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編年史
50年代,煮蛋。吃雞蛋最有營養(yǎng)的是白煮,這事我長大了才聽說;最好吃的是白煮蛋蘸醬油,我5歲就知道。那時每得到一個蛋,我都按一定程序吃:掰成兩半,取出蛋黃,像吃大藥丸般咬開吞服,溫水送下;余下的蛋清就是我的最愛了,把它小心分成七八牙,從小的開始吃,花好幾分鐘吃干凈,清一清唇邊的醬油才收盤。人說吃甘蔗先嚼甜的一頭能成大事,看來我屬于沒出息的一類。前天在面館,鄰桌一年輕人剝開鹵蛋,把蛋黃直接捏進(jìn)了垃圾簍。頓時感到世界已換了新主人。
60年代,地窩子。1969年來自一二百所高校的畢業(yè)生,在河西走廊的戈壁灘上戰(zhàn)天斗地?zé)捈t心,實際是“準(zhǔn)勞改”。大伙動手挖的長方形巨大深坑——地窩子,可容一百多人吃飯。每10人蹲成一圈默默地吃,土臺子上朗讀最高指示、憶苦思甜,感謝我們這些“舊學(xué)生”有飯吃。打那兒落下的毛病是,現(xiàn)在吃飯先得開電視——有點聲兒才吃得香。聽一會兒聯(lián)播看一段八卦,不缺營養(yǎng)又調(diào)了味。飯錢是自己掙的,用不著再感謝誰。
70年代,烤野兔。我下鄉(xiāng)是在酒泉縣鏵尖公社,輪流到社員家吃派飯,一般是小米飯拌醋,少不了辣椒面。那年冬天我駐六隊,輪到大個子辛天德家,卻打了回牙祭。這小子烤了只野兔我倆撕了吃,酒喝到半宿,天德打開了話匣子。他說他爸打獵是好手,烤的野物也更香。我沒接話茬。他家原來4口人,十年前那場大饑荒,爸、媽和妹子都死了,只活下他獨(dú)苗。天德從不提這事,整天樂呵呵,還一個勁問我天安門有多高。
80年代,牛肉面。現(xiàn)在“蘭州拉面”泛濫成災(zāi),三五步一家。抄我一段舊文吧:“……端上一只‘牛大碗’,我便和許多食客一樣走出店鋪,在‘路牙子’上尋個空處蹲下,伴著鬧哄哄的行人車輛開吃。撥開厚厚一層青蒜末,吮一口濃濃的紅辣湯,嚼一片爛爛的白蘿卜,挑起滑溜、筋斗的面條,吃起來。吃罷了抹嘴擦汗走人,地上一溜兒碗筷等著伙計們來拾掇。你見過這吃法么?面的味道,湯的味道,粗瓷大碗的味道,食客們砸嘴的味道,路邊煙塵的味道,腿發(fā)麻了的味道……合在一起,那就是我的正宗牛肉面了?!边@碗面定格于口述史,街上再難尋。
90年代,土豆條。1993年5月,國貿(mào)西樓,一位大個子美國人請我吃了頓洋快餐。頭回吃,我覺得那土豆條炸得真是好。聽說甘肅《讀者文摘》要改刊名,他代表美國讀者文摘來交涉:改什么名字要他們先點頭,不然就吃官司。我客氣地告訴他,家業(yè)再大也不帶唬人的,打官司一定會奉陪。事情談崩了但氣氛還融恰,反正土豆條是沒剩下。后續(xù):2009和2013年,美國讀者文摘公司先后兩次申請破產(chǎn);2015年,甘肅讀者傳媒要掛牌上市了。
新世紀(jì),俏江南??邕^世紀(jì)門檻,人人都成吃貨了,酒樓、會所一夜間如雨后春筍,一家叫“俏江南”的更是俏上了枝頭。我吃請過一回,驗證了媒體的一句話點評:貴就一個字!再次上頭條是老板娘曬公子,說是他喜歡超級酒店,將來世界各大名城都給他置一個!口氣之大把伙伴們都聽呆了。日前她已從俏江南被“擠”出局,苦心勞神打下的江山成了別人的。圍觀者早有話: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做人不要太囂張。這話擱現(xiàn)在說,似有點不地道。
2015,大碗居。幾年了,每月一聚,風(fēng)雨無阻,15座的大包間。都來自北京二中的一個班,畢業(yè)至今過了半世紀(jì)。清一色老頭,自然都七十開外了。沒人在意這幾十年誰在黨誰為官,住高樓還是住雜院……歲月把一切抹平,似乎又回到了舊學(xué)堂;胸?zé)o成府、言語直率,嘻鬧間又見一群老頑童。酒是越喝越少了,話卻多得說不完。也有“老憤青”對世道發(fā)泄一番,繼而卻舉杯:趁身子骨硬朗,別耽誤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好時辰!
這些“老朽”們,個個都曾是國家的棟梁材。
《讀稿筆記》專用郵箱:dugaobij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