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芙
編者按:前兩年,“新水墨”以交易可觀、展覽頻繁、代表藝術家價格指數迅速上升吸引了眾多關注。然而從2014年秋拍開始,“滑鐵盧”效應顯現,“新水墨”的從“熱”到“冷”,讓一些剛剛對其萌生出興趣的收藏投資者大呼“看不懂”。這種快速轉換的變化,也從創(chuàng)新、挖掘等角度為市場提供了不小的借鑒意義。
異軍突起
一二級市場的“倒置”,向來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獨特現象。這一點在“新水墨”的身上表現也不例外??梢哉f,早幾年從拍場上傳出的“動向”,無可厚非地是讓“新水墨”以“黑馬”姿態(tài)進入人們視野的重要推手。
例如2012年春拍,中國嘉德逆市隆重推出了新水墨作品專場“水墨新世界”,53件拍品成交率達92.45%,其中有4件拍品超過100萬元成交;同年,北京保利推出了“中國當代水墨中堅力量”等三個當代水墨專場;北京榮寶推出的“新人新水墨”專場則以當代中國畫壇中堅力量與新銳藝術家為主體;香港天成國際拍賣的秋拍也以“當代文人”作為主題專拍,推出當代水墨,戰(zhàn)績不俗。
熟悉這些年拍賣市場行情的人士都知道,其實在2012年以前,“新水墨”藝術作品在藝術品拍賣市場基本上是看不到的。而隨著2012年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逐漸呈現出向調整期靠攏的狀態(tài),各大拍賣公司需要并且都在尋找新的拍賣門類以應對市場的變化,于是“新水墨”開始占據了眾人的視線,從發(fā)展基礎與成長空間分析,其在當時確實能被視為一支“潛力股”。
國內拍場的突出表現使得“新水墨”這一領域自然也吸引了國際拍賣巨頭的關注——2013年3月的紐約亞洲藝術周上,紐約佳士得就推出了一場名為“閱墨——中國當代水墨畫展”的私人洽購展,據悉,這也是佳士得首次在紐約舉辦的私人洽購中國新水墨展覽;隨即,蘇富比也在紐約舉辦了“SHUIMO水墨:中國當代水墨展售會”。此外,香港蘇富比為慶祝蘇富比在亞洲成立40周年,還推出了兩場當代中國水墨藝術收藏展及展售會。2014年春拍,香港蘇富比特別推出名為“聚——當代文人藝術”的專場,將賞石、盆景、根雕擺件等與當代水墨相融合。專場囊括了蔡小松、劉丹、彭薇等藝術家的作品。最終,該專場成交額達5145萬港元。其中,徐累的《島石》拍出了340萬港元的佳績。
拍場上氣氛火熱,一級市場也有著同樣的“爭先恐后”,尤其是美術館成為了推動“新水墨”的另一個重要力量。據了解,早兩年在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相對成熟的京滬地區(qū),與“新水墨”相關的展覽層出不窮。而在2013年底,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首次推出的大型中國當代藝術展—“水墨藝術:當代中國的過去作為現在”,更是被國內相當一部分業(yè)內人士視為某種“風向標”意味。
從熱到冷
對于“新水墨”的突然發(fā)力,在一些業(yè)內人士看來,“破繭成蝶”或許是一個最為適當的形容。實際上,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水墨”藝術就出現在中國藝術領域中;上世紀90年代,這些處于油畫和傳統(tǒng)國畫間的實驗水墨非常受批評界的重視。而單從市場的角度分析,市場研究人士曾指出,2007年,蘇富比和佳士得這兩大國際拍賣巨頭率先在紐約掀起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巨浪,但也就是維持了一年多時間情況開始發(fā)生轉變,之后反而是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市場在“接力”,直到2010年起當代藝術明顯回落,至今仍給人“不振”之感。
市場需要新熱點,資本的進入需要新題材,而題材還得兼顧東西方文化,于是市場各方在“中國新水墨”上獲得了共識:“新水墨”從上世紀80年代起,歷經20多年的實驗和追問,發(fā)育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新水墨”能在最大程度上引發(fā)西方人對于顛覆傳統(tǒng)繪畫觀念的藝術遐想,同時也滿足了中國人對于國畫創(chuàng)新的最大容忍度。
之前,中國當代藝術雖然“高舉高打”,但總在文化上同中國人的審美習慣距離較遠,而這個距離絕不是在短期內、由資金狂熱所能克服。有意思的是,由于能借鑒傳統(tǒng)水墨的禪宗方式、新文人畫的內在東方氣質、新工筆畫的神秘悠遠氣息、水墨實驗和水墨行為特有的書寫性等,對傳統(tǒng)的顛覆,巧妙地建立在一種東方邏輯上,“中國新水墨”被市場接受有著潛在的認同性。因此在很多業(yè)內人士看來,“新水墨熱”一方面是市場應對調整期做出的反應,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則是水墨這種帶有東方質感的、獨特的表達方式更能代表中國的藝術語言;“新水墨”熱可以看作是對以水墨為標志的中國藝術的重新定位。
