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 勇
變壞是從變蠢開始的
□ 石勇
有個讀者,高二學生,遇到了一樁事,向我請教一個問題,希望得到答案,“石老師,您一定要告訴我”。
好吧。他遇到的事情是這樣:有一天,他在睡午覺,旁邊有兩個同學嬉笑打鬧,害得他睡不著。于是,他對同學說,希望他們不要影響他休息,出去鬧。但同學回了他一句:“為什么是我們出去,而不是你不睡覺呢?”
他告訴我說,那一瞬間,他氣得說不出話來,竟然無法反駁。
看上去,生活中的這類事情真的太雞毛蒜皮了。不過,我記得,英國哲學家波普爾在討論到自由的原則時,也講了一個類似的例子。
假設(shè)有個鋼琴家,喜歡在家彈鋼琴,而不幸,他有個鄰居,喜歡安靜。在此背景下,波普爾問:“我們應當阻止一個鋼琴家彈奏,還是應當不讓他的鄰居安享一個寧靜的下午呢?”
當年讀《猜想與反駁》這本書,看到這段話時,我差點噴了。當然是鋼琴家不能影響到鄰居的寧靜了,人家在家好好休息,享受寧靜,你卻在一邊彈鋼琴來破壞。不錯,你是爽了,搞得好高大上,可是對于鄰居來說,你那優(yōu)美的鋼琴聲不過是一堆影響到神經(jīng)系統(tǒng)、傷害身心的噪音。
可是我如何證明我是對的?這個問題不解決,很多東西就亂套了——事實上也已經(jīng)亂套了。
你應該直覺得到,高二學生的同學,是一種“流氓邏輯”,一種詭辯。我們之所以一下子不能反駁,只能氣得干瞪眼,其實是在思維上,上了一個賊當了。
這個賊當就是波普爾的那個表達:“我們應當阻止一個鋼琴家彈奏,還是應當不讓他的鄰居安享一個寧靜的下午呢?”
看到?jīng)]有?波普爾叫我們選,是鋼琴家彈奏的自由重要,還是鄰居不被打擾的自由重要。在高二學生的語境中,是他睡覺的自由不被打擾重要,還是他的同學不被他的睡覺所約束的嬉笑打鬧自由重要。
于是,亂子出現(xiàn)了。
本來,鋼琴家彈奏和鄰居休息發(fā)生沖突這檔子事,是有明確的判斷標準的:鄰居的休息邏輯在先,并沒有影響到鋼琴家任何東西,是鋼琴家彈奏才影響到了鄰居;同時,鄰居的休息是一種“消極自由”,并不需要你為他做什么,只需要你不干擾即可,但鋼琴家彈奏,是一種“積極自由”,卻需要別人為他做什么,忍受他的噪音。邏輯在先的自由和屬于“消極自由”的自由優(yōu)先于邏輯在后的自由和“積極自由”的自由,這就是自由的原則。
但波普爾是怎么干的呢?叫我們選,相當于把誰有義務不去干擾別人的自由這樣一個問題,變成了一個自由在價值上排序的問題,好像誰的自由看上去高大上,誰的自由背后人多,誰就可以干掉別人的自由。
這是一種愚蠢的思維方式。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去思考,一個人、一群人,甚至某種體制,要變壞一點都不難。而變壞其實就是從變蠢開始的。
(摘自《南風窗》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