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世紀貢獻給后世的文學遺產(chǎn)中,蕭紅的《呼蘭河傳》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世紀經(jīng)典之一。作家用細膩的文風和平實的筆觸把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生活、風土人情向讀者們娓娓道來,在表現(xiàn)對溫暖自由的童年生活的向往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呼蘭人冷酷、扭曲的人性。本文就是針對小說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來對《呼蘭河傳》進行賞析。
【關鍵詞】蕭紅;《呼蘭河傳》;溫暖;冷漠
在20世紀留給后人的文學遺產(chǎn)中,蕭紅的《呼蘭河傳》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世紀經(jīng)典之一。這部作品是在蕭紅坎坷曲折的一生結(jié)束前的一年完成的,蕭紅經(jīng)歷過多年異鄉(xiāng)漂泊之后,身體上和心靈上都已變得傷痕累累,產(chǎn)生了難以排解的無家可歸的悲涼感,從而迫使她從蒼涼的現(xiàn)實轉(zhuǎn)向回憶故鄉(xiāng)、童年,試圖在回憶中找尋人生中的一點點溫情。作家用細膩的文風和平實的筆觸把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生活、風土人情向讀者們娓娓道來,在表現(xiàn)對溫暖自由的童年生活的向往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呼蘭人冷酷、扭曲的人性。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溫暖明麗與冷漠殘酷交織的童年。
一、對溫暖明麗的童年生活的懷念
“鄉(xiāng)土情結(jié)”、“家園觀念”歷來是中國作家的作品中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是在特定時代與社會政治因素的影響下的一種長期郁結(jié)于作家內(nèi)心,揮之不去而又無法釋懷的對故土和家園的渴望與眷戀。即含有作家感性的鄉(xiāng)戀情感,又熔鑄著作家抽象的理性思考。而蕭紅又是其中較為獨特的一個。敏感細膩的蕭紅一生都活在對神圣愛情和安穩(wěn)生活的追求中,但是這些美好的愿望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不堪一擊。人生導師和文學道路啟蒙者魯迅先生的離世,和作家蕭軍婚姻的破裂,與端木蕻良結(jié)合的錯誤,所有的一切都讓她身心俱疲,此時傷痕累累的她一心渴望回到那個令她多少年來魂牽夢縈的家鄉(xiāng)。再加上回憶本身所具備的迷人的色彩,所以蕭紅在《呼蘭河傳》中,為讀者,也為了她自己營造出了一個溫暖明麗的童年。
蕭紅在《呼蘭河傳》中致力于營造自己心中溫暖的家園,以此來表達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充滿愛和溫暖的生活的向往。最能感動讀者的是她那些包含著渴望溫暖的深情語句。因為對溫暖人生的向往是我們每個人心底的夢想,蕭紅在小說中對祖父,對后花園等生活情景的描寫,觸及了人們心靈深處的那片柔軟,不禁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這可能是這部小說受到人們追捧的真正原因吧。
小說中,“祖父”是“我”童年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人,“我”與“祖父”在后花園的快樂生活場景體現(xiàn)了作者對童年的最溫暖的回憶。這位和藹的老人幾乎是幼年蕭紅所有的感情寄托和安慰。蕭紅曾經(jīng)在文章中寫道:“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個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間一切‘愛與‘溫暖帶的空空虛虛?!边@句話足可以說明祖父對蕭紅的重要性和蕭紅對祖父的依戀。蕭紅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溫暖的愛,祖父補償給了她。幾十年過去,還依然讓蕭紅難以忘卻。特別是在現(xiàn)實中追逐愛的理想屢屢破滅后,蕭紅只能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再一次重溫祖父那濃郁深沉的愛。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边@是《呼蘭河傳》中對祖父外貌的描寫,可是隨著描寫的深入,這個老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對孫女的疼愛和寵溺,讓讀者難忘?!白娓浮苯?jīng)常把掉到井里的鴨子、小豬買下來燒給我吃。“我吃,祖父在旁邊看著。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薄白娓缚赐昝垦氏氯ヒ豢?,他就點一下頭,而且高興的地說:‘這小東西真饞,或是‘這小東西吃得真快?!弊娓笇Α拔摇钡臐鉂鈵垡饩驮谶@些言語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祖父疼“我”,我也愛著祖父。祖父挨祖母的罵,我拉著祖父的手往后園里去,導致祖母也罵了我。讀到這里,腦海里就浮現(xiàn)出一位老人和一個兒童手拉著手,一大一小的兩個背影在夕陽的余暉照耀下被鑲上了金邊。不久,后園就傳來了祖孫倆一陣陣歡快的笑聲。