對此,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坦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評價中國當代藝術的標準還在西方,中國當代藝術沒有與西方當代藝術區(qū)分開來;而以中國為核心的中國水墨影響著日本、韓國甚至東南亞國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最能夠代表東方美學的話語體系。
從文化藝術角度分析,東西方之間雖然有著一些差距,但是亞洲藝術以強勁的勢頭在發(fā)展。而21世紀的亞洲藝術是以中國為中心,并擴散到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地區(qū)的。在這種擴散中,“新水墨”這一題材恰好能以最平衡的狀態(tài)反映當代亞洲的面貌,是亞洲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表達方式??v觀水墨畫的發(fā)展,在歷史上是以中國為中心向其他亞洲國家擴散,在“新水墨”的表現上同樣如此。
更有市場人士認為,“新水墨”早兩年火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國內的藝術市場對于近現代水墨與當代水墨市場出現狀況后的調整。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當代一些官員藝術家或者在政界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的繪畫不再是“剛需”,那些被市場認可的傳統(tǒng)水墨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也普遍偏高,市場普及度也接近飽和。另一方面,受前些年中國當代藝術“高舉高打”的影響,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水分”過高,甚至作品價格與其學術地位并不能匹配。
快速回調
不過,從今年拍場的表現數據來看,“新水墨”似乎已經開始出現由異軍突起,轉向大有冷靜回調之勢。
例如,今年香港佳士得“中國當代水墨”專場成交額為2677.5萬港元,相比去年秋拍的6067萬港元明顯減少;蘇富比北京“臥游”專場中也有20件作品流拍。
不可否認,“新水墨”如今已經進入了快速的市場調整期。有分析認為,從2012年至2014年秋的新水墨,實際上內在缺少系系統(tǒng)的學術梳理,如批評家的理論參與、學術界研討等。它是在少有重要的美術館展覽陳現,以及一級市場的大量挖掘、開拓等各方面的專業(yè)藝術培養(yǎng)下,僅僅由于市場需要在新的藝術板塊尋找亮點而快速走熱的。此況從“新水墨”的市場價格變化就能看出其端倪——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很多畫家的作品便完成了從幾千元幾萬元到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快速成長。
這無異于是讓“新水墨”揠苗助長,也是造成自2014年秋拍開始至今,“新水墨”在二級市場上的遇冷并波及到一級市場的主要原因。“當然,此中也有藝術品交易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我看來,2015年秋拍的‘新水墨’依然會延續(xù)降溫狀態(tài),這些現象是需要引起藏家警醒的。”偏鋒新藝術空間負責人王新友認為。
從藝術市場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容易被市場淘汰的,往往是藝術功底和基礎不扎實、創(chuàng)新能力又不強的創(chuàng)作者。必須承認,當前國內一些水墨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力很弱,他們的創(chuàng)作量非常大,但讓人很難判斷究竟是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還是僅僅復制而已。與此同時,水墨藝術家對畫廊運作的意識也非常淡薄,當代水墨藝術家中有藝術史訴求的很少,藝術家缺乏藝術生涯規(guī)劃、學術推廣等,這些都是制約“新水墨”前行的“攔路石”。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新水墨”之所以為人所知,一方面得益于傳統(tǒng)對國人的影響,但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的藝術市場中種種劣跡,也很快在這個市場的新生兒身上開始發(fā)酵??焖俪山坏膬r格往往吸引的是投資者,如果無法在較短周期內找到有力的接盤者,市場變冷也在情理之中。