基于信息判斷的選擇性信任發(fā)展研究中,將幼兒選擇性信任定義為:“選擇性信任指人們在面對不同信息傳達者時,能依據(jù)信息的正誤區(qū)分出他們的可信賴度,從而有選擇地相信某些傳達者?!保?]他們在研究中,采用物品命名任務的模式,首次將研究對象的范圍擴展到更小的2 歲幼兒,并對60 名2—4 歲幼兒的選擇性信任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幼兒的選擇性信任是從3 歲產生并發(fā)展起來,這同Harris 等人以美國幼兒為被試的研究結果一致;選擇性信任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基于信息判斷的選擇性信任可以遷移到人際信任的其他方面。隨后,張?zhí)m萍等人又將幼兒的選擇性信任與社會行為聯(lián)系起來,探討了幼兒選擇性信任與親社會行為及決策判斷的關系。結果顯示,3—4 歲幼兒形成選擇性信任后,其隨后的親社會行為會更多指向可信賴個體;幼兒的決策判斷明顯受到可信賴者的影響,即更傾向于選擇可信賴者的推薦[7]。此外,我國學者王穎進一步研究了幼兒選擇性信任能力的發(fā)展機制問題,結果表明,幼兒選擇性信任能力發(fā)展隨著幼兒年齡增長而提高,其發(fā)展的起步期是3 歲,轉折期是4歲,高峰期是5 歲[8]。以上研究均顯示,即使是年幼的學前兒童在信息源的選擇上也是具有懷疑與批判精神的。3 歲的兒童已經(jīng)形成了選擇性信任能力,并能夠依據(jù)不同的策略對信息提供者的可靠性進行判斷,從而選擇更可靠的信息提供者。那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幼兒的選擇性信任?下面我們根據(jù)已有的研究和理論對影響幼兒選擇性信任的因素進行探討。
幼兒在面對不同信息提供者提供的沖突信息時,會依據(jù)他們先前提供信息的準確性作出選擇性信任,從而選擇更可靠的信息提供者。Koenig,Clement 和Harris(2004)的一項研究中,大多數(shù)的4 歲兒童面對兩名不同的信息傳達者,且其中一名信息傳達者對多個熟悉物體的命名完全正確,而另一名信息傳達者對多個熟悉物品的命名完全不正確。在接下來的對不熟悉物品命名實驗中,兒童更傾向于選擇信任之前信息提供完全正確的傳達者。而且,信息提供者在物品命名上的知識豐富性還可以延伸到物體功能的描述上,兒童更多地選擇向有豐富知識的個體尋求幫助[9]。此外,這種基于信息提供者可靠性的選擇信任能夠覆蓋兒童已存在的選擇偏好。例如,盡管相比同齡兒童,3—4 歲的兒童更偏好接受成人傳達的信息,然而一旦成人被證明提供了不準確的信息時,兒童反而會選擇能夠提供準確信息的同齡兒童[3]。同樣地,當3—5 歲兒童所熟悉的老師被證明提供了不準確信息時,兒童會轉而選擇相信能夠提供準確信息卻陌生的老師所說的話[5]。
以上的研究都是在信息傳遞者提供信息完全準確或完全不準確的條件下進行的,但是實際生活中,幼兒面對的更多是提供信息相對準確性不同的信息提供者。Pasquini,Corriveau,Koenig 和Harris(2007)的研究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整,幼兒們在實驗中將接觸到提供信息準確率對比差異性越來越小的兩個信息提供者,分別是100% vs 0%組,100% vs 25%組,75% vs 0%組以及75% vs 25%組。結果發(fā)現(xiàn),3 歲幼兒只對提供100%準確信息的個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信任,而4 歲幼兒在各種準確率情境下均相信那個準確率更高的信息傳遞者[10]。這一結果顯示,3 歲的幼兒很難信任曾提供過不正確信息的信息傳達者,而4 歲的幼兒已經(jīng)能夠依據(jù)不同信息傳達者所提供信息準確率的高低,再去判斷誰更值得信任。
過去的研究顯示,學齡前兒童至少依據(jù)兩種不同策略去選擇不同信息提供者的沖突信息[11]。一種策略是,幼兒在選擇信息提供者時,會將他們過往陳詞的準確性考慮在內。另一種策略是,幼兒依據(jù)信息提供者的個人特征做出選擇性信任。例如,兒童對信息提供者的熟悉程度,信息提供者的口音以及面部特征。幼兒自4 歲起都偏好尋求并接受相對熟悉的信息提供者,但是他們也會根據(jù)其最近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對這一信任程度做出調整[5]。此外,Taylor(2013)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當幼兒依據(jù)先前經(jīng)驗判定兩名信息提供者同為可信賴者或不可信賴者時,幼兒更偏好于選擇信任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信息提供者[12]。Kinzler,Corriveau 和Harris(2011)的研究發(fā)現(xiàn),4—5 歲的兒童傾向于選擇信任帶有本地口音的信息提供者,即使信息的提供不需要言語溝通,且兩名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均無任何意義[13]。但兒童一旦發(fā)現(xiàn)本地口音的個體提供了不準確的信息,他們就會轉而相信能夠提供準確信息的非本地口音的個體[14]。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從3 歲開始幼兒就可以基于面孔進行信任判斷,即基本能夠與成人一樣對陌生面孔作出是否值得信任的判斷,這種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強,并且這種信任判斷策略更加趨于保守[15]。