小說中的“后園”好像只屬于“我”和祖父兩個人的。和祖父在后園的生活是一種很單純的無憂無慮的快樂。就算是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用針刺我,也因有了祖父的陪伴和疼愛而覺得“算不了什么”。其實“后園”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子,可是在蕭紅看來卻是只屬于她的自由王國,她擁有那里的一切,也可以指揮一切。蕭紅以兒童的口吻,通過對“后園”的描寫,表達了對生命活力的關注,對溫暖自由生活的向往,滲透了對經(jīng)歷了漂泊與苦難的作家對精神家園內(nèi)涵的思考。蕭紅的一顆寂寞無奈的心靈由于親情溫暖的欠缺以及感情受到的壓抑,而產(chǎn)生了的比別人更強烈的對愛的渴求和對溫暖的向往。這與生活在呼蘭河畔的人們悲涼、空虛和冷漠的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對冷酷扭曲的人性的批判
不同于其他作家對故鄉(xiāng)單純的懷念與熱愛,蕭紅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呈現(xiàn)出對“家園故鄉(xiāng)”愛與憎的兩極分化。既有對無憂無慮的童年的眷戀與熱愛,又有著對人性丑惡面的譴責與批判。她用平實的語言,在淡淡的敘述中隱含著對舊中國北方農(nóng)村人的薄弱和扭曲的人性的無奈和悲哀。
小說前兩章中,描寫了使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泥坑”了,它經(jīng)常吞沒生靈,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威脅和不便。但是人們“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有,若說用土把泥來填平的,一個人也沒有”。這正是因為“東二道街除了大泥坑子這番盛舉之外,再就沒有什么了”。蕭紅還總結(jié)了泥坑帶給當?shù)鼐用竦摹案@保旱谝粭l:常常抬車抬馬,淹雞淹鴨,鬧得非常熱鬧,可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第二條就是這泥坑子可以使瘟豬變成淹豬,居民們可以自我欺騙式的心安理得買來吃,既經(jīng)濟又不會算什么不衛(wèi)生。
那里的人們都如行尸走肉般活著,每天只關心能不能吃飽肚子。只有當有不幸發(fā)生時,人們才能打起精神來談論一番,可是不久也就平靜下去。在那里,人“活著是一錢不值了”,可憐那些遭遇了不幸甚至失去了生命的人們,只不過是做了一回小鎮(zhèn)人們茶余飯后消遣的談資而已,這不能讓人感到悲哀與無奈。這樣的環(huán)境必然產(chǎn)生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封閉、陳腐、冷漠、嚴酷的文化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是多少年來大家共同遵守、普遍認同的。在這種規(guī)范下,人們只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好像如果要提出了什么與眾不同的觀點就會被人們疏遠,看做怪物一樣。
比如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她曾經(jīng)是一個活潑開朗、健康純樸的少女。嫁到趙家以后,卻經(jīng)常因為愛笑、吃得多、比同齡的孩子高了點等這些可笑的原因而遭到婆婆的毒打,最后竟然在一群看熱鬧的人中被愚昧的跳大神驅(qū)鬼儀式折磨致死。呼蘭人幸災樂禍的丑惡嘴臉讓人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們?nèi)绱说睦淠?,殘忍,沒有絲毫的同情心呢?表面上,小團圓媳婦是被婆婆和周圍的鄰居折磨死的,實際上是死于舊社會陳腐落后的民俗傳承、愚昧的習慣勢力重負下人們被扭曲了的人性。其實受害者不僅是死去的小媳婦,而是所有深受這種傳統(tǒng)惡俗所害,身處泥淖卻渾然不覺的呼蘭人。作者面對家鄉(xiāng)的一幕幕悲劇,無奈而悲憫地責問:“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
蕭紅對于小城的人和事并不是全部持批判的態(tài)度的,也時常體現(xiàn)出反省與眷戀的雙重心態(tài)。她對生命扭曲、枯萎的描寫,正是為了通過毀滅喚起重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和改造民族生活方式的熱望,構(gòu)成了蕭紅有關生、死描寫的主要心理背景?!逗籼m河傳》既對民眾的愚昧與麻木予以揭示與批判,又貫穿著對普通勞動人民不幸命運的深切關注。磨倌馮歪嘴子在痛失愛妻后,不憚周圍的閑言碎語,默默地撫養(yǎng)著兩個孩子。通過這個人物,作家揭示了普通人的堅韌靈魂與生存勇氣。還有二伯的恬淡風趣,趕馬車一家的純樸和諧,甚至那些最悲苦的女性講粗俗笑話相互取樂的場景,都呈現(xiàn)了小城人的淳樸率真。正是懷著對故鄉(xiāng)的無盡溫情與思念,《呼蘭河傳》與《生死場》相比,增添了對人間真情的刻畫描述。
在如詩如畫的韻律和意境中,《呼蘭河傳》體現(xiàn)了一種人生大徹大悟之后的平靜、坦然與悲憫。這種充滿詩化色彩的回憶,把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對人生的思考、對民族命運的關切,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反思,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為現(xiàn)代長篇小說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藝術天地。
【參考文獻】
[1] 葛浩文. 蕭紅評傳[M]. 哈爾濱: 北方文藝出版社, 1985.
[2] 王觀泉, 編. 懷念蕭紅[M].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4.
[3] 韓文敏. 《呼蘭河傳》我見[J]. 文學評論, 1982(4).
[4] 張芙鳴. 《呼蘭河傳》的生命悲劇意識[J]. 山東師大學報, 1992(6).
[5] 蕭 紅. 呼蘭河傳[M].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3: 68.
【作者簡介】
唐藝文(1991—),女,山東郯城人,青島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全日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