在面對不同的信息提供者時,其先前陳詞的準確率是影響幼兒選擇性信任的重要因素。但一個信息提供者陳詞的高準確率可能來自僥幸的猜測或是其他人的幫助,并不能真正反映他的知識儲備或個人能力,幼兒若依據(jù)先前經(jīng)驗便給信息提供者貼了可信賴或不信賴標簽,可能導致他們拒絕了準確的信息提供者或接受了不準確的信息提供者。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對他人的選擇性信任已不僅僅基于信息提供者過往陳詞的準確性,4 歲幼兒已經(jīng)能夠正確區(qū)分出知識淵博的信息提供者和僅僅提供了準確信息者,相對于有其他人幫助的信息提供者,幼兒更傾向于選擇信任無任何人幫助但仍能提供準確信息者[16]。此外,有研究證實,4 歲幼兒已經(jīng)知道不同的人掌握著不同的知識領域,在面對不同問題時他們會選擇更擅長者來回答,且兒童不會認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同時會通曉另一無關領域,即不存在暈輪效應,但兒童認為某人對某一領域的無知會導致他對另一無關領域的無知,即存在音叉效應[17,18]。
人們經(jīng)常依賴環(huán)境(如其他個體、大眾媒體等)所傳遞的信息來獲得自己難以或不可能通過直接經(jīng)驗獲取的知識,例如教科書中的歷史事件、報紙上的新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選擇相信那些來自可靠個體所提供的信息。但謊言是普遍存在的,盡管作為成年人我們有時也很難甄別他人言辭的真?zhèn)巍6鴤€體之前是否有過欺騙行為是判斷他之后是否會再次說謊的重要線索。但幼兒也會利用這種線索嗎?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對信息提供者的信任判斷,可能涉及推論信息提供者的意圖等心理狀態(tài)[19]。Vanderbilt 等在2011年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該研究選取90 個3—5 歲兒童觀看錄像。錄像中,演員為其他兩名正在尋找隱藏獎狀的成人提供線索,線索可能是幫助性的(找到獎狀)或是欺騙性的(未找到獎狀)。隨后,同樣是尋找獎狀任務中,演員再次提供位置線索,成人判斷獎狀位置并尋找。主試稍作停頓后詢問幼兒演員是否能正確預測獎狀位置。結果顯示,5 歲的幼兒認為之前提供過幫助性線索的演員更能正確預測獎狀位置。這個研究證實了幼兒已經(jīng)將信息提供者的意圖作為重要線索,并進行歸納和預測他們將來的行為[20]。
經(jīng)驗是影響人際信任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21]。信任的預測理論認為,信任者是在先前經(jīng)驗的基礎上信任對方。但面對背景知識中缺乏的資料時,幼兒該如何在不同信息提供者給出的沖突性信息中做出選擇性信任呢?Fusaro 和Harris(2008)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4 歲的幼兒已經(jīng)能依據(jù)旁觀者的贊同或反對信號做出信任調整,當面對他們不熟悉的物品時,幼兒更傾向于選擇旁觀者所贊同的信息提供者。隨后,當旁觀者不在場時,幼兒仍能維持這種信任傾向[22]。此外,我國學者曹夢露等人(2012),選取83 名4—6 歲幼兒為研究對象,探討旁觀者非言語線索對幼兒選擇性信任的影響。結果顯示,旁觀者非言語線索對幼兒人際信任影響顯著,并且比信息提供者準確性對幼兒的影響大。研究還發(fā)現(xiàn),旁觀者的非言語線索影響的幼兒選擇性信任行為存在年齡差異。5歲幼兒相對于4 歲和6 歲幼兒,對旁觀者非言語線索的信任水平更高[23]??梢姡? 歲是幼兒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時期。
已有的研究顯示,3—5 歲兒童基本形成了選擇性信任的能力。選擇信任也會對兒童的人際信任及社會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鑒于學齡前兒童已經(jīng)產生了選擇信任,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幼兒生活中較多接觸的父母和老師,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孩子,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并與之建立和諧的關系。此外,由于我國對于中國本土文化背景下幼兒的選擇性信任研究較少,我們也無法得知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國外兒童與中國兒童的選擇性信任發(fā)展的差異。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在豐富中國本土文化背景下幼兒選擇性信任研究的同時,也將探討幼兒對信息提供者人格或社會地位等因素的研究。
[1]Pasquini,E.S.,Tivnan,T.,& Koenig,M.A..Trust in testimony:monitoring the relative accuracy of informants.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Education of Harvard University,2006.
[2]Koenig,M.A.& Harris,P.L..The role of social cognition in early trust[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5,9(10):457—459.
[3]Jaswal,V.K.& Neely,L.A..Adults don't always know best:preschoolers use past reliability over age when learning new word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757—758.
[4]Pasquini,E.S.,Corriveau,K.H.,Koenig,M.,& Harris,P.L..Preschoolers monitor the relative accuracy of informant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3 (5):1 216—1 226.
[5]Corriveau,K.H.& Harris,P.L..Choosing your informant:Weighing familiarity and recent accuracy[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9,12(3):426—437.
[6]張?zhí)m萍,周暉.幼兒基于信息判斷的選擇性信任的發(fā)展——其持續(xù)性及與人際信任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3):9—14.
[7]張?zhí)m萍,周暉.幼兒基于信息判斷的選擇性信任的發(fā)展——與親社會行為及決策判斷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1):71—75.
[8]王穎.3—5 歲幼兒選擇性信任能力的發(fā)展機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2.
[9]Koenig,M.A.,& Harris,P.L..Preschoolers mistrust ignorant and inaccurate speakers[J].Child Development,2005,76(6):1 261—1 277.
[10]Pasquini,E.S.,Corriveau,K.H.,Koenig,M.,& Harris,P.L..Preschoolers monitor the relative accuracy of informant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3(5):1 216—1 226.
[11]Harris,P.L.& Corriveau,K.H..Young children's selective trust in informants.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J].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2011,366(1567):1 179—1 187.
[12]Taylor,M.G..Gender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selective trust of adult testimony[J].Journal of Exper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03,(115):672—690.
[13]Kinzler,K.D.,Corriveau,K.H.,& Harris,P.L..Children's selective trust in native-accented speakers[J].Developmental Science,2011,14(1):106—111.
[14]Corriveau,K.H.,Kinzler,K.D.,& Harris,P.L..Accuracy trumps accent in children's endorsement of object label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3,49(3):470—479.
[15]湯玉龍.3—5 歲幼兒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斷的發(fā)展[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4.
[16]Einav,S.& Robinson,E.J..When being right is not enough:Four-year-olds distinguish knowledgeable informants from merely accurate informant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10):1—4.
[17]Koenig,M.A.& Jaswal,V.K..Characterizing children's expectations about expertise and incompetence:Halo or pitchfork effects?[J].Child Development,2011,82(5):1 634—1 647.
[18]VanderBorght,M.& Jaswal,V.K..Who knows best?Preschoolers sometimes prefer child informants over adult informants[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09,(18):61—71.
[19]Koenig,M.A.& Harris,P.L..The basis of epistemic trust:Reliable testimony or reliable Sources?[J].Episteme,2007,4(3):264—284.
[20]Vanderbilt,K.E.,Liu D.,& Heyman G.D..The Development of Distrust[J].Child Development,2011,(82):1 372—1 380.
[21]林麗,張建新.人際信任研究及其在組織管理中的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02,10(3):322—329.
[22]Fusaro,M.& Harris,P.L..Children assess informant reliability using bystanders'non-verbal cues[J].Development Science,2008,(11):781—787.
[23]曹夢露,龔文進,湯永?。杂^者非言語線索對幼兒選擇性信任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5):61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